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传送网设备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任海兰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563508501
字数:395000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全光通信网可以取消电子交换的瓶颈、实现大容量的信号传输与交换,是人们所追求的光纤通信的理想目标。在现有多波长DWDM传输的基础上,发展以波长交换和选路为基础的光传送网技术,是走向全光通信网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通信网络升级的*方案,因而成为光通信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书从介绍光传送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入手,全面介绍了光传送网设备的相关技术,内容包括OADM、OXC节点在网络中的功能;光传送网各层网络(OCh、OMS、OTS)设备功能的描述;光节点关键技术(可调谐器件、波长变换、全光再生、信道串扰、功率均衡等)的*进展;光传送网设备的管理;光传送网设备的监测等。
本书参考了ITUT相关的*建议,并系统收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光传送网的研究资料,全书层次清晰、内容新颖,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具备一定通信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阅读,也适合于系统学习现代光网络前沿技术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毛谦,1943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1982年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这位。常年从事数字通信及光纤通信设备、系统和光传送送网络、光接入网络、光接入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现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烽火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独特了,它有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特质。我习惯于在晚间阅读,通常容易被平铺直叙的文字催眠,但这本书的段落组织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感。比如,在解释光层和电层接口的协同工作机制时,作者使用了类似于“交响乐团的指挥”的比喻,将不同功能模块的协同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技术阅读的疲劳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描述复杂的故障排查流程,作者也保持了清晰的逻辑线条,他似乎非常擅长“讲故事”,把一个复杂的网络事件还原成一系列可以被理解的因果链条。这种叙事技巧,让阅读体验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成了双向的思维探索。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进行一次模拟的故障诊断,这比单纯地背诵流程有效得多。我对这种将严谨的工程知识与生动的表达完美融合的处理手法,深表赞赏。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专注于“光传送网设备”的书籍会是一堆枯燥的参数堆砌,阅读体验会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工程手册。然而,我的看法在阅读了关于设备接口标准和维护工具的那几章后彻底改变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他没有一味地深陷于底层协议的细节泥潭,而是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场景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一代OTN设备在实际机房环境中进行调测的步骤描述,详尽到连机架安装的注意事项都提到了,这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我发现,作者对行业的理解非常深刻,他不仅罗列了标准,更阐述了不同厂商在实现这些标准时所体现出的工程哲学差异。这种深度剖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材。它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的“经验备忘录”,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和对潜在故障点的预警。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我手头正在维护的设备手册进行比对,发现很多我曾经困惑不解的地方,都在书中有了一个更宏观的解释框架。
评分从一个资深技术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和引文的严谨性方面,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各种国际标准编号和行业术语定义,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对,这在很多非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书籍中是难以企及的。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标准的行为范式。此外,书中在介绍各种光传输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KPI)时,不仅列出了数值,还详细解释了这些指标是如何影响实际网络服务质量(QoS)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解析,体现了作者对网络服务的终极关怀。例如,对于时延抖动的讨论,它超越了简单的物理层限制,上升到了业务体验层面进行剖析,这使得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可以从网络工程师拓展到网络架构师和业务管理者。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专业深度、实践指导性和学术规范性上都表现出色的典范之作,它扎实地奠定了光传送领域知识体系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与银色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光在其中穿梭的轨迹。我首先被它的专业感所吸引,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和插图质量。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几章,虽然内容涉及复杂的网络架构和光信号处理,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晦涩的原理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关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图解部分,我以前总觉得这块内容难以理解,但书中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波长光束如何共用一根光纤,简直是茅塞顿开。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它让原本冰冷的技术术语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这位作者就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正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我期待着深入研读后续关于网络保护与恢复策略的章节,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实战经验。这本书的厚度也让人感到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像是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成长的一份宝贵工具书。
评分我是一名刚从校园步入行业的硕士毕业生,对于“光传送网”这个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但也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在探讨超大容量传输和下一代光网络架构时,作者的论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又不失前瞻性的思考。他并未满足于描述现有成熟技术,而是大胆预测了诸如人工智能在网络运维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对新型光器件的需求变化。这种对“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关注,让我感觉这本书的时效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引领思考。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与行业前沿同步呼吸的快感。此外,书中对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进行客观对比分析,避免了任何一方的偏颇,保持了高度的学术中立性,这一点对于需要做出技术选型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