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王明臣 等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504345011
字数: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和技术维护的工程师以上的科技人员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的学习参考书,同时也可供信息产业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广播影视工程技术人员实用教材: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共分3篇,篇为基础理论篇,主要介绍了数字电视基本概念、模数转换过程、信源编码和码率压缩及标准方式、信源编码与纠错原理,第2篇为实用技术篇,主要讲述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以及各种参数的标准,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的业务信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与条件接收技术。第3篇为指标测量篇,主要介绍数宇电视演播室信号接口标准,数字电视测量技术等。
《广播影视工程技术人员实用教材: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在编写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出版社编审王本同志为《广播影视工程技术人员实用教材: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的按时出版和提高出版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翻开这本关于“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的册子,我的第一感受是它似乎在试图捕捉一个快速变迁时代的宏大图景,但最终却像一个老派的学者在整理旧档案,重在记录“是什么”而非“为什么重要”。书中对于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叙述,显得有些按部就班,仿佛是教科书式的罗列时间节点和标准代号。虽然提到了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和DTS等音频标准,但对这些技术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影院级沉浸感的讨论却寥寥无几,更侧重于比特率和压缩效率的对比。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它对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的关注度几乎为零。我们现在看电视,交互方式——从智能遥控到语音控制,再到流媒体平台的推荐算法——才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信号“送达”的阶段,对信号“被如何使用和消费”这一环节的探讨严重缺失,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力,更像是对上世纪末技术规格的一次忠实记录,对于渴望了解未来电视形态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略显陈旧和局限。
评分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去阅读这本被誉为是领域内权威的“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结果发现,它的结构安排似乎更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材,而非一本面向广泛技术爱好者的普及读物。这本书对不同制式(如ATSC、DVB-T/S/C)的详细介绍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对比了它们在频谱效率、抗干扰能力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对比是扎实的,但同时也显得过于冗长和学院派。比如,在阐述DVB标准的帧结构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各种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的设置原理,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关于抽象时间同步的折磨。我更期待看到的是,这些不同的传输标准如何在全球不同地区催生出独特的市场生态和内容分发模式的案例分析。此外,书中对数字电视的“内容生态”——即付费墙的建立、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内容自由流通的制约——几乎没有着墨,这让整本书的视野显得有些狭窄,只关注技术可行性,而忽略了商业和社会层面的复杂互动,读完后总感觉知识点是零散的、缺乏一个宏观的产业视角来串联起来。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驾驶一辆拥有顶级性能的赛车,但全程只能盯着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图纸看,而不能真正上赛道疾驰。这本书对于“高清晰度”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分辨率的单纯提升上,即1080p和4K像素数量的对比。它详细介绍了扫描频率、逐行与隔行扫描的优势对比,这些都是非常基础且早已被广泛接受的知识点。然而,在如今这个“后像素时代”,真正定义高清体验的是画质处理芯片的复杂算法、图像的运动补偿技术,以及网络传输带来的低延迟需求。书中对这些软件定义硬件、算法驱动体验的趋势几乎没有涉及。它过于沉迷于“如何将信号数字化并可靠传输”的底层逻辑,而对于“如何在带宽有限的情况下,让用户觉得画质依然震撼”这种更具挑战性的工程美学课题,则避而不谈。因此,对于一个希望了解未来电视如何变得更“聪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库显得有些滞后,更像是一个关于“基础搭建”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展望“上层建筑”的指南。
评分这本《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的书,从内容上看,简直就是一本技术手册的深度挖掘,它详尽地剖析了数字信号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从前端的采集、编码,到传输链路中的调制解调,再到终端的解码与显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MPEG标准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算法层面,比如霍夫曼编码和熵编码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那些关于码率控制的复杂模型,我花了相当一番功夫才勉强跟上思路。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技术的纯粹性,它为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数字电视核心技术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对于我这种主要关注内容制作和观看体验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书中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算法推导显得有些过于晦涩和枯燥。比如,在讨论到信道编码的Turbo码和LDPC码时,涉及到的概率论和信息论知识点让我感觉像是在重温大学高数课,缺乏一些生动案例来辅助理解这些高深技术是如何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清晰画面的。总体而言,它是一部严谨的、偏向工程实现的参考书,适合需要查阅特定技术细节的专业人士,但对于期望快速了解高清电视发展脉络的读者,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啃”下这些硬骨头。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直接将一份技术白皮书进行了解构和重排,语言风格极其正式和去个性化。它在描述液晶(LCD)和等离子(Plasma)显示技术时,完全沉浸在像素结构、响应时间参数和色域覆盖率的冰冷数字中,完全没有触及到那种在黑暗房间里被完美黑色所震撼的感官冲击,或者说,那种不同面板技术在观看动态场景时画面拖影的细微差别。对我而言,电视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沉浸感”和“视觉盛宴”,而这本书恰恰避开了所有主观和美学的讨论。它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说明书,告诉你每个齿轮如何转动,却从未告诉你这台仪器最终能演奏出怎样美妙的音乐。我试着寻找一些关于HDR(高动态范围)或广色域(WCG)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色彩渲染的章节,但发现这些更前沿、更直接影响视觉体验的主题,在书中要么被轻描淡写地带过,要么干脆找不到足够深入的分析,显得对最新消费趋势的捕捉力有所欠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