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 |
| 作者 | 刘可文,吴友宇 |
| 定价 | 65.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67020 |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39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581Kg |
| 内容简介 | |
| 《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主要介绍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电子电路的软件平台和电路仿真,以提高学生的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逻辑设计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会应用、能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共10章,内容包括绪论、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基础、逻辑代数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器件、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及应用等。每章之后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书中附有部分仿真设计程序代码。 《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实用性强。 《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内容全面,可作为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有关专业选用,还可供研究生及从事电子技术开发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力求在内容、结构和理论教学上着眼应用,淡化不实用的理论内容 介绍数字电子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集中系统地介绍Quartus Ⅱ的应用,注重新器件的介绍及应用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其内容的编排立足于能够开展工程师培养的教学需求 内容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强调工程应用实际和软件仿真功能 配有电子课件可赠送给任课教师 |
| 文摘 | |
| 序言 | |
| 前言 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 1.1.2 数字电路及其特点 1.1.3 二值逻辑与数字信号的描述 1.2 数制与码制 1.2.1 数制 1.2.2 码制 1.3 二进制数运算 1.3.1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1.3.2 二进制数的负数表示方式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基础 2.1 半导体基础知识 2.1.1 本征半导体 2.1.2 杂质半导体 2.1.3 PN结的形成及特性 2.2 半导体二极管 2.2.1 二极管的结构 2.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2.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4 二极管的等效电路和分析方法 2.2.5 二极管的应用 2.2.6 其他特殊的二极管 2.3 场效应管 2.3.1 结型场效应管 2.3.2 绝缘栅场效应管 2.3.3 各种场效应管的特性比较及注意事项 2.4 双极性三极管 2.4.1 BJT的结构及类型 2.4.2 BJT的电流分配与放大原理 2.4.3 BJT的共射特性曲线 2.4.4 BJT的主要参数 2.4.5 温度对BJT管特性及参数的影响 2.4.6 BJT的选型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逻辑代数基础 3.1 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 3.1.1 基本逻辑运算 3.1.2 组合逻辑运算 3.2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与定理 3.2.1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 3.2.2 逻辑代数的常用定理及定律 3.2.3 七个常用的公式 3.2.4 三个基本规则 3.3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3.3.1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3.2 同一逻辑关系逻辑式形式的多样性 3.3.3 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及步骤 3.4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3.4.1 小项和大项的定义 3.4.2 小项和大项的性质 3.4.3 逻辑函数表示的标准式 3.4.4 用卡诺图表示逻辑函数及化简 3.5 具有无关项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集成逻辑门电路 4.1 二极管元件门电路 4.1.1 二极管的特性 4.1.2 二极管元件逻辑门电路 4.2 TTL逻辑门电路 4.2.1 双极型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4.2.2 TTL“非”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4.2.3 TTL逻辑门电路 4.2.4 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电路 4.3 MOS逻辑门电路 4.3.1 MOS门电路简介 4.3.2 CMOS反相器 4.3.3 CMOS逻辑门电路 4.3.4 CMOS漏极开路门和三态输出门 4.3.5 CMOS传输门电路 …… 第5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6章 集成触发器 第7章 时序逻辑电路 第8章 脉冲信号的产生于整形 第9章 半导体存储和可编程器件 0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及应用 汉英名词术语对照 参考文献 |
说实话,我接触过不少号称“权威”的电子学教材,但大多都流于理论的空泛,读完后感觉就像是只学会了走路的姿势,却依然不知道如何跑起来。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拗口的公式和佶屈聱牙的定义,而是从最基础的电子元件特性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信号在电路中是如何被塑造和控制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时序逻辑”部分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他用了一种类比的手法,将复杂的触发器和状态机比喻成一个个有记忆的“小哨兵”,精准地描述了它们在系统运行中的决策过程。我以前对反馈电路的概念总是云里雾里,总觉得不稳定因素太多,但在读到这本书中关于反馈稳定性的分析时,我豁然开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负反馈带来的增益和带宽的权衡,这套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电路设计的一些粗浅认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入门”范畴,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帮助我们量化和精确把握电路行为的本质。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些抵触的,因为数字电路和逻辑设计对我来说,总和“枯燥”划等号。我更偏爱偏软件层面的设计哲学,对底层的硬件实现总提不起兴趣。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驯化”了这些冰冷的逻辑符号。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设计即创造”,将逻辑门和布尔代数比作是构成数字世界的“乐高积木”。这种将工程学与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的视角,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那些原本只是符号的“与非门”和“异或门”,在不同的组合下,竟然能像变魔术一样组合出处理器、存储器甚至简单的计算器。书中对有限状态机(FSM)状态转换图的绘制和分析,细致入微,甚至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我甚至开始尝试用这些基础逻辑单元去模拟一些简单的软件算法的运行过程,体会指令是如何一步步被硬件执行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弥合了软硬件之间的鸿沟,让我这个“软件至上者”开始敬畏和欣赏数字世界的基石构建之美。它不是一本让你死记硬背的参考书,而是一本启发你思考、引导你创新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行家。它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平衡艺术。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样,为了显得高深而故意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来精确表达复杂的概念。比如,在讲解数据表示法时,书中不仅详细说明了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运算规则,还加入了它们在硬件实现上的差异对比,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现代计算机系统几乎都采用补码进行算术运算——这一切都源于硬件实现的效率和简洁性。此外,书中对组合逻辑设计流程的描述,简洁到了极致,却包含了所有关键步骤:从功能需求、真值表、逻辑表达式、卡诺图化简,到最终的逻辑门级实现,每一步都标注了最佳实践的“陷阱”或“捷径”。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传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被引导着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洽的数字系统思维模型。阅读此书,如同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引下,逐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每一步的攀登都充满踏实和成就感。
评分我最近在忙一个嵌入式系统的项目,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对底层数字信号的精确控制,说实话,这方面我一直有点心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没想到它成了我项目攻坚的“秘密武器”。它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对特定逻辑门电路在不同工艺下的延迟特性和功耗表现做了深入探讨。这种从抽象逻辑到具体物理实现的过渡,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缺失的。书中关于CMOS电路工作原理的剖析,细致到了晶体管的亚阈值导通状态,这对于我们进行低功耗设计时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的系统在某个特定输入频率下出现了不稳定的毛刺,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用示波器去抓波形,最后还是在这本书的一个关于“毛刺抑制与去抖动”的小节中找到了灵感。作者提到的那个利用RC延时和施密特触发器组合的简单电路,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课堂上翻阅的教辅,而是真正能让你在工程实践中受益匪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深邃的气质,让我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花了大量心思,逻辑性极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傅在手把手教你如何雕琢一件复杂的木器。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得像是河流入海,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下去。特别是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例题解析,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复杂的晶体管电路图和时序逻辑图,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下,一下子变得清晰透彻,仿佛那些原本抽象的电子学原理,都化作了触手可及的实体模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后的“工程实践”小结,这部分内容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让人在学习晦涩的布尔代数和卡诺图时,也能感受到未来构建复杂系统的激动人心。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对着技术书籍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教材,它更像是一本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