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肖悦,胡苏,林灯生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8105223
字数:15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多址接入是无线通信物理层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多址技术也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海量接入和宽带传输需求。与此同时,以正交频分复用为代表的多载波技术,凭借其对抗多径衰落的能力,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物理层的主要传输技术。肖悦、胡苏、林灯生编*的这本《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对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包括正交频分复用多址、多载波偏移正交幅度多址、单载波频分多址、多载波交织多址等新型技术,为基于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的多址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校通信类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教学参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未来感的线条,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高速率、大容量的无线通信场景。当我翻开前言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对技术变革的敏锐洞察力所折服了。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标准的罗列和分析上,而是非常大胆地提出了对未来频谱资源稀缺问题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关于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他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将信息论与一些优化算法结合起来,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推导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解决现实世界难题的激情。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技术前沿,正在与一群顶尖的工程师共同探讨下一代通信系统的蓝图,那种被前沿科技所包围的感觉,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对于复杂的概念,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使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而专业人士则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综述性读物。作者在核心技术部分的论述中,展现了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对物理层原理的深刻理解。他对于不同多址接入方案的性能边界、收敛速度以及资源调度的优化问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数学建模和严格的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先进编码和调制技术与多址接入相结合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性能提升上,而是探讨了在非理想信道条件下,如何通过智能资源分配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这对于实际工程设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那些希望从“知道如何做”提升到“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它迫使读者停下来,思考背后的根本限制和可能突破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业界的热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系统集成的桥梁。作者在阐述完各种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讨论了这些技术在未来网络架构,例如卫星通信、工业物联网等高要求场景下的适应性和兼容性问题。他不仅仅关注单个技术的性能优化,更着眼于整个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工作能力。这种宏观的系统级思维,对于那些需要设计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价值无可估量。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无线通信”这个宏大课题的认知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子模块,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相互依赖、动态平衡的复杂生态系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更高阶的视角,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更为完整和坚实的知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绝对是同类技术书籍中的翘楚。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图表的绘制,那些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和性能对比曲线,线条清晰,色彩搭配得当,即便没有阅读配套的文字解释,也能初步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这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辨认那些模糊不清的示意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体现了出版社对知识传递质量的极致追求。此外,书中的术语规范性也值得称赞,作者在首次引入专业名词时,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义或缩写解释,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大大提升了读者的整体阅读体验,让人在沉浸于技术细节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的愉悦。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引用了最新的国际标准草案和顶尖学术会议的论文,这表明了该书的“保鲜度”非常高。在通信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一本在出版前一年研究成果就可能落伍的书,价值会大打折扣。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跟踪工作,确保了其中介绍的技术思路和性能评估都是基于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这对于身处研发一线,需要快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在论述时,总能将理论与标准中的具体实现细节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某个优化算法在某个特定标准版本中的应用场景和限制条件,分析得丝丝入扣。这使得书本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的宝贵财富。这种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的研究视角,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