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 党政读物

红色家书 党政读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色经典
  • 党政读物
  • 思想政治
  • 学习教育
  • 红色文化
  • 理论学习
  • 时事政治
  • 国情研究
  • 文献资料
  • 重要讲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澜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ISBN:9787509907979
商品编码:296990424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字数:1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色家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红色家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红色家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r。这一百余封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让历史有血有肉,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这是*真实的党史读物,是*生动的红色教材。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研究员
  
  ★红色家书让我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是理解不忘初心的的重要史料,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教材。
  ——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
  
  ★你可以看到史料,看到人物传记,看到悦心文辞。更可以看到领袖褪去神秘光环回归朴实,却更加立体让人心生敬佩。
  ——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
目录
明志篇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李立三致父亲李昌圭等(1919年11月)
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0年3月4日)
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向警予致父亲向瑞龄等(1920年8月)
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吧
——高君宇致女友石评梅(1921年4月16日)
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
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10日)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
——邓恩铭致父亲邓国琮(1924年5月8日)
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4年11月14日)
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本阶级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5年)
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
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
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致妻子郑家钧(1928年3月)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
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何叔衡致哥哥何玉书等(1929年1月)
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
——王若飞致舅父黄齐生(1932年1月7日)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
非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
——罗荣桓致哥哥罗晏清(1937年9月12日)
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对我的恩爱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
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1937年11月27日)
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左权致母亲张氏(1937年12月3日)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

正己篇
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
——张太雷致妻子陆静华(1921年1月)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
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2月23日)
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
——陈毅致哥哥陈孟熙(1962年4月10日)
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
——张闻天致弟弟张振平(1976年2月2日)

亲情篇
家母病重,赶回服侍,亲侍汤药,未尝废离
——毛泽东致舅父文正兴等(1919年4月28日)
堂兄林修梅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
——林伯渠致堂叔林范心(1921年10月16日)
助弟妹等建立自然而有幸福的家庭
——恽代英致弟媳葛季膺(1923年6月19日)
我欢喜你,乖乖的小独伊
——瞿秋白致女儿瞿独伊(1929年)
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2月26日)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

教子篇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
结婚对象主要是择前进的分子,有希望的人
——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1939年11月10日)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毛泽东致儿子毛岸英等(1941年1月31日)
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10月28日)
家庭中自然需要些忍耐说服,和睦为主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衡(1944年10月6日)
你学得一专门技能必须用于有用之地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1946年12月6日)
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佑(1946年12月8日)
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
——徐特立致孙女徐禹强(1947年2月15日)

前言/序言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本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权威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本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本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风雨初心:红色年代的家国情怀》 一、 时代的回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翻开《风雨初心》,我们仿佛被一股时代的力量轻轻托起,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充满理想与激情的红色年代。那是一个硝烟未散、百废待兴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数中华儿女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用热血和汗水书写了共和国的辉煌篇章。 本书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冰冷的数据统计,它聚焦于那个时代背景下,一群普通人在家国情怀驱动下的个人命运与情感抉择。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氛围、时代印记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革命圣地到边疆哨所,无数的基层故事在此汇聚,勾勒出那个年代生动鲜活的群像。 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坚定信念,是面对困难时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人情感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以及在这种交织中,普通人所展现出的伟大与渺小、坚韧与脆弱。 二、 家书的温度: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家书抵万金”,尤其在那个通讯不便、相隔遥远的年代,一封封家书,承载的不仅是家常的问候,更是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是传递信念的火种,是连接情感的血脉。 《风雨初心》虽然不直接收录党政文献,但它深刻理解并还原了那个年代家书所承载的独特意义。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在革命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还是在建设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亦或是留守在家乡的亲人,他们之间最直接、最真挚的交流,往往是通过一字一句的家书。 这些家书,或许字迹已经泛黄,或许墨迹已经模糊,但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却是如此鲜活。父亲写给远方儿子的勉励,母亲写给在外工作的女儿的叮咛,爱人之间含蓄而深沉的爱意,子女对父母报平安的承诺……这些平凡的文字,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们对家庭的珍视,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在艰难岁月里,如何依靠这份血脉相连的情感来支撑自己、鼓舞他人。 通过这些“家书”般的情感描绘,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即使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中,个人情感、家庭温暖依然是支撑人们前行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是朴素的,是真实的,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三、 初心的坚守:理想主义的光辉与平凡的伟大 “初心”二字,是这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无数人怀揣着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憧憬,踏上了艰辛的道路。他们的“初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日常的点滴行动中,体现在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风雨初心》所描绘的人物,正是这些“初心”的践行者。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付出,共同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在偏远的山区,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村庄的面貌;一位勤恳的工人,在生产线上,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铸就了国家的工业脊梁;一位坚定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民的热爱…… 本书所展现的“初心”,是历经风雨而不改,是面对诱惑而不移。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驱动,一种对崇高理想的坚守,一种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自觉。这种初心,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四、 走向新生:从革命走向建设的时代转型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迈向和平建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风雨初心》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与人们心态的调整。 当硝烟散尽,战旗落下,人们开始将澎湃的革命热情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平稳过渡。书中描绘了人们在适应新时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探索与调整。有对过去的回忆与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有新思想的萌芽,也有传统观念的碰撞。 本书所展现的“走向新生”,不仅体现在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上,更体现在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也在个人情感、家庭生活等方面,努力寻找新的平衡与意义。 这种“走向新生”,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后,所迸发出的蓬勃生命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 五、 尘封的记忆,不朽的精神 《风雨初心》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回响,关于情感的温度,关于精神的传承的书。它没有直接引用党政文献,但它通过人物故事,通过细节刻画,深刻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珍视的价值。 这本书,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回望,是对那些为民族复兴付出过努力的普通人的致敬。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而支撑这些个体命运的,往往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与信念。 阅读《风雨初心》,就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与初心坚守。他们的精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希望了解那个时代,感受时代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读者。它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以及对生命、对家国、对理想的全新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红色家书》,我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党政读物”这几个字,总让人联想到枯燥的说教和遥远的宏大叙事。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那种预设的藩篱瞬间就被打破了。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私密之窗,展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在特定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与温情。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英雄主义的色彩,反而聚焦于那些“小家”在“大家”变迁中的真实情感流露。那些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在信仰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读着那些朴素的文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笔触下那一代人的坚韧与不易。他们并非生来就是伟人,而是在一次次艰难的抉择中,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这种基于人性的、充满烟火气的叙事,远比那些官方的总结更具穿透力,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从抽象的概念,具化成了可以触摸的体温。

评分

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本读物的编排是极具匠心的。它并非简单的年代排序,而是似乎在遵循某种情感的脉络进行组织。你时而会看到激昂慷慨的革命誓词,紧接着就是一封催促家中母亲按时吃药的家常嘱咐。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快速的情感切换,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它强迫读者不断地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进行切换和拉扯,完美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常态:外界的斗争永不停歇,但家中的牵挂和琐事从未停止过。这种跳跃性,反而使得叙事更具张力,也更贴合历史的真实面貌——生活,即便在最动荡的时刻,也依然要继续。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避免了传统党史读物的单调乏味,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独特的“去光环化”视角。它没有选择宏大的全景式扫描,而是通过一系列零散、私密的通信片段,构建起了一幅斑驳而真实的历史切片。每一封家书,都像是一个微小的切口,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辑录和整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尊重。他们似乎刻意避免了过度的解读和煽情的修饰,让历史原有的面貌得以呈现。这种克制,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你读到的不是被加工过的“历史真相”,而是血肉之躯在特定环境下的本能反应——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对未知战火的恐惧,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与偶尔的动摇。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个体究竟承受了多少难以言喻的重量。这些文字,是时代的注脚,更是人性深处的呐喊,沉默却有力。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我没有立刻起身去做别的事情,而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试图将那些铅字重新变成鲜活的面孔。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消解了“历史人物”与“普通人”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它提醒我们,在那些波澜壮阔的篇章背后,支撑起整个历史大厦的,是无数个在信纸上写下自己心声的普通人,他们有恐惧,有爱恋,有对美好未来的朴素憧憬。他们并非完美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参与者。通过这些“家书”,我们仿佛被赋予了一种权力,去窥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为何能做出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牺牲与坚持。这不再是一份“党政读物”的冰冷陈述,而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爱、关于如何在绝境中保有希望的“人性史诗”。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一份敬畏之心,去对待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在一个周五的傍晚,窝在沙发里,伴着窗外渐浓的夜色,才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带来的那种近乎“震撼”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要求你记住时间地点人物,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私语。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某些涉及家庭诀别或长期分离的书信时,我的眼眶是湿润的。这不仅仅是同情,而是一种深刻的代入感。这些先辈们,他们所珍视的那些微小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比如一双新做的布鞋,一封报平安的电报,对孩子能否顺利入学的小小期盼——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但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却成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平静与发展,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无数个体对个人幸福的暂时搁置和对更高目标的无悔投入之上。它让我对“奉献”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加沉甸甸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