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张晓明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62941705
字数:
页码: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选编了1932-1951年间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华中大学学生毕业论文7篇,其论文题目及作者分别是:①1935年后中国新货币之研究(林建勋);②民国以前中国货币史纲(粱耀寰);③我国所得税制度之研究(蔡永利)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回顾与前瞻(杨宾樵);⑤苟子教育学说的分析(张德馨);⑥喜洲经济概况调查(安字明);⑦战时滇藏驿运与商业概况(扬胤基)。
一九三五年后中国新货币之研究
民国以前中国货币史纲
我国所得税制度之研究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苟子教育学说的分析
喜洲经济概况调查
战时滇藏驿运与商业概况
附录现存华中大学(1932-1951年)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详编目录
章 总论
节 本文范围
本文着重在对事实的叙述,所以叙述的范围必得在先就加以明白的划分:即地域与时间的隐括。依本文标题“战时滇藏驿运与商业概况”而言,其时间范围就当由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的卢沟桥事变一直到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为止,其中包括整整八年的时间。而地域的范围则包括云南与西藏一切交通线的驿运与商业在内。可是本文所加重叙述的范围并没有这样大,也可以说本文所叙述的只是这个笼统标题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其中重要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部分。今就地域与时间二者分别指明本文的范围如后。
条 地域范围
滇藏的交通路线很多,这里所指的地域范围就是路线的范围;本文所叙述的,仅是由云南到西藏的各条路线中之一条。云南与西藏都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山岳高原地带,交通的工具还停留在原始的交通方式中;假使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藏道之难是比青天还更难了。这种困难的情形,将详论于后。虽然滇藏的交通是如此的困难,可是滇藏的贸易绝不因之而停顿;有的商品遂有假道印度者。而且由云南假道缅印进藏的路线颇多,可是皆非本文所要叙述的,何况这些路线在战争中就被截断了。本文所要叙述的是滇藏的陆上驿运交通线,尤其要着重叙述的是由云南丽江经过西康省西部以进入西藏拉萨的这一条。因为战时滇藏的交通就以这一条为重要,在这条交通线上,没有汽车,更没有铁道,完全利用的运输,经营者越过千山万水,终年生活在艰辛痛苦中,去完成战时滇藏物资对流的重任。
第二条 时间范围
滇藏的交通与商业不是因为抗战而发生,乃是由于抗战以促成其兴盛;尤其因为抗战后期的国外交通线完全断绝,因之形成滇藏交通线的繁荣。“战时”二字是代表我们八年来的苦斗,可是滇藏交通线的兴盛时期不是由抗战发生而开始,乃由抗战期中的后一条国外交通线——滇缅公路——被截断而开始,滇缅公路被截断是民国三十一年五月的事,所以本文的时间范围是由这个时候开始,以至于抗战的结束。所以滇藏交通线的兴盛时期就是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开始,一直到三十四年八月为止。故本文的时间范围即指此三年而言,在这三年中,滇藏的交通是代表大后方民用物资的来源,也就是印度物资运到中国来的干路。至于这段时期以前的滇藏贸易,只不过是一种不计经济价值,以期求得自己所必需而不能生产的货物,若滇藏交通不加改善,则战后国外贸易线必然依附于海洋与铁道的运输上,滇藏的贸易仍然会回复到萧条的状态去,这是毋庸讳言的。
……
一九三五年后中国新货币之研究
民国以前中国货币史纲
我国所得税制度之研究
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苟子教育学说的分析
喜洲经济概况调查
战时滇藏驿运与商业概况
附录现存华中大学(1932-1951年)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详编目录
翻阅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里面弥漫着浓郁的学术气息。“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这个题目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讲述一个机构、一个学术领域发展演变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像“华大”这样历史悠久的学府,其学术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细致地梳理“华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思想,并着重展现那些在不同时代涌现出的杰出学者,他们是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华大”的学术声誉添砖加瓦,又如何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创新的学术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我尤其关注“薪火相传”这一主题,它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学术品格、一种价值追求的延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跨越世纪的学术脉动,以及“华大”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学术精神,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生生不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墨色浓郁的标题“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在素雅的封面上徐徐铺陈,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传承。我平时就对那些能够梳理一个机构、一个领域发展脉络的作品很感兴趣,尤其是像“华大”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学府,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师生的治学之道、以及留下的精神财富,往往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启迪。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翻阅,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期待着书中能展现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学术大师的身影,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学术良知,又如何将严谨的治学精神播撒给下一代的。这种“薪火相传”的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延续,是精神的激励。我设想着,或许书中会收录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例如泛黄的老照片、手写的学术笔记、或者是一些当年师生间的往来书信,这些细节无一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和情感的温度。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回顾,更能从中看到当下学术研究的生机与活力,以及那些传承下来的学术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够绽放出的独特光芒。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我一直对那些讲述“老故事”的书籍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关于学术界的故事,总能让我深思。这本书的题目“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似乎预示着它将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那些在“华大”这片学术沃土上,一代代学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那些古老学府的校园,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以及那些在书斋中埋首苦读、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学者们。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那些塑造了“华大”学术品格的人物故事,他们的治学理念、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思想火花,是如何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薪火相传”的具体案例,比如某个名师如何培养了出色的弟子,或者某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是如何在不同时代得到发展和创新的。这种跨越世纪的学术传承,在我看来,是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加宝贵的存在。它关乎着一个学府的灵魂,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能汲取到那些激励人心的学术力量。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学术殿堂。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梳理出一家机构深厚底蕴的作品深感敬佩,而“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这个书名,就足以勾勒出这样一副壮丽的画卷。我猜测,书中一定饱含着对“华大”多年来学术发展历程的深度挖掘和细致梳理。也许,它会以时间为轴线,清晰地展现出不同时期“华大”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奠基性贡献,到中期的探索与创新,再到近现代的持续发展。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无数个学者的身影,他们或在实验室里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索,或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或在著作中留下深刻的思想印记。我期望书中能出现那些为“华大”乃至中国学术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贤们的故事,他们的学术生涯、他们的治学精神,以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无疑是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文脉”和“薪火”这两个概念的生动诠释,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一种价值理念的延续。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华大”在学术界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以及那种代代相传的学术精神所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初见这本书的封面,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油然而生。“百年华大文脉 世纪学术薪火(辑)”——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庄严感。我平时就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展现一个机构、一个群体在漫长岁月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的作品。对于“华大”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师资队伍的传承、以及它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猜想,这本书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带领读者去领略“华大”百年来的学术风貌。我期待书中能够勾勒出那些曾经在这里执教、求学、贡献的杰出学者的群像,他们的治学之道,他们的思想精华,以及他们是如何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传递下去的。这种“薪火相传”的概念,对我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浸润,一种学术理想的延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回响,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学术智慧所散发出的永恒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