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RFID係統安全測評及防護技術
: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楊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21272363
字數:150000
頁碼:17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全麵、係統地分析瞭RFID信息係統的安全隱私及漏洞,介紹瞭相應的安全檢測與評估方法。章介紹瞭RFID係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第2章分析瞭RFID係統的通用安全需求;第3章從三個方麵分析瞭RFID麵臨的各種安全威脅;第4章闡述瞭本文提齣的RFID安全的評估指標體係和評估模型的工作方式;第5章分析瞭已有協議的優缺點;第6章介紹分級保護模型的設計;第7章介紹瞭數據的安全存儲與檢索技術;第8章是災難恢復體係結構的設計;第9章是安全防護體係設計;0章在前麵幾章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性的概括。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係統性和廣度,它像一張詳盡的目錄,列舉瞭信息安全領域中所有與標識和訪問控製相關的環節。從物理層麵的防盜磁標簽到應用層的身份驗證,幾乎沒有遺漏。但是,這種廣度也帶來瞭深度上的不足。在我閱讀“數據加密與隱私保護”這一章時,我發現對於如何在資源極其有限的嵌入式設備上高效地實現加密和解密,以避免顯著增加設備功耗和延遲的問題,討論得非常膚淺。書中隻是簡單地推薦使用AES或ECC,卻沒有對比不同算法在特定硬件架構(如低頻MCU)上的性能權衡和功耗差異。對於一個旨在提供“防護技術”指導的專著而言,如何平衡安全強度與係統性能,這本應是核心內容之一。此外,對於新興的基於區塊鏈或分布式賬本技術的身份自治解決方案,書中完全沒有涉及,這使得這本書的視角略顯陳舊,未能涵蓋當前安全技術領域最活躍的研究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風格非常“學院派”,大量使用瞭圖錶和流程圖來輔助解釋復雜的係統架構,這一點值得稱贊,尤其是對不同安全域劃分的示意圖,直觀易懂。遺憾的是,在深入探討具體防護技術時,代碼示例的缺失成瞭明顯的短闆。例如,在討論如何實現標簽與讀寫器之間的雙嚮認證時,書中僅用文字描述瞭挑戰-響應機製的邏輯流程,卻沒有提供任何僞代碼或者主流編程語言(如C++或Python)的實現片段。這使得技術人員在嘗試復現或驗證這些安全機製時,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自行推導和編碼,大大降低瞭實踐效率。此外,書中對最新的芯片級漏洞披露(如側信道攻擊在低功耗設備上的新變種)的討論顯得有些滯後,似乎更多參考瞭前幾年的行業報告。一本關注“防護技術”的書,如果不能緊跟最新的攻擊嚮量並提供及時的防禦對策,其時效性和權威性都會大打摺扣。希望未來修訂版能增加更多貼近工程實際的代碼案例和漏洞分析。
評分讀完前三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閤規性”和“標準遵循”的執念幾乎占據瞭全部篇幅。書中對ISO/IEC 27001在信息安全管理體係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闡述,特彆是如何將這些標準落地到具體的企業流程中,描述得可謂麵麵俱到。然而,在探討具體技術細節時,比如針對射頻識彆(RFID)標簽的物理防篡改技術,內容卻顯得有些淺嘗輒止。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標簽數據重放攻擊的防禦策略,期待能看到一些基於硬件安全模塊(HSM)或可信執行環境(TEE)的創新解決方案。但書中提及的防禦措施,大多停留在加密強度的提升和訪問控製列錶的設置,這些方法在麵對具備一定計算能力的攻擊者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聚焦於“硬核”防護的實戰手冊,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優秀的風險管理和審計指南。對於那些需要快速通過安全審計的機構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無可替代,但若想掌握如何從底層邏輯上對抗復雜的電子欺騙,可能還需要尋找其他更偏嚮於底層固件分析的書籍來作為補充。
評分翻閱此書,我感受到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尤其是在信息論和密碼學基礎原理的闡述上,邏輯嚴謹,推導過程嚴密無懈可擊。書中對熵源的選取、密鑰生成過程的隨機性檢驗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數學分析,這對於理解安全機製的理論極限非常有幫助。然而,當視角從理論轉嚮實際部署時,書中的內容突然變得過於“理想化”。例如,書中假設所有終端設備都能穩定接入高性能的密鑰管理服務器進行周期性的密鑰更新,這在資源受限的、廣域分布的(如智慧城市傳感網絡)環境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去中心化信任模型”或者“邊緣計算安全協同”的探討,如何在這種網絡拓撲下維持長期密鑰的有效性和防範“僵屍標簽”的重激活問題。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一個封閉、受控環境下的安全模型構建,對於現實世界中那種充滿異構設備、網絡不穩定、電池壽命受限的復雜場景,其提供的防護藍圖顯得不夠接地氣,缺乏實操的靈活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低調的商務藍配上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專業的學究氣質。剛拿到手時,我就被它封麵那種磨砂質感吸引瞭,握在手裏分量很足,顯然內容不會是那種輕飄飄的科普讀物。我原本期待它能深入探討一些前沿的加密算法在物聯網安全中的應用,比如後量子密碼學或者基於零知識證明的身份驗證機製。然而,這本書的開篇更像是對現有成熟體係的一個迴顧,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解析早期的身份管理協議,雖然條理清晰,但對於我這種已經熟悉瞭這些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說,略顯冗長。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彈性、自適應的安全框架,而不是對曆史脈絡的詳細梳理。特彆是關於供應鏈安全和硬件植入物攻擊的章節,雖然提到瞭風險,但給齣的緩解策略似乎過於依賴傳統的防火牆和入侵檢測係統,缺乏對新興的軟件定義網絡(SDN)安全策略部署的深入探討。總體而言,從外觀和基礎概念的介紹來看,這本書為入門者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但對於尋求突破性或深度實踐指導的專業人士而言,可能需要自行挖掘和拓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