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德文化叢書:揚子?萊茵?搭一座文化橋
定價:35.00元
作者:葉廷芳
齣版社: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446082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中德文化關係史的意義,是具有兩種基點文明代錶性意義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中德文化交流是東西方文化內部的兩種核心予文化的互動,即作為歐洲北方文化的條頓文明與亞洲北方文化的華夏文明之間的交流。中德文化互動是主導性文化間的雙嚮交流,具有重要的範式意義。
內容提要
本書是德語文學專傢葉廷芳教授“業餘”撰寫的第四部散文隨筆集。作者以視野廣闊、見解獨到著稱。他在學術研究之餘,廣泛涉獵國內外文化藝術的諸多門類,就所讀所見,或從學術角度,或以審美眼光發錶見解,頗多卓識。這部集子收入的隻是作者撰寫的有關德語國傢(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部分篇什,它們是作者多次在萊茵河流域的這些國傢考察文學藝術和文化現象的産物,內容豐富,文采沛然,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為溝通揚子江與萊茵河之間(即中華民族和德意誌民族的精神聯係)搭起瞭一座高雅的文化橋梁。
目錄
輯
歐洲文化的精髓
陽剛德國人
節儉——德國人的美德
勤快——德國人的天性
嚴謹——德國人的作風
環保——德國人的天職
啤酒——德國人的瀟灑
古堡——德國人的鍾愛
便民——為官者的本色
嫌貧——為富者的恥辱
信任——人際交往的前提
第二輯
文藝復興式的文化巨人
歌德之所以為歌德
追尋歌德的生活蹤跡
席勒——的時代之子
席勒美學思想的前瞻性
席勒研究的新成果
魏瑪的遠鄰
德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雙子星”紀念的集錦
第三輯
重評德國浪漫派
20世紀德國文學粗描
批判現實主義的後絕響
當代德語文學的美學轉型
二戰後德國三代作傢的不同風采
奇峰突起的奧地利現代文學
兩座古堡共孕一個靈感
期盼中衝齣一匹“黑馬”
第‘四輯
卡夫卡的中國“簽證”
卡夫卡與荒誕
追問存在
卡夫卡研究方法的新嘗試
生的痛感與寫的快感
文學與哲學“聯姻”的範例
畏父與審父情結的絕唱
和天堂
第五輯
藝術革新派與守舊派的一場較量
他的藝術不朽
藝術、生活皆簡樸
他終於有瞭個“大房間”
望著他的背影
一場“正打歪著”的審美遊戲
在中國備受青睞的迪倫馬特
第六輯
內卡河:深沉而浪漫
德纍斯頓:涅槃後依然輝煌
水靈的海德堡
萊茵河的審美盛宴
不幸者的莊嚴墓碑
世界上被吻得多的女孩
誰因誰而名垂韆古
一天裏經曆瞭四季
春鳥的“敖包相會”
火車:不到山頂非好漢
德國的街頭彈唱
“後來”能否“居上”
德語文學隨筆小談
德國書話瑣談
第七輯
西方現代文藝中的巴羅剋基因
留德歸來的油畫傢蘇笑柏
中德油畫傢潑墨武夷山
雄獅的低吟與咆哮
萊茵河永遠為她的兒子歌唱
阿爾卑斯山之驕子
瓦格納與一位國王的奇緣
金色大廳能酬維也納歌劇院
魔爪下的現代藝術
觀賞芭蕾《奧涅金》引起的懷念
看著她迅速崛起
第八輯
追尋包豪斯的足跡
從賀府彆墅看德國人的建築智慧
藝術與王位
他給國會大廈加瞭“冕”
法蘭剋福建築群的翹楚
慕尼黑的英式公園
第九輯
“路漫漫其修遠兮
關於翻譯
聆聽馬耶爾教授暢談現代文學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
學貫中西的一代宗師
綠原終於拿下《浮士德》
錢春綺:德國詩壇的終生翻譯傢
拳拳報國心
後記
作者介紹
葉廷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全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環境藝術學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1936年生於浙江衢州,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德語專業並留任助教。1964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從事德語文學研究至今。先後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充滿瞭智慧與溫情的著作。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停留在錶麵化的文化符號上,而是深入到兩國人民的骨子裏,去探尋那些構成他們獨特精神氣質的內在動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兩國社會結構時,所引用的那些曆史典故和哲學思想。比如,他通過對儒傢思想的解讀,解釋瞭中國社會為何如此重視“關係”和“和諧”,以及這種觀念如何在現代社會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他又將德國的社會契約精神和法治理念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揭示瞭德國社會高效運作的內在邏輯。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看見”自己。當作者描述中國人在某個情境下的反應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對照自己的行為;當他描繪德國人的處事方式時,我也會思考自己是否能夠藉鑒。這種“移情”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知識性讀物所不具備的。更令人贊嘆的是,書中充滿瞭對未知的好奇和對理解的渴望。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心態,鼓勵讀者去探索、去學習、去超越文化的藩籬。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帶領我們在廣闊的文化海洋中,尋找那顆最閃耀的“理解”之星。
評分翻開《揚子?萊茵?搭一座文化橋》,我仿佛被賦予瞭一雙能看透文化迷霧的眼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渾然不覺的文化現象,抽絲剝繭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並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我曾經對“德國人的固執”這一刻闆印象,在書中得到瞭非常深刻的解釋,原來那背後蘊含著對規則的尊重和對秩序的追求;而對於中國人的“靈活變通”,也並非簡單的“投機取巧”,而是對現實情況的深刻洞察和對生命力的頑強展現。書中的一個章節,詳細描寫瞭中國企業在德國設廠遇到的文化衝突,以及如何通過雙方的努力,最終化解矛盾、實現共贏,這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指責一方的不足,而是強調瞭“溝通”和“適應”的重要性。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是直麵瞭它們之間的“隔閡”,但正是這種直麵,纔顯得作者的真誠與勇氣。他沒有試圖去粉飾太平,而是用一種平和、客觀的態度,引導讀者去理解差異的根源,並從中找到連接的可能性。這讓我感受到一種真正的學術探究精神,以及對人類文明多元性的尊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瞭解”一種文化,不如說是在“對話”一種文化,與作者對話,與書中描繪的人物對話,最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評分讀《揚子?萊茵?搭一座文化橋》,我感覺自己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時或許有些陌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醇厚的香氣與豐富的層次便會逐漸在舌尖綻放,令人迴味無窮。這本書的作者擁有一種罕見的敘事能力,他能夠將復雜的文化概念,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方式錶達齣來,讓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産生濃厚的興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東方智慧”與“西方理性”的辯證思考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兩者簡單地對立起來,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並探討瞭它們在現代社會中融閤的可能性。他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哲學來比喻西方世界的“二元對立”,又用德國的“精準工程”來詮釋中國人的“工匠精神”,這種巧妙的構思,讓我眼前一亮。書中不乏一些關於兩國曆史進程的宏大敘事,但作者總能將這些宏大的視角,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和生活細節之中,使得曆史變得鮮活,文化也變得觸手可及。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中德文化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跨越文化鴻溝、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實驗。它讓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類的創造力與智慧是如何以如此多樣的方式閃耀,也讓我更加堅信,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可以共同編織齣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堪稱一絕。與其說是關於“中德文化”,不如說它是一場關於“理解”的盛宴。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對比和類比,但這種對比並非生硬地將兩國文化擺在對立麵,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展現它們之間存在的微妙聯係和共通之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德國的嚴謹與效率時,穿插瞭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道法自然”,以及在談論中國的“人情味”時,又引申齣瞭德國人對於“社區”和“歸屬感”的重視。這種“藉彼喻此”、“融會貫通”的寫法,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介紹變得妙趣橫生,也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鮮活的生命體,在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生長。書中不乏一些關於藝術、哲學、曆史的探討,但作者總能用最接地氣的語言將其解釋清楚,避免瞭學術化的枯燥,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精髓。我記得其中有一段關於兩國節日習俗的描寫,將春節的闔傢團圓與德國的聖誕節的溫馨氛圍做瞭生動的對比,那種傢庭情感的共鳴,即便跨越國界,也同樣動人。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跨文化的大課堂,老師博學多纔,同學們背景各異,但大傢都在共同努力,去搭建一座理解的橋梁,而這座橋,最終通嚮的是一個更加包容與和諧的世界。
評分讀完《揚子?萊茵?搭一座文化橋》,我真的有一種穿越山川河流、跨越時空的感覺。作者像是導遊,又像是老朋友,用一種非常親切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帶我走進瞭德國和中國這兩個看似遙遠實則緊密相連的文化世界。書中對兩國人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曆史傳承的細膩描繪,讓我不禁聯想到自己曾經的經曆,以及對異域文化的模糊想象。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時間”觀念的對比,中國人的“天時地利人和”與德國人嚴謹的“時間就是金錢”,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卻都在各自的語境下創造瞭獨特的文明。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例子,比如一次在德國的交通堵塞,或是中國傢庭餐桌上的對話,將抽象的文化差異具象化,讓人感同身受。那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述方式,讓我不自覺地去思考,在看似細小的生活片段中,隱藏著多麼深邃的文化根源。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心的共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不同於我們的聲音和視角。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兩位摯友促膝長談,時而捧腹大笑,時而若有所思,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驚喜與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