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德文化丛书:扬子?莱茵?搭一座文化桥
定价:35.00元
作者:叶廷芳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446082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中德文化关系史的意义,是具有两种基点文明代表性意义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德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文化内部的两种核心予文化的互动,即作为欧洲北方文化的条顿文明与亚洲北方文化的华夏文明之间的交流。中德文化互动是主导性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教授“业余”撰写的第四部散文随笔集。作者以视野广阔、见解独到著称。他在学术研究之余,广泛涉猎国内外文化艺术的诸多门类,就所读所见,或从学术角度,或以审美眼光发表见解,颇多卓识。这部集子收入的只是作者撰写的有关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部分篇什,它们是作者多次在莱茵河流域的这些国家考察文学艺术和文化现象的产物,内容丰富,文采沛然,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为沟通扬子江与莱茵河之间(即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联系)搭起了一座高雅的文化桥梁。
目录
辑
欧洲文化的精髓
阳刚德国人
节俭——德国人的美德
勤快——德国人的天性
严谨——德国人的作风
环保——德国人的天职
啤酒——德国人的潇洒
古堡——德国人的钟爱
便民——为官者的本色
嫌贫——为富者的耻辱
信任——人际交往的前提
第二辑
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巨人
歌德之所以为歌德
追寻歌德的生活踪迹
席勒——的时代之子
席勒美学思想的前瞻性
席勒研究的新成果
魏玛的远邻
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双子星”纪念的集锦
第三辑
重评德国浪漫派
20世纪德国文学粗描
批判现实主义的后绝响
当代德语文学的美学转型
二战后德国三代作家的不同风采
奇峰突起的奥地利现代文学
两座古堡共孕一个灵感
期盼中冲出一匹“黑马”
第‘四辑
卡夫卡的中国“签证”
卡夫卡与荒诞
追问存在
卡夫卡研究方法的新尝试
生的痛感与写的快感
文学与哲学“联姻”的范例
畏父与审父情结的绝唱
和天堂
第五辑
艺术革新派与守旧派的一场较量
他的艺术不朽
艺术、生活皆简朴
他终于有了个“大房间”
望着他的背影
一场“正打歪着”的审美游戏
在中国备受青睐的迪伦马特
第六辑
内卡河:深沉而浪漫
德累斯顿:涅槃后依然辉煌
水灵的海德堡
莱茵河的审美盛宴
不幸者的庄严墓碑
世界上被吻得多的女孩
谁因谁而名垂千古
一天里经历了四季
春鸟的“敖包相会”
火车:不到山顶非好汉
德国的街头弹唱
“后来”能否“居上”
德语文学随笔小谈
德国书话琐谈
第七辑
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
留德归来的油画家苏笑柏
中德油画家泼墨武夷山
雄狮的低吟与咆哮
莱茵河永远为她的儿子歌唱
阿尔卑斯山之骄子
瓦格纳与一位国王的奇缘
金色大厅能酬维也纳歌剧院
魔爪下的现代艺术
观赏芭蕾《奥涅金》引起的怀念
看着她迅速崛起
第八辑
追寻包豪斯的足迹
从贺府别墅看德国人的建筑智慧
艺术与王位
他给国会大厦加了“冕”
法兰克福建筑群的翘楚
慕尼黑的英式公园
第九辑
“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于翻译
聆听马耶尔教授畅谈现代文学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绿原终于拿下《浮士德》
钱春绮:德国诗坛的终生翻译家
拳拳报国心
后记
作者介绍
叶廷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并留任助教。196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德语文学研究至今。先后
文摘
序言
翻开《扬子?莱茵?搭一座文化桥》,我仿佛被赋予了一双能看透文化迷雾的眼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浑然不觉的文化现象,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我曾经对“德国人的固执”这一刻板印象,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解释,原来那背后蕴含着对规则的尊重和对秩序的追求;而对于中国人的“灵活变通”,也并非简单的“投机取巧”,而是对现实情况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力的顽强展现。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描写了中国企业在德国设厂遇到的文化冲突,以及如何通过双方的努力,最终化解矛盾、实现共赢,这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指责一方的不足,而是强调了“沟通”和“适应”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直面了它们之间的“隔阂”,但正是这种直面,才显得作者的真诚与勇气。他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而是用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引导读者去理解差异的根源,并从中找到连接的可能性。这让我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学术探究精神,以及对人类文明多元性的尊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了解”一种文化,不如说是在“对话”一种文化,与作者对话,与书中描绘的人物对话,最终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评分读《扬子?莱茵?搭一座文化桥》,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有些陌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香气与丰富的层次便会逐渐在舌尖绽放,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作者拥有一种罕见的叙事能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文化概念,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的辩证思考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并探讨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融合的可能性。他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来比喻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又用德国的“精准工程”来诠释中国人的“工匠精神”,这种巧妙的构思,让我眼前一亮。书中不乏一些关于两国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但作者总能将这些宏大的视角,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生活细节之中,使得历史变得鲜活,文化也变得触手可及。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德文化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跨越文化鸿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验。它让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创造力与智慧是如何以如此多样的方式闪耀,也让我更加坚信,通过理解与沟通,我们可以共同编织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堪称一绝。与其说是关于“中德文化”,不如说它是一场关于“理解”的盛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类比,但这种对比并非生硬地将两国文化摆在对立面,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微妙联系和共通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德国的严谨与效率时,穿插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法自然”,以及在谈论中国的“人情味”时,又引申出了德国人对于“社区”和“归属感”的重视。这种“借彼喻此”、“融会贯通”的写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介绍变得妙趣横生,也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生长。书中不乏一些关于艺术、哲学、历史的探讨,但作者总能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避免了学术化的枯燥,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精髓。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两国节日习俗的描写,将春节的阖家团圆与德国的圣诞节的温馨氛围做了生动的对比,那种家庭情感的共鸣,即便跨越国界,也同样动人。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跨文化的大课堂,老师博学多才,同学们背景各异,但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去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而这座桥,最终通向的是一个更加包容与和谐的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与温情的著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文化符号上,而是深入到两国人民的骨子里,去探寻那些构成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内在动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两国社会结构时,所引用的那些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比如,他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解读,解释了中国社会为何如此重视“关系”和“和谐”,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他又将德国的社会契约精神和法治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德国社会高效运作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看见”自己。当作者描述中国人在某个情境下的反应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的行为;当他描绘德国人的处事方式时,我也会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借鉴。这种“移情”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知识性读物所不具备的。更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理解的渴望。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学习、去超越文化的藩篱。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带领我们在广阔的文化海洋中,寻找那颗最闪耀的“理解”之星。
评分读完《扬子?莱茵?搭一座文化桥》,我真的有一种穿越山川河流、跨越时空的感觉。作者像是导游,又像是老朋友,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走进了德国和中国这两个看似遥远实则紧密相连的文化世界。书中对两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传承的细腻描绘,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经历,以及对异域文化的模糊想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观念的对比,中国人的“天时地利人和”与德国人严谨的“时间就是金钱”,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却都在各自的语境下创造了独特的文明。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比如一次在德国的交通堵塞,或是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对话,将抽象的文化差异具象化,让人感同身受。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方式,让我不自觉地去思考,在看似细小的生活片段中,隐藏着多么深邃的文化根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不同于我们的声音和视角。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两位挚友促膝长谈,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若有所思,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与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