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书籍国学馆:三希堂法帖
定价:199.00元
作者:中国书籍国学馆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6865142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乾隆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拓印成帖。因其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历代名家名帖几乎囊括其中,自成书之日起,便为历代书家奉为圭臬。本次出版,特别从中精挑细选了历代极具代表性的名家法书真迹,可以使读者和书法爱好者,在有限的篇幅内领略《三希堂法帖》以及中华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书籍国学馆”编委会成立于2009年,8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有专业编辑人员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2人,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6人,所有编辑人员均具有本科学历,是一支队伍精干、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队伍。
  几年来,“中国书籍国学馆”编委会以编辑出版高档次高品位文化图书为主,兼顾通俗性读物。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系列化,力求较全面地反映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学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50余部,现当代文学60多部,外国文学30余部,教育教学书籍20多种,原创作品10余部。作品出版发行后,深受社会好评。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出版背景——“中国书籍国学馆委员会”的参与,让我对其权威性抱持着极高的期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筛选精华成了一门学问,而官方或权威机构的背书,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我感觉这不单单是一套商业出版物,更像是一个文化传承项目。这种“委员会”参与的形式,意味着背后可能有更广泛的专家学者网络进行审校和把关,从而保证了选材的精准性和注释的准确性。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担心的就是读到未经考证、甚至带有误读性质的内容,从而走入歧途。有了这样的权威背景支撑,我可以更放心地将时间投入到阅读本身,而不必花费额外的精力去交叉验证基础资料的可靠性,这对于提升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开本选择非常贴合日常阅读的场景。它既不像那种过于庞大、只能平摊在书桌上才能阅读的“砖头书”,也不至于像袖珍本那样小到让人需要老花镜。尺寸拿在手里,重量适中,带着它去咖啡馆或者公园的长椅上阅读,都不会成为负担。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往往是一个优秀出版物的标志。许多出版社在追求“大气磅礴”时,往往忽略了“可携带性”,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只能束之高阁。而这套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庄重感,又能适应现代人碎片化、移动化的阅读需求。这种对“人机工程学”的关注,体现了出版者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浏览其目录结构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其编纂的庞大体系和严谨态度。它似乎不是简单地将古代文献汇集一处,而是经过了深度的梳理和分类,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学知识框架。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知识体系的哪个位置,每一步的学习路径都清晰可见。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零散的古籍选本,常常因为缺乏上下文的串联而感到迷茫,但从这套书的布局来看,它似乎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让读者能够“见树木,亦见森林”。这种宏观的视野构建,是比单纯的知识点堆砌更为高明的教育方式,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记忆力,更是理解和关联历史脉络的能力。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封面选材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纹理,配合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呈现出低调而厚重的质感,完全符合其“国学馆”的定位。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印刷的墨色浓郁而不泛油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低于其他一些同类出版物。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字体排版的处理,字间距、行距的把握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传统文本,在现代阅读习惯下也变得轻松易读。对于喜爱收藏实体书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的工艺水平绝对是值得称道的收藏品。翻阅时,那种纸张摩擦产生的微小声响,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淀,这可不是随便印印就能达到的效果,看得出,出版社在供应链和工艺把控上是下了真功夫的。
评分更深层次来说,我认为出版这样一套具有纲领性的国学丛书,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物化体现。在年轻一代逐渐被娱乐化、快餐式文化吸引的背景下,能够有一套设计精美、内容扎实、体系完整的“定海神针”式的读物出现,无疑是对传统价值的有力重申。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引导人们去探索民族智慧的源头。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书,能够重新建立起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那种亲密而又敬畏的关系,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买书”行为,更像是一项对自我文化根基的“投资”与“重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