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新科技译丛:移动智能
定价:98.00元
作者: Laurence T.Yang 等,卓力,张菁,李晓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18089684
字数:
页码:3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新科技译丛:移动智能》涵盖了移动模式下计算智能各种应用的新研究进展,包括移动数据智能、移动挖掘、移动智能安全、移动代理、基于位置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环境感知和应用、智能网络以及移动多媒体等。《高新科技译丛:移动智能》将致力于传播并推进移动智能的新研究。
《高新科技译丛:移动智能》的章节选自移动智能领域杰出学者的特约稿件。全书共划分为7个部分。
目录
第1部分 移动数据及人工智能
第1章 移动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综述
第2章 Ad Hoc网络的连通支配集拓扑控制
第3章 一种面向移动Ad Hoc网络提高信道利用率的智能方法
第4章 发布/订阅系统的移动性
第5章 移动Ad Hoc网络中自适应协同缓存的跨层设计框架
第6章 面向移动Agent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2部分 基于位置的移动信息服务
第7章 KCLs:基于簇的定位服务协议及其在多跳移动网络中的应用
第8章 蜂窝和Ad Hoe无线网络中的预测位置跟踪
第9章 一种移动计算环境中面向空间数据分发的高效空间索引方案
第10章 下一代基于位置的服务:将定位与Web 2.0融合
第3部分 移动挖掘
第11章 面向移动对象数据库的数据挖掘
第12章 在小型设备上通过Web服务的移动数据挖掘
第4部分 移动环境感知和应用
第13章 上下文感知:形式化基础
第14章 智能办公室项目的体验
第15章 提供增强通信服务的基于代理的架构
第5部分 移动智能的安全
第16章 MANET路由安全性
第17章 移动Ad Hoc无线网络的在线威胁检测方案
第18章 有信任纠葛的安全移动Ad Hoc网络路由
第19章 基于位置的接入控制系统的隐私管理
第6部分 移动多媒体
第20章 支持VoiceXML的智能移动服务
第21章 移动设备上的用户自适应视频检索
第22章 一个基于位置服务环境中具备i-Throw设备的普适时尚计算机
第23章 有关移动多媒体播放能量效率的探讨
第7部分 智能网络
第2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以数据为中心的高效存储机制
第2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跟踪
第2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DDoS攻击建模与检测
第2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高能效模式识别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专业技术书籍,有时候也是一场耐力的考验,因为信息的密度实在太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书中的图示和索引系统的完善程度就显得尤为关键。我特别在意图表的设计——它们是否直观、信息量是否恰当,能否有效地辅助文字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一个精心绘制的系统架构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此外,一个详尽的术语表和准确的索引,对于后续的快速检索至关重要。当我们遇到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需要回顾某个特定模块的细节时,如果能迅速定位,就能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查阅体验。我倾向于那些在书的后部会附带一个总结性的附录,或许是关键公式的汇编,或许是重要名词的对照表,这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箱,让这本书不仅是“读完”,更是“时常翻阅”的参考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一些科技感的线条勾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和严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用纸和印刷质量都挺上乘的,这对于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我们要反复查阅,内页的清晰度直接影响阅读体验。我个人比较看重书籍的物理质感,它不像某些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用那种一翻就皱的纸张,这本书拿在手上,有一种“值得收藏”的感觉。不过,光有好看的皮囊还不够,我更期待它内容上的深度。从这个外壳来看,出版社对这套“译丛”系列似乎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内部的排版和图表的绘制也能延续这种高水准,毕竟涉及复杂技术概念时,清晰的图文配合才是王道。初次翻阅时,目录结构的梳理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逻辑性很强,层次分明,这预示着作者或译者在组织知识体系上有着清晰的思路,这对于我们快速把握全局、深入学习细节至关重要。
评分对于任何技术手册或理论专著来说,案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是衡量其价值的两大支柱。我深知,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落地,很快就会被时间淘汰,尤其是在迭代速度极快的科技前沿领域。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现实世界应用的阐述,比如,它是否能够结合当前行业内几个标志性的项目或产品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能够揭示其背后的技术选型考量、设计权衡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如果能提供一些可供复现的示例代码或实验步骤,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实践出真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启发创新的催化剂,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迁移到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是要达到“掌握”并能“创新应用”的境界。
评分坦率地说,我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搞得晕头转向,很多市面上的入门书籍,要么过于简略,蜻蜓点水,要么就是直接堆砌公式和代码,让人望而生畏。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搭建起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兼顾实践意义的桥梁性读物。理想中的教材,应该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为你剖析复杂系统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把一堆碎片化的知识点生硬地塞给你。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概念的引入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宏观背景和基本原理讲起,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架构和实现细节,这样才能让初学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坚持下去。特别是在对前沿技术的解读上,最怕的就是那种翻译腔过重、语意晦涩的文字,真正好的译著,应该读起来像中文母语者写的一样流畅自然,同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精髓和细微差别,这才是衡量一部优秀技术译作的关键标准。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科技译作,其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译”得对不对,更在于“引”得好不好。优秀的译者,其实也是一位高水平的科技布道者,他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懂得如何消除文化和知识体系上的隔阂,将异域的先进思想用最贴切、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本土读者。评判一本译著的优劣,往往要看其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到国内的技术生态讨论中去。它所采用的术语标准是否与当前国内主流学术界或产业界保持一致,避免造成读者在后续学习或交流中产生歧义。如果书中对某些国际前沿概念的引入是第一次,那么其对背景、历史沿革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应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该技术发展脉络的宏观认知,而不是让我们感觉自己是在阅读一份脱离了时代背景的“技术报告”。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引入,才算得上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与价值回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