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斯伟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信息工程
  • 人才培养
  • 课程开发
  • 职业教育
  • 工过程导向
  • 专业建设
  • 高等职业教育
  • 教学改革
  • 案例分析
  • 实践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46848
商品编码:297176251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案例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李斯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302246848

字数:446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是探索篇,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内涵和外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中篇是实践篇,汇编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实施的条件、规范、流程与保障以及22门重点建设课程的课程标准;下篇是案例篇,以“光传输线路与设备维护”国家精品课程为例,给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案例。
本书展示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介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案例》 图书简介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优化显得尤为迫切。传统的教学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书《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案例》应运而生。本书聚焦于“基于工作过程”(Work Process Based)的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一套更具实践导向、更贴近行业需求的培养体系,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课程开发思路与具体案例。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刻洞察了当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痛点,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它将传统的“知识导向”教学模式,巧妙地转化为“能力导向”和“成果导向”,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通过深入分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各行业、各岗位上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素养,本书构建了一套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框架。 核心理念与框架构建: 本书强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应回归到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具体工作流程中。这意味着,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应围绕着“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1. 工作过程分析: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这包括识别关键工作任务、分解复杂任务为可执行的步骤、明确每个步骤所需的技术和工具、以及定义成功完成任务的标准。例如,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其工作过程可能包括需求分析、硬件选型、嵌入式软件设计、驱动程序开发、系统集成、测试与调试、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进行这样的分析,为后续的培养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 能力模型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本书进一步提出了能力模型构建的方法。这里的“能力”不仅指专业技能,更涵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本书将能力模型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基础的工程技能到高级的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并清晰地界定不同岗位对这些能力的需求权重。 3. 培养方案设计: 在工作过程和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本书系统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套方案在整体上遵循以下原则: 任务驱动: 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具体的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展开。 能力导向: 课程目标设定与培养能力模型紧密关联,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具备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 产学结合: 积极引入行业标准、企业实践和真实项目需求,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期。 持续改进: 强调培养方案的动态性和反馈机制,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反馈不断优化。 课程开发案例详解: 本书的另一核心亮点在于其详尽的课程开发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关键领域,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思路。 1. 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案例: 工作任务分析: 以开发一个智能家居控制模块为例,分解出硬件选型、嵌入式C/C++编程、RTOS(实时操作系统)应用、传感器接口开发、网络通信(如Wi-Fi、蓝牙)集成、以及上位机交互设计等核心工作任务。 课程模块设计: 围绕这些任务,设计了“嵌入式系统基础”、“嵌入式软件开发实战”、“嵌入式通信协议与应用”、“嵌入式系统测试与调试”等模块。 教学内容与方法: 课程内容将涵盖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架构、RTOS原理与实战(如FreeRTOS)、TCP/IP协议栈在嵌入式设备上的实现、MQTT等物联网通信协议的应用。教学方法上,强调项目式学习(PBL),学生将分组完成从需求分析到原型开发的全过程。 实践环节设计: 引入真实嵌入式开发板(如STM32、ESP32),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例如,第一个项目可能是点亮LED,接着是实现串口通信,然后是连接传感器读取数据,最终完成一个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家居模块。 能力评价: 评价体系将结合项目成果、实践操作、技术报告以及口头答辩,全面评估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展现出的能力。 2. FPGA与SoC设计课程案例: 工作任务分析: 针对数字信号处理(DSP)应用,分析FPGA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HDL(Verilog/VHDL)编程、IP核调用、仿真验证、综合与实现、硬件调试等。 课程模块设计: 包含“数字逻辑设计基础”、“HDL语言及其应用”、“FPGA设计流程与工具链”、“SoC架构与嵌入式Linux”、“DSP算法在FPGA上的实现”等。 教学内容与方法: 课程将深入讲解Verilog/VHDL语法、状态机设计、时序逻辑、流水的优化、以及SystemVerilog在验证中的应用。重点介绍Xilinx或Intel FPGA的开发平台和工具链。对于SoC设计,将涉及AXI总线、Linux设备驱动开发等内容。 实践环节设计: 学生将使用FPGA开发板(如Artix-7、Cyclone V),完成诸如LED闪烁控制、简单的数码管显示、UART通信、以及基于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的DSP算法加速等项目。 能力评价: 评价将侧重于学生能否独立完成FPGA工程的开发流程,代码的规范性、效率以及实现的性能指标。 3.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课程案例: 工作任务分析: 针对网络工程师岗位,分析其工作任务,如网络规划与设计、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故障排除、网络安全防护、以及新兴通信技术(如SDN、NFV)的应用。 课程模块设计: 涵盖“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协议栈”、“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 教学内容与方法: 理论上,深入讲解TCP/IP协议族的各个层级,OSPF、BGP等路由协议,以及NAT、DHCP等服务。实践教学中,将大量使用网络模拟器(如GNS3、Packet Tracer)和真实的实验设备(如Cisco、H3C路由器和交换机)。 实践环节设计: 学生将完成构建小型企业网、配置VLAN、实现VPN连接、排查网络延迟和丢包问题、以及部署和管理SDN控制器等一系列实践任务。 能力评价: 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在真实网络环境中的故障排除能力、配置的准确性、以及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本书的独特贡献与应用价值: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的创新,更在于其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培训机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对教育者的启示: 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帮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能力的促进者”。 对学生的助益: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技术挑战,从而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行业发展的贡献: 通过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理论分析深入浅出,案例设计贴近实际,力求将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它不仅是一本教学改革的指导手册,更是一部集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参考典籍,为新时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组织逻辑,简直像是在解构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让人挑不出错。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能力模型构建”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它没有满足于描述性的语言,而是引入了一套可量化的评估标准,试图将那些抽象的“工程素养”转化为可被监测、可被培养的具体技能点。这种细致入微的拆解,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书中穿插的几个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代码或设计图,但其对“岗位胜任力”与“课程模块”之间映射关系的描绘,相当到位。它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现有课程往往偏重知识点覆盖,而企业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这种供需之间的壁垒。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偶尔会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对于初次接触“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几遍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它大量的引用和理论铺垫,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一点阅读的门槛。不过,一旦你跟上了它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严谨性是必要的。特别是关于“能力层级划分”的那一章,它详细区分了初级技术员、中级工程师和高级架构师在面对同一类技术挑战时所需具备的不同认知深度和操作熟练度。这种层级感,让课程目标的设计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进行精准调控的精细化管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份扎根于现实土壤、同时又仰望着职业教育未来图景的规划书。它没有提供万能药,但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诊断工具和改造蓝图。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课程开发案例”时所展现出的务实态度,它强调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才能有效”。比如,它对如何设计有效的实训环境、如何构建基于真实故障的考核体系等方面,都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地扎根在了日常教学和课程改进的实践操作之中,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还挺朴实无华的,配色走的是那种比较沉稳的工业风,深蓝和米白为主调,中间那个像是电路板纹理的图案,让人联想到精密和严谨。但内容上,我得说,它确实是在试图打破一些传统教育的僵局。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像其他教材那样,一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和理论公式。相反,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实际工作场景中的需求,无缝对接回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在我看来,是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项目驱动式学习”的章节,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证,如何通过模拟真实的企业级项目,来构建一个从需求分析到最终交付的全流程教学体系。这种对实践性的执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学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帮助院校教师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的实战手册。

评分

读完后,我感觉这本书的“野心”挺大的,它不仅仅是想提供一个课程大纲,更像是想输出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论。它的笔触中透露着一种对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刻反思,那种不满足于现状、力求创新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有一部分篇幅是专门讨论“跨学科整合”的必要性,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在现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单一技能的专家已经很难适应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书中提到的如何将软件工程、硬件设计乃至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核心的信号处理或嵌入式系统中去,这种融合的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虽然篇幅有限,但这种对系统化思维的强调,无疑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更高维度的教学设计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