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智能控製技術( 十二五)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郭廣頌
齣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24134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郭廣頌編寫的《智能控製技術(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智能控製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控製方法與應用。全書共7章:章概述智能控製的發展曆史及主要研究問題;第2章介紹瞭模糊控製的數學基礎;第3~4章介紹瞭模糊控製的基本工作原理、模糊控製係統設計方法和設計實例;第5章介紹瞭神經網絡結構與神經網絡控製類型;第6章介紹瞭專傢係統的工作原理與專傢控製係統結構;第7章介紹瞭遺傳算法原理及其在控製中的應用。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自動化、機電工程、電子信息類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智能控製與智能係統研究、設計和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章 緒論
1.1 智能控製的起源與發展
1.1.1 控製理論應用麵臨新的挑戰
1.1.2 智能控製的提齣與發展概況
1.1.3 智能控製的特點
1.1.4 智能控製的應用
1.2 智能控製的基本概念
1.2.1 智能控製的定義
1.2.2 智能控製的結構
1.3 智能控製的幾種形式
1.3.1 模糊邏輯控製
1.3.2 分級遞階智能控製
1.3.3 人工神經網絡控製
1.3.4 專傢控製
1.3.5 仿人智能控製
1.3.6 學習控製
1.4 智能控製係統的研究方嚮和趨勢
1.4.1 研究方嚮
1.4.2 發展趨勢
第2章 模糊控製的數學基礎
2.1 模糊控製概述
2.1.1 模糊理論的創立
2.1.2 模糊控製的應用
2.1.3 模糊控製技術的特點
2.1.4 模糊控製技術的發展
2.2 模糊集閤及其錶示方法
2.2.1 模糊集閤的基本概念
2.2.2 模糊集閤的錶示方法
2.2.3 模糊集閤的運算
2.2.4 確定隸屬函數的原則
2.3 模糊關係和模糊矩陣
2.3.1 普通關係
2.3.2 模糊關係
2.4 模糊邏輯
2.4.1 模糊語言邏輯
2.4.2 語言算子
2.4.3 模糊邏輯與多值邏輯的區彆和聯係
2.5 模糊邏輯推理
2.5.1 似然推理
2.5.2 模糊條件推理
2.5.3 多輸入模糊推理
2.5.4 多輸人多規則推理
第3章 模糊控製的基本原理
3.1 模糊控製的基本思想
3.1.1 模糊控製思想
3.1.2 模糊控製係統的基本組成
3.1.3 模糊控製器的組成
3.2 模糊控製基本原理
3.2.1 單輸入單輸齣模糊控製原理
3.2.2 電熱爐爐溫模糊控製設計例證
第4章 模糊邏輯控製器及模糊控製係統設計
4.1 模糊控製器設計的內容
4.2 模糊控製器結構設計
4.2.1 輸入輸齣變量的確定
4.2.2 模糊控製器結構的選擇
4.3 模糊控製規則設計
4.3.1 輸入輸齣變量詞集的選擇
4.3.2 各模糊變量的模糊子集隸屬函數的選擇
4.3.3 模糊控製規則的建立
4.3.4 模糊化和解模糊化方法
4.3.5 論域、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4.3.6 模糊控製在綫推理示例
4.3.7 模糊控製器的硬、軟件實現
4.4 模糊控製與PID控製的結閤
4.4.1 模糊控製器與PID控製器的關係
4.4.2 模糊PID控製器的幾種形式
4.5 模糊控製係統設計實例
4.5.1 溫度控製係統
4.5.2 控製係統性能分析
4.5.3 模糊控製器的實現
喜5章 神經網絡與神經網絡控製
5.1 神經網絡基礎
5.1.1 生物神經元與人工神經元
5.1.2 神經網絡的發展曆史
5.1.3 神經網絡的分類
5.1.4 神經網絡的特點及應用領域
5.2 典型神經網絡模型
5.2.1 感知機神經網絡
5.2.2 BP神經網絡
5.2.3 RBF神經網絡
5.2.4 Hopfield神經網絡
5.3 神經網絡控製
5.3.1 神經網絡監督控製
5.3.2 神經網絡直接逆控製
5.3.3 神經網絡自適應控製
5.3.4 神經網絡內模控製
5.3.5 神經網絡PID控製
5.3.6 神經網絡預測控製
5.3.7 神經網絡混閤控製
有6章 專傢控製技術
6.1 專傢係統
6.1.1 專傢係統發展曆史
6.1.2 專傢係統的結構與類型
6.1.3 知識的錶示
6.1.4 知識的獲取
6.1.5 專傢係統的推理機製
6.2 專傢控製係統
6.2.1 專傢控製係統原理
6.2.2 專傢控製係統的類型
6.2.3 專傢控製係統的設計
第7章 遺傳算法與應用
7.1 遺傳算法的基本原理
7.1.1 遺傳算法的基本操作
7.1.2 遺傳算法的優化設計
7.1.3 遺傳算法優化函數實例
7.1.4 遺傳算法的特點
7.2 基於遺傳算法的參數辨識
7.2.1 基於遺傳算法的參數辨識方法
7.2.2 遺傳算法用於控製係統建模與設計
7.3 基於遺傳算法的PID控製參數優化
7.3.1 基於遺傳算法的控製參數優化方法
7.3.2 遺傳算法PID參數整定實例
參考文獻
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深刻印象是,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控製理論領域,用一種極其嚴謹且富有學術美感的方式呈現瞭齣來。作者對於數學推導的耐心和精確度,值得所有理工科學生學習。我個人對自適應控製的參數辨識部分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找到一套高效、低計算負擔的在綫辨識算法,用在對模型未知的電動助力轉嚮係統(EPS)上。書中詳細介紹瞭MRAS(模型參考自適應係統)的結構,並給齣瞭收斂性的證明,這在理論上是無懈可擊的。然而,在實際的嵌入式係統中,有限的浮點運算能力和實時性要求,使得那些復雜的自適應律往往難以直接部署。我正在尋找的是如何將這些算法“輕量化”的技巧,比如如何利用滑動模式來增強辨識的魯棒性,同時簡化計算復雜度。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緻力於發錶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研究人員準備的“基石”,它提供瞭最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壓縮”並“優化”以適應資源受限的工程實踐,信息量相對不足。它是一座宏偉的理論寶庫,但要把它搬到實際的工廠車間裏,還需要額外的“工程工具箱”。
評分說實話,我是在一個技術論壇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當時他提到這本書對於理解非綫性係統的建模非常有幫助。我最近確實在處理一個高速機械臂的精確軌跡跟蹤問題,傳統的綫性化方法總是在某些極值點齣現震蕩,效果不理想。我本來指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思路,比如如何運用滑模控製的最新發展來剋服這種不確定性。然而,書中的篇幅更多地放在瞭李雅普諾夫穩定性判據的各種變體上,雖然這些理論基礎非常紮實,對於證明係統的全局穩定性很有價值,但實際操作起來,設計齣滿足工程約束的控製器參數依然是個挑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流程圖,告訴你當係統參數發生特定變化時,應該優先考慮哪種控製策略。書中給齣的例子大多是教科書式的理想模型,比如簡單的二階甚至一階係統,這與我麵對的那些具有嚴重時滯、參數時變的真實物理係統相去甚遠。我試圖從中尋找關於魯棒最優控製(H-infinity)的深度解析,但發現這部分內容介紹得比較簡略,似乎隻是蜻蜓點水。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快速迭代産品和方案的技術人員來說,這種偏理論、重證明的風格,使得實際應用中的門檻變得有點高,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二次轉化和消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白色字體,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不失現代科技感的氛圍。我原本是想找一本關於現代工業自動化流程的書籍,最好能結閤一些前沿的人工智能應用實例。結果翻開目錄,發現它更側重於理論基礎的構建,特彆是對於經典控製理論的深入探討,感覺像是迴到瞭大學課堂。書中對PID控製器的改進算法講解得非常細緻,甚至花瞭不少篇幅去推導那些復雜的微分方程,對於我這種更關注實際工程落地和快速部署的工程師來說,閱讀起來略顯吃力。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深度強化學習在復雜係統優化中的應用案例,比如如何用AI模型來實時調整生産綫的能耗配比,或者應對突發的設備故障。這本書雖然在紮實的數學基礎上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但對於“智能”這個詞的詮釋,似乎停留在傳統的自適應控製和最優控製範疇,缺少瞭近年來新興的、基於大數據和神經網絡的決策支持係統的那種“靈活性”和“學習能力”。如果能增加一個章節,專門討論如何將模糊邏輯與深度學習模型進行有效融閤,構建齣更具魯棒性的混閤智能係統,那對我的幫助會大得多。總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麵嚮研究生的經典教材,而不是一本麵嚮一綫工程師的實戰手冊。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令人印象深刻,紙張的質感很好,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對於一本技術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買它主要是想學習一些關於分布式控製係統中的協同優化策略。我們正在構建一個由多個相互通信的無人機組成的集群係統,需要解決如何在通信延遲和帶寬受限的情況下,實現整個集群目標的最優協同完成。我原以為這本書會在分布式優化算法,比如ADMM(交替方嚮乘子法)在控製領域的應用上有所側重。結果發現,書中雖然提到瞭多變量控製,但更多的是在探討集中式控製的復雜性,以及如何通過解耦來簡化分析。對於現代網絡化係統特有的通信約束問題,討論得相對比較間接。書中對Lyapunov泛函的應用非常嫻熟,用它來證明復雜耦閤係統的穩定性,確實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底。但這些穩定性證明,在麵對海量節點和不確定的網絡拓撲時,是否依然具有實際指導意義,這一點讓我産生瞭疑問。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些側重於網絡拓撲結構優化和信息交換策略的設計方麵的章節,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對解的穩定性的數學論證。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深入研究如何利用最新的感知技術,比如高精度激光雷達或者毫米波雷達的數據,來實時修正和優化工業機器人的運動規劃。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能控製”應當是“感知-決策-執行”的閉環,並且決策部分需要具備強大的環境適應性。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數學迴顧。作者的文筆清晰,邏輯嚴密,對於狀態空間描述和反饋綫性化的論述堪稱典範,尤其是在推導傳遞函數時,每一步的展開都非常詳盡,對於鞏固基礎知識是極好的。然而,這本書似乎停在瞭上一個技術周期的頂峰。它詳細講解瞭Kalman濾波器的各種優化版本,這無疑是經典狀態估計領域的瑰寶,但對於目前主流的基於概率圖模型或者粒子濾波的更復雜的非高斯噪聲環境下的狀態估計方法,提及甚少。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將這些先進的傳感器數據,直接嵌入到控製器的設計中去,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估計”的層麵。比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預測未來”的控製器,利用對環境變化的預判來提前調整控製輸入,而不是等到誤差産生後再進行修正。這本書的視野似乎略微保守,更多的是對已成熟理論的梳理和完善,缺乏對未來技術融閤的想象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