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以国际标准化为战略工具——IEC“百年挑战杯”论文集
:40.00元
售价:28.0元,便宜12.0元,折扣70
作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中国标准化研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2635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其成立百年之际(2006年)面向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征集有关国际标准的开发和使用对国际社会各方面影响的论文,并将其命名为“百年挑战杯”赛。《以国标标准化为战略工具:IEC“百年挑战杯”论文集》收集的11篇论文均为上述活动的获奖作品和论文。
部分 关于IEC“百年挑战杯”赛
前言
国际电工委员会秘书长和首席执行官 阿哈龙·艾米特
IEC“百年挑战杯”赛简介
致谢
参考范文
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策略教授 迈克尔·雅兹吉
第二部分 论文
微电子行业标准化收益及其对纳米技术和其他创新产业的影响
Werner Bergholz;Bettina Weiss;Carlos Lee;不来梅国际大学
信息通信技术(ICT)标准的影响:三方面研究
Knut Blind;柏林工业大学弗劳恩霍夫系统创新研究所
标准化和商业发展: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运行安全审计认证标准的全球影响以及预期价值
David Hodgkinsorl;西澳大利亚大学
国际标准化和商业模式演变对经济的影响
Junjiro Shintaku:Koichi Ogawa;Tetsuo Yoshimoto;东京大学制造管理研究中心
企业家与标准
Ken Krechmer:Elaine J.Baski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校区
国家标准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电气产品贸易?
Johannes Moenius;雷德兰兹大学商学院
企业立法机构:美国标准化体系
Andrew IJ.Russell;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标准制定机构的绩效评估
Timothy S.Simcoe(多伦多大学Joseph L.Rotmarl管理学院);Marc Rysman(波士顿大学)
商业标准:企业如何从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受益
Henk J.de Vries;伊拉斯莫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
标准与池:用许可市场
Hajime Yamada;东洋大学
标准化中间视觉条件及与光源科学和技术的关联
Georges Zissis;Stuart.Mucklejohn;图卢兹第三大学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沉稳中透着严谨的蓝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密仪器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初翻阅时,我就被它清晰的版式和合理的章节布局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每一篇文章的细节,但仅从目录结构来看,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梳理复杂议题时所下的苦功。那种由宏观的国际标准体系搭建,逐步深入到具体技术挑战和行业应用的层层递进感,是很多专业文集难以企及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未来十年能源转型中的标准化路径”的几个标题,那种前瞻性的视角让人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路线图。可以预见,对于那些致力于推动本土技术走向国际舞台的工程师和决策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框架,让大家能够理解“标准”二字背后蕴含的战略厚度,远非简单的技术规范那么简单。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技术经济融合的研究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那些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是如何支撑起“国际标准化战略工具”这一核心论断的。通常这类文集容易陷入理论的空泛,或是在技术描述上过于晦涩。然而,从我对几篇摘要的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尤其关注那些聚焦于新兴技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或高端制造的标准化博弈,这些领域恰恰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战场。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剖析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之间微妙的权力动态和资源配置。如果书中能有详尽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前瞻性的技术标准布局,有效地为本国优势产业争取到先发制人的市场准入优势,那么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扎实而略带思辨性的。它不是那种轻松易读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为行业精英准备的深度研讨记录。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论点的逻辑推导。我注意到其中对“标准合规成本与创新激励”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这一点非常关键。如何在确保产品质量和互操作性的同时,不扼杀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技术组织面临的难题。我设想,书中一定汇集了多方专家的观点,可能会呈现出一些相互制衡的论据,这对于形成一个全面、不偏激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多视角的碰撞,正是学术会议论文集价值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百年挑战杯”,这暗示着其内容可能涵盖了跨越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的宏大叙事。我非常期待看到,在“百年”这个时间尺度下,作者们如何看待技术标准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迭代更新。毕竟,一个在二十年前被广泛接受的标准,今天可能已经成为创新的桎梏。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标准遗产”如何影响未来技术生态的深入分析,以及应对技术范式转移时,如何进行战略性“标准弃旧迎新”的决策机制讨论。这种对历史纵深的把握,结合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才能真正让“标准化”这一工具发挥出持久的战略效能,而非昙花一现的战术胜利。
评分从装帧的厚度和内容的分量来看,这显然是一套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将其放在书架上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专业文献的重量感。对于那些需要撰写重大项目建议书、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的专业人士来说,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权威性论述,无疑是强有力的支撑。我尤其看重这类汇编在“术语统一性”方面的贡献。在国际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一个清晰、公认的术语体系是消除沟通障碍的第一步。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权威的、基于IEC框架下的术语解释与对标指南,那它在日常工作中的工具价值就大大提升了,哪怕是作为快速查阅和引用的索引手册,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