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

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光荣 著
图书标签:
  • 60GHz通信
  • 毫米波通信
  • 无线通信
  • 短距离通信
  • 高速无线
  • 无线局域网
  • 无线接入
  • 通信技术
  • 信号处理
  • 无线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96880
商品编码:297120449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

:76.00元

售价:51.7元,便宜24.3元,折扣68

作者:岳光荣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18096880

字数:326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以60GHz短距离无线通信为重点,系统阐述60GHz短距离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内容包括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以及标准化进程、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传播特性、60GHz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基带对射频非理想特性的补偿技术以及60GHz频段通信射频cMOs电路设计等。
  本书反映了当前国际上60GHz短距离通信的新研究成果,相信能为读者学习60GHz短距离通信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适合无线通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60GHz短距离通信,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60GHz短距离通信系统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秘高速连接:下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详解》 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传输速度和效率已成为衡量技术进步的关键指标。我们正迎来一个对无线连接前所未有的需求激增的时代,无论是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还是新兴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应用,都在呼唤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秘高速连接:下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详解》应运而生,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正在重塑我们数字生活的关键无线通信技术。 本书并非仅仅是某一特定频段的介绍,而是以广阔的视野,聚焦于驱动未来短距离无线通信发展的核心技术原理、关键挑战以及前沿解决方案。我们将从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构成高速无线连接的复杂网络,剖析其背后的科学奥秘和工程智慧。 第一篇:无线通信的基石与演进 在深入探讨尖端技术之前,我们首先会回顾无线通信发展的历史长河。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如今的数字通信,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对频谱利用、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本篇将梳理无线通信发展的脉络,重点介绍香农定理、信息论等奠定通信理论基础的核心概念,以及AM, FM, PSK, QAM等经典调制解调技术的演进,为理解后续更复杂的现代通信技术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探究不同时代无线通信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来克服这些难题,例如频谱资源的稀缺性、信号衰减、干扰以及多径效应等。 第二篇:高速率数据传输的奥秘 随着用户对带宽需求的不断攀升,实现高速率数据传输成为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核心目标。本篇将聚焦于那些直接提升数据吞吐量的关键技术。我们将详细解析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技术,这种将宽带信号分割成大量并行窄带子载波的技术,在应对多径衰落和提高频谱效率方面展现出卓越性能,已成为Wi-Fi、LTE和5G等主流无线技术的核心。读者将深入理解OFDM的原理,包括子载波的划分、IFFT/FFT的实现、循环前缀的引入以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此外,本篇还将深入探讨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技术,通过利用多天线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我们将解析空间复用、空间分集等MIMO工作模式的原理,以及波束赋形等技术如何有效地引导信号能量,减少干扰,并提高信号质量。读者将了解不同MIMO配置(如2x2, 4x4, Massive MIMO)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其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篇:频谱的智慧利用与高效传输 频谱资源是无线通信的生命线,而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则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本篇将深入剖析能够最大化频谱效率的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 先进的调制编码方案 (Advanc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s),如更高阶的QAM(例如256-QAM, 1024-QAM)如何编码更多信息到每个符号中,以及LDPC (Low-Density Parity-Check) 码和Polar码等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如何提供近乎香农极限的纠错能力,从而在保持低误码率的同时提高数据速率。 同时,本篇还将关注 认知无线电 (Cognitive Radio) 和 频谱共享 (Spectrum Sharing) 的理念。我们将探讨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感知环境并智能地调整通信参数,以实现频谱的动态利用,减少干扰,并提高整体频谱效率。此外,我们还将研究不同频谱共享模型,例如授权共享(Licensed Shared Access, LSA)和通用频谱共享(Super WiFi)等,分析其工作机制和应用前景,为解决频谱拥堵问题提供思路。 第四篇: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与新兴应用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演进,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突破边界。本篇将展望未来,探讨那些正在或即将改变我们连接方式的关键技术和新兴应用。我们将深入研究 毫米波 (Millimeter Wave, mmWave) 通信,分析其在提供极高带宽方面的潜力,以及在面临传播损耗大、穿透性差等挑战时,所需的创新解决方案,如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波束赋形和信号处理技术。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 可见光通信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这种利用LED光源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在室内环境和特定场景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可能与传统的射频通信技术协同工作。读者将了解VLC的工作原理、优势以及其在智能照明、车联网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本书还将触及 低功耗广域网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s, LPWAN) 的技术,如LoRa和NB-IoT,分析它们在物联网设备连接中的重要性,虽然它们通常不是追求最高速率,但它们在续航和覆盖范围上的优势,是构成未来泛在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系统设计、安全与标准 任何一项通信技术都离不开系统层面的设计、安全保障以及标准化进程。本篇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短距离无线通信。我们将讨论 系统级设计考量,包括功耗管理、成本优化、互操作性以及不同通信技术之间的融合。 在 网络安全 方面,我们将剖析短距离无线通信可能面临的威胁,例如窃听、欺骗、拒绝服务攻击等,并探讨相应的安全机制和加密算法,如AES、TLS等,以确保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最后,本篇还将回顾 无线通信标准的发展,从Wi-Fi联盟到IEEE 802.11系列标准,再到面向未来5G和6G的研究,了解标准化如何推动技术的普及和互联互通。我们将探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挑战,以及不同标准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总结: 《探秘高速连接:下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详解》是一本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权威指南。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技术细节,带领您全面理解构成高速率、低延迟、高容量无线连接的复杂体系。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深入学习,您将能够深刻洞察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并为迎接更加互联互通的数字未来做好准备。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技术视角,让读者能够真正掌握驱动下一代无线通信革命的核心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洁而又不失科技感的蓝色调,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高速、精准的信号传输。我一直对无线通信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追求更高数据速率和更低延迟的今天,短距离通信技术无疑是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我翻阅了一些目录,发现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到复杂的调制解调技术,这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个人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诸如毫米波天线阵列的设计优化,以及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克服路径损耗和多径效应带来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案例,比如在增强现实(AR)或虚拟现实(VR)设备中实现超高清内容的实时传输,那就更棒了。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到波束赋形和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章节,因为这些是实现未来高带宽连接的关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包装和初步结构预示着它可能是一部内容扎实、面向工程实践的深度指南,而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复杂的射频和基带设计时,清晰直观的图表是理解抽象概念的桥梁。我希望它在阐述诸如波束扫描机制、相控阵理论时,能提供高质量的三维电磁场分布图,而不是仅仅依靠文字描述。此外,对于那些涉及复杂算法(比如信道估计和多用户接入策略)的章节,我非常希望看到代码示例或者至少是伪代码的清晰呈现,这样我才能动手验证和调试。如果它能附带一个在线资源链接,提供相关的仿真模型文件(例如使用HFSS或Keysight ADS的脚本),那无疑会为读者提供无与伦比的附加价值。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纸面上的文字,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实践热情,并提供工具去实现理论构想。我非常看重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体现方式。

评分

我是一位在职工程师,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工业物联网设备的选型和集成。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是如何在高度密集的工厂环境中,确保设备间数据交换的可靠性和超低延迟。市面上很多关于无线通信的书籍,其应用场景大多聚焦于消费电子或广域网,对于工业级环境的严苛要求,例如抗干扰能力、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讨论得非常有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在工业4.0背景下,短距离高频段通信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金属结构遮挡、大型机械运动引起的快速信道变化,以及如何设计出具有出色方向性和抗反射特性的天线布局。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时间敏感网络(TSN)与无线接入点融合的案例分析,或者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错误校正编码来提升高码率下的误码率(BER)性能,那将极大地拓宽我的技术视野,并能直接指导我们下一代自动化生产线的部署策略。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个可以作为我毕业设计参考的坚实理论基础。我对现有的一些教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它们要么过于侧重于传统的微波理论,缺乏对新兴频段的专门探讨;要么就是算法堆砌过多,却鲜有对物理层实现细节的深入剖析。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对我的胃口,它直接点明了高频段和短距离这两个核心要素。我尤其看重它在信号处理部分能否提供足够严谨的数学推导,比如在处理高频段固有的噪声和非线性问题时,它采用了哪些先进的均衡技术。如果它能详细讨论一下芯片级的实现难点,例如在CMOS工艺下如何有效地集成射频前端,那就太完美了。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框图和参数对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毕竟,从理论到实际产品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工程鸿沟,一本真正好的参考书应该能够弥合这部分差距,提供可操作的见解和经验总结。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偏向于硬核技术的书籍通常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者在追求技术前沿性的同时,往往会牺牲掉一些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梳理。我希望这本书在深入探讨新兴技术的同时,能够对核心原理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回顾。例如,在讨论高频段下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介质损耗时,它是否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可追溯的理论推导链条,而不是直接引用结果。对于一个想从零开始构建完整认知体系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度挖掘比“是什么”的罗列更为重要。如果它能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电磁理论、信号处理和系统工程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本参考手册,而是一部可以伴随我职业生涯成长的经典著作。我尤其关注它对相关标准(如IEEE 802.11ad/ay或WiGig标准)的解读深度,希望能够超越标准文档的表面描述,触及其背后的设计权衡与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