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百年中羅關係史
定價: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劉勇
齣版社:時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802322127
字數:413000
頁碼:3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百年中羅關係史(1880--1980)》是一項功績卓著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不僅因為它是中羅關係研究方麵的一項首開先河之舉,而更重要的是它的題材和內容。毫無疑問,本書選取瞭一個眾所關注的題材,即一貫持續發展、堪稱國與國之間關係典範的羅中關係。同時,作者孜孜不倦地查閱瞭大量有關羅中關係的曆史文獻資料,廣泛閱讀瞭中文、羅文及其他文字的書刊中論及羅中關係發展的資料,對兩國及其他國傢政要就這一關係所做齣的論斷和評價進行審慎的思考,在寫作過程中加以引用。劉勇博士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的羅馬尼亞教授們指導下完成的博士論文《1950--1960年代的中羅關係》,為本書的完成奠定瞭基礎。作者在對相關史料、近年來中羅兩國專傢、學者和一些國際學術刊物提供的*資料、信息進行科學而嚴謹的分析後,更加豐富和完善瞭這本新書的內容。本書的可稱道之處,還在於作者對掌握的資料有著高超的組織與處理能力。他將中羅兩國近一百年來關係的曆史按照時間的先後進行高度的概括,融為一體,但其中又囊括瞭大量的有關雙邊接觸、聯係、交流與閤作的信息,並依據當時的價值衡量標準、作者本人的正義準則及普遍的道德標準,甚至是不厭其詳地將曆史事件的意義加以點明。我相信,劉勇先生將繼續他對中羅關係的潛心研究,在當代國際關係的背景下,不斷開拓新的文獻資源,對這一關係做齣新的評價,形成新的觀點,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他的著作。
《百年中羅關係史(1880--1980)》的齣版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外交活動。因為它指齣瞭上世紀後半葉中羅關係發展過程中積纍的經驗教訓。在總結瞭中羅關係的特點,即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兩國對國傢主權和民族尊嚴的互相尊重、兩國開展閤作和互助的願望的同時,該書強調瞭這樣一個真理:兩國良好關係的基礎在於,兩國和兩國人民有著共同的現實利益和對未來的憧憬;而且雙方都認識到,每個國傢的振興,都是這個國傢在為實現自身理想而付齣努力後獲得的成果。再者,這部著作援引中羅關係發展的曆史事實,強調說明瞭在構建一個公平、公正、道德、和平與和諧社會的格局中,每個國傢都作齣自身的努力有多麼的重要。
劉勇,1957年齣生,北京市人,1982年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曆史學本科畢業。1986年中央黨校理論部中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入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科部任教師至今,現為教授職稱。1999年作為公派留學生到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曆史係作訪問學者,20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學術上的野心是顯而易見的,但它的執行力卻偶有偏差。它在對特定曆史時期的權力結構進行深度剖析時,展現齣瞭令人信服的論證能力,比如對某段時期內特定經濟政策對雙邊投資影響的量化分析,數據翔實,邏輯嚴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然而,當敘事轉嚮更具爭議性或更依賴口述曆史的篇章時,筆力似乎略顯保守,仿佛被某種無形的界限所束縛,使得一些本應爆發的張力未能完全釋放。舉例來說,關於某個敏感的國際事件中雙方立場的微妙變化,書中給齣的解釋雖然閤乎情理,卻總讓人感覺少瞭那麼一層“捅破窗戶紙”的勇氣。這或許是作者的審慎所緻,畢竟處理近現代史的敏感議題需要極高的平衡技巧。盡管如此,對於那些緻力於研究區域安全與經濟一體化路徑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的某些章節仍舊是不可繞過的參考點,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於實證的分析框架,即便是其留白的區域,也指引著後續研究的方嚮。
評分初讀此書,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田園牧歌式的敘事節奏所吸引。它似乎有意避開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轉而將焦點投嚮那些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發生在民間和文化層麵的互動痕跡。我仿佛能聞到那些時代的氣息,那是穿過曆史煙塵,從布加勒斯特飄來的淡淡的玫瑰香,亦或是東方某座城市裏,老圖書館裏羊皮紙散發齣的古舊墨香。作者在描繪兩地知識分子之間的惺惺相惜時,所用的詞句帶著一種溫柔的懷舊感,仿佛在為那些失落的友誼和未能完全實現的文化交流項目寫一麯挽歌。這種處理方式,讓我這個對純粹政治史略感疲憊的讀者,找到瞭久違的慰藉。書中對於藝術展覽、文學翻譯、甚至是民間旅遊往來的記錄,都充滿瞭人情味和溫度。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意識形態的鐵幕下,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總有那麼一條細微卻堅韌的絲綫,維係著彼此的聯係。這使得這本書讀起來不像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纂的“記憶剪影集”。
評分這部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灰色地帶”的描摹。我們習慣於將雙邊關係簡單地歸類為“友好”、“敵對”或“中立”,但作者卻以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細膩筆觸,描繪瞭那些介於黑白之間的復雜情境。它記錄瞭在意識形態對立的背景下,如何依然有人冒著風險進行跨國學術交流,記錄瞭在政治關係緊張的間隙,經濟閤作是如何以一種近乎地下河流的方式悄然滋長。這種對“韌性”的刻畫,遠比單純描述敵對或親近要深刻得多。書中穿插的那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個外交官在異國他鄉默默資助一位貧睏學生,或者某位藝術傢在作品中用隱晦的符號錶達對另一個國傢的敬意,都為這段嚴肅的曆史增添瞭人性化的光輝。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國際關係,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棋局,而是無數微小、溫暖、充滿掙紮的人類選擇的集閤體。這本書讓人在感到曆史沉重之餘,也體會到人類精神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力和光芒。
評分這部作品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觸,勾勒齣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中羅兩國之間錯綜復雜的外交足跡與文化交融的圖景。我讀完後,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似乎並不急於對曆史事件做齣價值判斷,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鍾錶匠,將那些關鍵的節點——從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分野到後冷戰時代的經濟閤作浪潮——一絲不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尤其在描述雙方高層互訪的細節時,那種對外交辭令背後微妙心態的捕捉,令人拍案叫絕。它不隻是在陳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會這樣”。比如,關於某次重要的貿易協定談判,書中通過對檔案資料的細緻比對,揭示瞭當時雙方在具體條款上的分歧與妥協,這種深入骨髓的細節處理,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史變得鮮活起來。對於任何希望理解塑造現代東歐地緣政治格局的關鍵變量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讀物,它提供的視角既廣闊又紮實,讓人能夠跳齣單一國傢視角的局限,以更宏觀的維度去審視雙邊關係的演變軌跡。
評分翻開此書,我仿佛登上瞭時間的迴鏇梯,從紛繁復雜的現代世界抽離齣來,沉浸在一種高度結構化的曆史敘事之中。作者對於“結構”的偏愛幾乎達到瞭癡迷的程度,他似乎將整個百年間的關係視為一個復雜的機械係統,每一個齒輪、每一個連接件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運行軌跡。這種強調係統性和長期趨勢的寫作風格,使得全書的論證具有一種近乎幾何學的嚴謹感。他不斷地在宏觀的曆史大勢和微觀的政策細節之間進行精確的切換,如同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胞分裂,然後迅速拉遠聚焦到整個有機體的運作狀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周期性”的把握,他似乎總能在看似隨機的事件背後,發現隱藏的、反復齣現的模式。讀罷全書,你不會輕易記住某一個驚天動地的瞬間,但你會清晰地建立起一個理解該段曆史的“骨架”——一個清晰、穩定、邏輯自洽的認知框架。對於那些追求“知其所以然”而非僅僅“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讀者而言,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