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汉字历史着迷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我一拿到手,立刻就被它厚实的精装本和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所吸引。你知道吗,我过去看一些介绍汉字起源的书,内容总是散乱不成体系,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通俗而把历史脉络给弄得一团浆糊。但这本《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2版)》完全不一样。它不是那种只罗列字形演变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走进每一个常用汉字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它对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的流变过程的阐释,那简直是高清重现啊!我记得我翻到“马”字那一页时,愣是看了半个多小时,从那骆驼般的象形,到后来逐渐抽象化的线条,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显然在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每一个字的源流考证都注明了出处和主要的学术观点,避免了那种“一言堂”的武断。对于我们这些想扎实掌握汉字文化根基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它是一部微型的汉字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学术性探讨,但外在的呈现却非常考究。那种深沉的封面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有一种庄重感。我有个习惯,喜欢把新买的书放在显眼的位置,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在实际使用中的便利性。虽然字数众多,但索引系统做得非常清晰,无论是按部首查阅,还是按拼音查找,都能迅速定位目标字。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对比时所使用的清晰度,不同历史阶段的字体(比如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在同一页面上并列展示,一目了然,不需要频繁翻页比对。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在撰写文章或进行学术讨论时,快速引用和核对字源依据的效率。它成功地在“学术严谨性”和“日常工具书的易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情怀,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可靠、深入且不枯燥的汉字源流读物的人来说,这本《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2版)(精)》无疑是一个惊喜。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它是在“激活”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创造文字的先民的思维轨迹,体会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抽象能力。它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更具体、更感性的理解。我曾尝试给一些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推荐入门读物,但总觉得他们需要一本更全面的工具来理解汉字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完美符合这个要求。它的全面性意味着我不需要再收藏好几本分散的古文字图谱,它将最核心的常用汉字源流研究整合在了一起。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置案头的宝典,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我给这本书的定位是“案头必备的学术参考书”,而不是那种随手翻阅的消遣读物。我的书房里已经堆满了各种语言学和文字学的书籍,但这本书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将最前沿的文字学研究成果,以一种相对严谨但又极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第二个版本相比第一个版本,增补和修订的力度是肉眼可见的,尤其是在一些近现代出土文献的考证上,更新了许多学界的最新观点。这让我感到物超所值,因为它代表了当前研究的最高水准。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我非常看重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有时候,我甚至会故意挑选一些结构复杂的生僻字去查阅,想看看作者如何庖丁解牛。每一次,它都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解析路径,这对于构建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想系统地构建起对汉字结构原理的认知,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是有点犹豫的,毕竟现在电子版的工具太多了,随手一搜就能看到一个字的几种写法。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了那种“快餐式”的学习体验。它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厚实,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密集的字形对比图和复杂的字源解释,也显得井井有条,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形变化”这一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字义的演变”和“造字理据”的探讨。比如,对于一些容易望文生义的形声字,这本书会追溯声符和形符最初的含义,让你明白古人是如何构建这个概念的。这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尤其是理解一些带有古老文化色彩的词汇,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甚至发现,过去有些我理解偏差了的古语,对照这本书里的源流解析后,立刻就豁然开朗了。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尊重每一个笔画背后的历史逻辑,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