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一)简体版 品读群书治要 国学治要 周易 论语译注 老子他说 史记 四库全书 传习录

群书治要360(一)简体版 品读群书治要 国学治要 周易 论语译注 老子他说 史记 四库全书 传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周易
  • 论语
  • 老子
  • 史记
  • 四库全书
  • 传习录
  • 治要
  • 简体中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临池学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
ISBN:9787511322579
商品编码:29707690089
丛书名: 群书治要360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群书治要360
定价:15.00元
作者:(唐)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
译者: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1322579
页码:16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群书治要360》,将《治要》概括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 希望该书纲目,对于读者领纳《治要》全书的精神,亦能有所帮助。而所选出的360句,编入每个细目的排列顺序,也经过了我们反复推敲,有心的读者,当能从 中理出脉络。

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在古圣先贤智慧的引领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安定、幸福、美满、和平。

 

 

 

 

 

目录:

《群书治要》简介

《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说明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贰、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叁、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肆、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任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伍、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陆、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群书治要》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公元627年)下令编辑的一部资政巨著。唐太宗18岁随父从军,并起义平定了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28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其令谏官魏征及虞世 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该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 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65种,共50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1192—1330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 露,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颐 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 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横行而仁义废弛。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 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 呢?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缤纷的色彩,容易使人失去判断优劣的能力,有如失明;过度追求声音的刺激,容易使人失去辨别优劣的能力,有如失聪;讲究食物的美味,容易使 人失去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容易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容易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文子)

【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君主,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7.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体论)

【白话】君主大的祸患,没有大过爱好虚名的祸患。一旦君主好名声,那么下属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投其所好。

乙、勤俭

8.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汉书二)

【白话】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9.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政要论)

【白话】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君主,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人好的方面向他人学习,对他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啊。”

1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蚀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内容简介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 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 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 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作者简介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 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 (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 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 宗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 矣。”


《静水流深: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回响》 这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思考的文集。它并非直接罗列古籍的摘要,而是以一种更为贴近读者心灵的方式,深入挖掘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并探讨它们如何能为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滋养和指引。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与先贤的智慧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洞察人生,从而更好地安顿自我,活出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迷失于无尽的欲望和焦虑之中。我们渴望平静,却不知从何处寻得;我们追求意义,却常在表面的浮华中碰壁。《静水流深》正是一盏引路之灯,它不是直接灌输道理,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生动的阐释,呈现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是如何在我们的情感、思维与行为中产生共鸣,并最终影响我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对某个特定经典的详尽考据,也不在于堆砌零散的知识点。它的核心在于“品读”的意境。我们选取了那些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片段,从《周易》的宇宙观与变化之道,到《论语》中关于仁爱、礼仪与君子品格的教诲;从《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沉思,到《史记》中人物传记所折射的权力、命运与人性;从《四库全书》所代表的知识体系的宏大视野,到《传习录》中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然而,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这些经典的原文,而是从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哲理出发,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去体悟,去连接。 例如,在谈及《周易》时,我们不会纠结于繁复的卦象演算,而是侧重于理解其“变化”的核心思想——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如何顺应天道,在变化中寻觅机遇,在动荡中保持内心的定力。这对于身处变革时代、面对职业选择、生活变故的读者而言,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感到无所适从时,回溯《周易》的智慧,或许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暂时的低谷并非绝境,而是孕育新生的契机;而过度的得意,也可能隐藏着危机,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论语》的部分,我们关注的并非仅仅是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而是其中关于“仁”的内涵——爱人,以及如何通过“恕”之道,推己及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沟通隔阂、人际冲突屡见不鲜,重温《论语》中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告诫,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能帮助我们审视自身的言行,培养更成熟、更具同情心的人格。 《老子》的“道”与“无为”,在本书中将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我们并非将其解读为消极避世,而是看作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干预的智慧。在工作压力巨大、生活节奏过快的今天,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劳逸结合的平衡点,避免无谓的内耗,以更轻盈、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实现目标。 《史记》中的人物,如屈原的忠贞、项羽的骁勇、刘邦的隐忍,他们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训。我们并非仅仅复述他们的故事,而是从中提炼出关于忠诚与背叛、勇气与谋略、成功与失败的普遍人性规律。阅读《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洞察人心,学习古人在复杂局面下如何做出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带来的长远影响。 《四库全书》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在本书中将以一种概览性的方式呈现,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特色,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瑰宝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思想,更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实践智慧。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迅速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知道”与“做到”的脱节。王阳明的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在于实践,在于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所学的智慧转化为生活的力量。 《静水流深》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富有感染力,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采用更接近日常交流的语调,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书中穿插的恰当引用,如同点睛之笔,既保证了思想的源头活水,又避免了生硬的搬运。我们希望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感受到传统智慧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并从中获得启迪,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生活更加从容。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审视内心,重新连接那些被遗忘的宝贵财富。在喧嚣的世界中,愿《静水流深》能成为你心灵的港湾,让你在汲取传统智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拥抱未来,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火花,鼓励大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融入现代社会,形成自己独立而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不是要复制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传承古人那些永恒的精神内核,并在现代的土壤中,开出新的花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了比较古典的纹理,配色沉稳大气,不花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它内容的深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太刺眼,对于我这种习惯在晚上读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上,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做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信息密度,又没有给人拥挤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引用原文和注释的部分,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区分开来,逻辑清晰,查找起来非常方便。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的实体版本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我甚至舍不得用书签,生怕破坏了它整体的完美性,每次翻阅都小心翼翼,生怕留下折痕,这可能就是一本好书对读者的魔力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其标价。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心性的锤炼。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常常处于一种碎片化的“被动接收”状态。而阅读这套书,迫使我慢下来,进行深度、专注的思考。它像一个强大的“减速器”,帮助我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重新关注那些永恒不变的人性、伦理和宇宙法则。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沉思,去消化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智慧结晶。这种内在的沉淀和精神层面的富足感,是任何快餐文化都无法提供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架上“镇宅”的存在,是疲惫时回归宁静、迷茫时寻求方向的可靠灯塔。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想要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智慧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导航图”。它并非是简单地把几部大部头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梳理和编排。每一篇章的过渡都显得如此自然而然,仿佛有一位高明的老师在身边,循循善诱。比如,它在引入了基础的治世思想后,立刻会衔接到具体的实践案例或者哲学思辨,这种“理论—应用—反思”的闭环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深度。我过去总是觉得这些古籍高深莫测,难以捉摸其内在联系,但这本书巧妙地搭建起了它们之间的桥梁,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比如《周易》的变易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后世的经世之学的。这种体系感,远非零散阅读几本断章取义的选本所能比拟,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评分

对于文本的“解读”部分,我必须给予高度的赞扬。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学读本,它们的注释往往要么过于晦涩,用深奥的术语来解释深奥的古文,让人读完一页还得去查另一本工具书;要么就是过度“白话化”,虽然易懂了,但却失去了原文的韵味和张力。而这本书的译注水平,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既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原意,没有曲解或简化核心概念,又在必要时加入了现代语境下的阐释,帮助我们这些“门外汉”理解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具体典章制度或古代礼仪的部分,注释得极其详尽,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读起来心里踏实极了。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治要”这一核心主题上的贯穿性。很多人会把《论语》、《老子》这些经典当成纯粹的道德修养读物,或者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但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有着更高的目标——将这些智慧落地到现实的管理与修身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它一直在引导我思考:古人是如何处理权力、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引导,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贤哲的“对话”。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决策方式,思考如何在大变局中保持定力,如何以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来规划事物的发展。这种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真正做到了“为学以致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