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现代汉字教育体系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如今的教育常常侧重于记忆和应用,对“为什么是这个字”的追溯越来越少。我让我的孩子试着查阅了几个他们正在学习的常用字,发现通过这本书追溯字源的过程,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有趣得多,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汉字的内在热情。精装的版式设计,那种沉稳大气的风格,也让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冰冷,更像是一件可以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文字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可以被大众轻松接受和欣赏的文化产品。我观察到,它在细节处理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一些古文字的摹写精准度极高,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辨认出其轮廓和演变的方向,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2版)(精)》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一直对文字的演变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市面上的字典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简单罗列字形变化,缺乏深入的文化解读。然而,这本书不同,它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每个常用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的流变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这些形变与古代社会生活、哲学思想的变迁联系起来。比如,在解读某个字时,它会引述相关的古代文献片段,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使用这个字时的语境。装帧设计也极其考究,精装本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印刷的墨色和纸张的触感都透露着一股匠人的用心,即便是作为案头工具书,它也散发着一种值得珍藏的艺术气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汉字“活的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佳的入门向导,但其深度又足以满足进阶研究者的需求,可以说是一本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典范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需要经常处理古籍中的疑难字句,对字形准确性和来源的考证要求极高。过去我常常需要翻阅好几本厚重的字书才能确定一个字的早期形态和确切读音,效率实在不高。这本新版的字典,无疑为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在收录的广度上做得相当出色,许多罕用或异体字的源流信息也得到了补充和更新,这对于我校对和整理古籍文本时判断原始字形至关重要。更贴心的是,编排上似乎经过了反复推敲,检索系统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按笔画、部首还是按拼音查找,都能迅速定位目标,节省了我大量宝贵的时间。精装的质量也意味着它可以承受高频率的翻阅和查验,经久耐用,这对于工具书来说是基本要求,但做得如此精细,确实是难能可贵。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精装版”的字典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只是徒有其表,内涵不足,或者为了追求美观而牺牲了实用性。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它的学术性基础非常扎实,绝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出版物。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对于一些常用部首的早期形态分析,发现其考证比我之前使用的某本权威工具书更为细致和深入。它没有把“源流”停留在表面的字形描摹,而是深入到了字体的结构逻辑层面,解释了为什么古人在构造这个字时会选择特定的部件组合。这种深层次的解析,让我对汉字的构造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字形,而是开始理解字形背后的“思维定式”。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提升,是任何浅尝辄止的字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好几本关于汉字学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直到我翻开这本工具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源流”二字的分量。它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其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梳理。作者在追溯每一个字的本义时,没有采用那种含糊其辞的说法,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古籍佐证,这对于我们辨析字义的演变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对于一些多义字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的含义,而是会循着历史的脉络,一步步展示这个字是如何从最初的象形或指事意义,逐渐延伸出引申义和后起义的。这种递进式的解读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连贯的认知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可以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字文化史,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