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季刊(期)
定价: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杜泽逊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209093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杂志》系尼山学堂论文集,每年出版两期,为纯学术著作。目的是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培养出一批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研究、创新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能够“继绝学、铸新知”的拔尖人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之所以关注这套刊物,主要是被其所选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我之前在一些学术论坛上看到过业内人士对其中几篇文章的引用,涉及的领域极其细致,从先秦诸子的思想流变到唐宋诗学中的隐喻探微,再到明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视角,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的各个脉络。很多文章的切入点都非常新颖,它们不是简单地对古籍进行注释或整理,而是运用了现代的学术范式,比如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对传统文本进行重新诠释和解码。比如,有一篇关于《周易》象数与爻位的辨析,作者旁征博引,不仅梳理了汉代经学家的不同观点,还结合了出土文物佐证,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叹服。阅读这些文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规格的学术沙龙,听着各位学者的真知灼见交锋,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带来了知识的增量。对于渴望进行深入国学探究的读者而言,这套刊物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它提供的并非快餐式的知识点,而是需要静心研读、反复咀嚼的学术精品。
评分从发行和维护的角度来看,这套季刊体现出了一种对学术尊严的坚守。在当下许多出版物追求快速迭代、迎合市场热点的浮躁氛围中,它保持着一种难得的不紧不慢的节奏。每期的出版时间固定且规律,内容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水准,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它不随波逐流去追逐所谓的“热点话题”,而是专注于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出成果的硬核研究。这种专注度让读者可以完全信赖其内容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没有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而刻意简化复杂的理论,它保持了学术的纯粹性,这对于维护国学研究的严肃性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这套刊物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载体,更像是文化传承链条上一个坚实的锚点,它默默地支撑着传统学术研究的底线和深度。对于真正的学人而言,这种对质量和原则的坚守,远比眼球效应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套刊物对于不同文化载体的交叉研究。它没有将国学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或诗词歌赋,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我记得其中有一期专门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的变迁,其中穿插了对当时瓷器纹饰、园林布局乃至服饰色彩学的分析,将“文”与“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的理解。例如,过去我可能仅仅将戏曲视为一种娱乐形式,但通过其中一篇关于元杂剧声腔流变的论文,我才了解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差异和社会阶层诉求。这种融会贯通的论述方式,使得原本分散在历史、艺术、文学等各个分支的知识点,被编织成了一张结构完整的文化网络。它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生动的、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展示。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肌理的读者来说,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无疑提供了更宏大、更立体的观察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拿到手时,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边缘微微泛着暖调的旧化效果,让人联想到尘封已久的古籍善本。字体选择上,主标题“国学季刊”四个大字,是用篆书刻印的,笔画古拙有力,墨色深沉,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封底的设计则相对简洁,只印着一个抽象的太极图样,用烫金工艺处理,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增添了一丝神秘和高雅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常见的纯白纸张,而是略带淡青色的宣纸质感,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用普通的钢笔书写,墨迹也不会轻易洇开。排版上,遵循了传统的竖排习惯,字距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韵律之美。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线装,侧边露出的丝线,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这套刊物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已然成为了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陈设品,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同好来说,光是这种仪式感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初次翻阅时,确实被其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引用的晦涩性小小地“劝退”了一下。这套刊物显然是以专业研究者和资深学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字的密度和专业性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比如,有些篇章动辄引用大量的古汉语或地方志中的罕见记载,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古文献基础,可能需要频繁查阅工具书。但正是这种“门槛”,反而保证了其内容的纯粹性和高质量。我采取了“化整为零”的阅读策略,选择性地从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比如魏晋风度与玄学探讨——入手。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作者如何用严谨的论证构建起他的观点。我发现,即便是那些一开始看起来有些难懂的部分,只要耐心读下去,跟随作者的思路,最终总能领悟到其精妙之处。这是一种对阅读耐心的挑战,但更是一种智力上的极大满足,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虽然过程艰辛,但登顶时看到的风景绝对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