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對話: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焦點問題
定價:28.00元
作者:CCTV《對話》欄目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1177967
字數:
頁碼:3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焦點問題,2007年CCTV新奉獻。
醫療,社保,教育,就業,新農村,綠色GOP,知識産權海外角力……
什麼是人民群眾極關心、極直接、極現實的利益問題?國計民生,百姓福祉,思想交鋒,專業闡釋。
內容提要
什麼是人民群眾極關心、極直接、極現實的利益問題?
這裏的《對話》節目,一個個為您打開瞭這些問號。
《對話》堅持與時俱進,努力成為對社會責任有所承擔、對民族命運有所擔當的精神聖殿。
我們不能不把這些難忘的迴憶鎸刻在這本書裏,因為我們始終倔強地相信:對話,對變化中的中國來說,她就是一部心靈的史詩。
目錄
序
醫療改革
看病難
關注藥價
教育
農村九年義務教育
城市擇校
我的大學
社保
祝保基金
就業
城市就業
新農村建設
關注新農村
農村閤作社
農村留守子女
綠色GDP
幸福在哪裏
知識産權
知識産權是國傢戰略
知識産權海外角力
後記
作者介紹
《對話》欄目時長60分鍾,是中央電視颱節目前頗具影響力的談話節目。
6年來,中央電視颱經濟頻道之所有不遺餘力地打造《對話》,就在於我們相信,對話的意義不止於使公眾時時體察民生、實時洞察事實,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對話,凝聚公眾,鏈接心靈,啓動廣泛的思維對撞和文化自覺,在更深更廣的層麵上實現溝通。
《對話》欄目的首播時間為每周日22:05,重播時間為次周六9:05次周日6:00。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某些長期被主流話語邊緣化的“微觀現實”的挖掘力度。它沒有停留在宏觀數據的堆砌上,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研究,將那些抽象的社會學理論具象化、可觸摸化。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新聞調查般的敏銳和剋製,他們似乎總能在最尖銳的矛盾爆發點前夕,冷靜地設置一個觀察哨,然後用極其剋製的筆觸去描摹那即將噴湧而齣的情感與睏境。例如,書中對某種特定區域産業結構調整後,留守人員的日常生活細節的描摹,那種對日常瑣碎卻又充滿象徵意義的場景的捕捉,簡直達到瞭詩意的地步。讀完那幾章,我久久無法平靜,感覺自己仿佛親身參與瞭那場無聲的博弈,體會到瞭變遷帶來的結構性疼痛。這種“在場感”,是很多同類題材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提供瞭一種久違的“反思的勇氣”。在信息碎片化和觀點極化的當下,很多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往往傾嚮於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或預設的立場。然而,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的“開放性”和“審慎性”。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最終裁決,而是更側重於呈現問題的復雜性、多麵性以及內在的悖論。它不斷地挑戰讀者的固有認知,迫使我們正視那些我們本能想要迴避的社會裂痕和價值衝突。讀完之後,我並沒有獲得一種“我已經完全理解瞭”的滿足感,相反,更多的是一種“我還需要繼續思考”的緊迫感。這種激發持續探究欲的能力,我認為是任何一本優秀學術或思辨類著作最核心的標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配色,以及封麵上那種若隱若現的文字排版,無聲地訴說著內容的厚重與深度。初次翻開,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學術論文的嚴謹性所吸引。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現瞭對當前宏大敘事背景下,個體命運與社會結構變遷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洞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劇場,各種看似獨立卻又相互勾連的社會現象被抽絲剝繭般地呈現齣來。特彆是關於某種特定群體在新的經濟浪潮衝擊下的心理調適部分,文字的張力十足,讓人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精準的社會學概念。這絕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與精力,去梳理那些縱橫交錯的邏輯綫條,去感受那種潛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時代脈搏。可以說,光是閱讀的物理體驗和精神預備,就已經構成瞭一次非常值得的智力投資。
評分從文體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在保持學術探討的嚴肅性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入瞭散文的韻味。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自然流暢,像是精心編排的交響樂章,時而激昂磅礴,時而低迴婉轉。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那些類比既貼切又富有啓發性,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特定領域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論點。這本書的語言是富有力量的,它沒有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行話來標榜自己,而是用一種清晰、有力、直擊人心的文字,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分析框架。讀到酣處,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進行一場高密度的、充滿挑戰性的思想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學科視角,而是展現齣一種高度的跨學科整閤能力。我能清晰地看到曆史學、人類學乃至心理學的影子滲透其中,共同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分析矩陣。這種“立體式”的觀察方法,使得它對社會變遷的解讀顯得無比豐滿和立體。比如,在探討某種新興文化現象的興起時,作者不僅分析瞭經濟基礎的推動作用,還細緻考察瞭媒介傳播的媒介偏見,以及這種文化符號在不同代際間的意義重構過程。這種層層遞進、互為印證的論證結構,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刻保持著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不僅僅在描述“發生瞭什麼”,更在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它意味著什麼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