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童年受伤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西尔维娅布洛迪,王立涛,余萍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100859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世图心理《情感依附》姊妹篇,国际母婴关系专家布洛迪大师**著作,童俊教授主审、李孟潮作序推荐】
成人对婴儿的喜爱——友善的、无言的表达
婴儿就主动建立了对成人的信任
本书详细、完整地记录了儿童前七年的生活项目,包括儿童观察、心理测试、校访、教师访谈和不定期家访,以及18岁时的回访。通过这些细节的呈现,作者考察了儿童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为深远。
推荐序
作者序
前言
章 过去有关儿童早年发展的概念
婴儿的全能感
早年经历与后期的精神病理学
发展取向
第二章 合成本能
三种主要的合成本能:窥探、、残忍
合成本能的潜伏期
第三章 研究对象
萝莉(Lori):窥探
埃德温(Edwin):,中度
蒂娜(Tina):,重度
威尔(Will):残忍
盖尔:正性表现
第四章 童年早期的冲突与自我力量
附灵A:采用的心理测试
附录B:孩子7岁时对父母的访谈表
参考文献
西尔维娅布洛迪
(SylviaBrody,— )
哲学博士,精神分析师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以其关于母亲的行为和儿童发展的、观察性的、临床的、理论的研究而闻名。著述丰富,包括:《养育模式》(1956)、《婴儿期的焦虑与自我的形成》(1970)、《母亲、父亲,以及儿童:对于初七年中性格形成的研究》(1978)、《性格的演变》(1992)等。这些著作生动地展示了儿童早年的经历对于形成性格结构和自我以及超我功能的意义。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却又不失严谨的心理学分析,将“婴儿全能感”与“童年冲突”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经历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内在客体”形成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内化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形象,以及这些内化的形象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待自己和世界的态度的。书中关于“被允许失望”的论述,让我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和满足,反而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挫折和建立内在韧性的机会。这种对童年经历的“回溯性”解读,非常有启发性,它帮助我理解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根源。这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并有勇气去面对那些可能并不轻松的真相。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全能感”的重新定义。我们通常将全能感视为一种负面特质,是自恋的体现,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它在婴儿期作为一种生存机制和心理防御的必要性。作者通过详实的论述,让我们理解了婴儿是如何在早期建立起一种“我能够控制一切”的幻觉,这种幻觉在他们依赖成人的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当这种全能感不可避免地被现实世界的限制和父母的界限所“打破”时,所产生的“冲突”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坏事,而是一种蜕变的过程。我发现,书中对于“被剥夺全能感”后,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的描述,都非常生动和贴切,仿佛就是我儿时某个不经意间的表现。这种将早期经验与后期心理状态进行关联的分析,让我对“一切皆有因”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我们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育儿和心理认知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充满阳光的,但这本书却像一把解剖刀,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微妙情感和未被看见的冲突一一揭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而是坦然地剖析了婴儿期那种看似无懈可击的“全能感”是如何在现实的碰撞中逐渐被削弱,又如何在后续的人生中留下印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合理化的痛苦”的论述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会不自觉地将童年的不适归结为“小孩子不懂事”,从而忽略了这些经历可能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童年的某些片段,一些当时模糊不清的情感,现在终于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线索。它不仅仅是关于童年,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自己,如何疗愈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经历,也对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阅读体验是深刻的,它促使我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去倾听那些被压抑的声音。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读起来会有些挑战,因为它触及了一些我们可能不愿意正视的心理议题。作者在探讨“婴儿全能感”如何受到童年冲突的影响时,那种毫不避讳的剖析,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但正是这种“不适”,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被掩埋的、甚至是被遗忘的童年经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期待落空”对婴儿心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日后转化为成人的某些行为模式。作者将个体与父母、与环境之间的早期互动描绘得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进行自我探索,去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为什么会陷入某些困境。它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引路人,陪你穿越内心的迷宫,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为理解人类早期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理论框架。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婴儿全能感”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挫折和限制时所经历的“破碎”过程。这种破碎并非是绝对的毁灭,而是一种必要的成长和重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种“破碎”描绘成一场悲剧,反而强调了它在个体形成健康自我认知中的积极作用。那些看似是“冲突”的经历,实际上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处理失望、如何建立界限的关键时期。我曾以为,完美的童年就是父母给予一切,孩子无须面对任何困难。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反而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挑战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更难适应挫折。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案例,使得整个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好的童年”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快乐”与“不快乐”的二分法,而是更加 nuanced,更加关注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