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見證中國核潛艇
定價:88.00元
作者:楊連新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2784355
字數:40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599kg
編輯推薦
新中國建立初期,麵對某些核大國的咄咄相逼,*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齣來!”正是這個堅不可摧的信念激勵著韆韆萬萬的“無名英雄”攻堅剋難、默默奮鬥,研製齣中國自己的核潛艇。楊連新編著的《見證中國核潛艇》嚮您披露大量珍貴史料,講述見證者的親身經曆,揭示塵封瞭半個世紀的秘密。
內容提要
楊連新編著的《見證中國核潛艇》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一部紀實性史料,書中的內容都是當事人的直接經曆,沒有誇大其詞的美化,沒有道聽途說的傳抄;提供的都是準確的時間和地點,描述的都是真實的情節和感受,重要內容都經過當事人核實,很多曆史細節都是披露,意在讓曆史告訴未來,讓未來記住曆史!《見證中國核潛艇》所說的“見證”有三層含義,一是通過對核潛艇經曆者的采訪,由曆史的當事人作見證;二是通過本人從事中國核潛艇工作30來年的親身經曆和體驗,直接見證中國核潛艇的發展過程;三是通過展示與中國核潛艇有關的物件來見證某一個事件或某一種精神。由於大多是個人之見或引用他人之言,難免有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所以不宜作為依據評斷。
目錄
作者介紹
楊連新,高級工程師,中國核學會會員。中國科普怍傢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傢協會會員,北京市青少年誌願科普顧問團顧問;曾擔任中國船用核動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8月生,祖籍陝西省米脂縣,畢業於清華大學、海軍工程學院、海軍指揮學院、中央黨校;著有《核潛艇使用與管理》、《國外核潛艇事故》、《核潛艇縱橫談》、《世界核潛艇圖集》、《人身保險100問》等書籍;發錶文章50餘篇;5次榮獲全軍科學技術進步奬。傳略被收入《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纔辭典》、《中國專傢大辭典》、《中外名入辭典》等。
文摘
序言
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略帶懷疑的態度去翻閱這本書的,總覺得這種題材的作品容易陷入空泛的贊美,缺乏真正的深度剖析。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設。它成功地在技術迭代與政治博弈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非常老辣,他沒有迴避過程中的挫摺和彎路,那些關於設計方案的爭論、材料引進的睏境,甚至是內部管理上的摩擦,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坦誠,反而讓整個故事的真實感和厚重感倍增。讀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思考當時的決策者們在巨大壓力下,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最終裁決的。這本書不光是關於一艘“船”,更是關於那個時代整體的工業和決策智慧的集中展現,讓人讀得非常過癮,同時也深感知識的重量。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品味的力作。我發現自己經常會因為某個技術名詞或者某個時代背景的解釋,而不得不停下來查閱資料,因為它拒絕嚮任何一位“走馬觀花”的讀者妥協。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極其硬核的工程學內容,用一種近乎文學性的語言娓娓道來,確保瞭專業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罕見的統一。我感受最深的是,這本書展現瞭一種極具韌性的“工匠精神”,這份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對圖紙的精確執行上,更體現在對國傢安全這一終極目標的絕對忠誠上。閤上書本時,心中湧現的不是廉價的民族自豪感,而是一種對“實乾興邦”的深刻理解,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強大,是建立在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不懈的鑽研之上的。
評分這本書,名字裏帶著一股子沉甸甸的曆史使命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海上航行。它並非那種輕描淡寫的曆史迴顧,而是深入到瞭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那些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和決策者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我特彆佩服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控,那種對技術發展軌跡的梳理,既有宏觀的戰略眼光,又不乏微觀的工程實踐中的睏境與突破。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人纔培養體係的描繪,那份在極端睏難條件下,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培養起一支掌握尖端技術的隊伍的艱辛,讀來讓人熱血沸騰,也充滿瞭對前輩們的敬意。整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嚴肅中帶著一股子不屈不撓的樂觀精神,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鋼鐵洪流在深海中默默前行的堅毅。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凝練有力,簡直就像是未經雕琢的礦石,散發著原始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沒有用太多花哨的辭藻去渲染場麵,而是直接將讀者帶入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那種“萬事開頭難”的真實情境之中。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講述,是很難捕捉到那種既要保證絕對安全,又要追求世界先進水平的矛盾心理的。書裏穿插瞭一些當事人的口述片段,那些樸素的語言,反而比任何宏大敘事都更具穿透力,直接擊中瞭人心中最柔軟又最堅韌的部分。讀後感是什麼呢?更像是一種對“中國製造”精神的重新認知,那份不計成本、排除萬難也要把事情做成的勁頭,是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極其寶貴的財富。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曆史記錄本身,它更像是一部精神圖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取綫性時間推進的方式,而是如同一個巨大的編年史,不斷地在過去、現在和對未來的展望之間穿梭,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時空交錯感。這種跳躍式的敘述方式,反而讓曆史的脈絡更加清晰可見,每一次時間維度的切換,都像是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新的觀察角度,去審視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相互關聯、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動力的。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環境描寫的細膩處理,那種從北國嚴寒到江南濕熱,從簡陋的試驗場到深海的巨大反差,都通過環境襯托齣瞭人物的堅韌。它像是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用文字搭建瞭一個可感、可觸的場景,讓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置身於那片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呼吸著那份屬於時代的緊張與興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