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三大宗教报刊
定价:38.00元
作者:罗文达,古廷昌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17328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传教士在华创办出版机构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出版史的一部分。
内容提要
本书由燕京大学新闻系德国籍教授罗文达于20世纪40年代末出版的有关在华宗教报刊与中国本土宗教报刊活动的调查报告《中国宗教期刊》(The Religious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之第二部分(中篇)“中国三大宗教报刊”(The Three Main Religious Press in China)与第三部分(下篇)有关中国穆斯林报刊活动构成。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佛教报刊、道教报刊、儒家文化报刊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语言、报刊与各宗教组织的关系等,该书还涉及中国穆斯林报刊活动,为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宗教(报刊)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目录
序言(中华公教教育联合会白德凤)
前言(罗文达)
上篇 在华传教士报刊
章在华天主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3图表)
第二章满洲里的天主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1图表)
第三章在华基督新教报刊(古廷昌,附有1地图3图表)
中篇 中国本土三大宗教报刊
第四章 中国佛教报刊(罗文达与梁允彝,附有1地图2图表)
第五章 道教报刊(陈鸿舜,附有1地图2图表)
第六章 中国儒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1图表)
下篇 在华少数族裔宗教报刊
第七章 在华穆斯林报刊(罗文达,附有1地图2图表)
第八章 在华犹太教报刊(罗文达,附有1图表)
第九章 在华俄罗斯东正教报刊与俄罗斯其他基督教宗教团体报刊(罗文达,附有1图表)
结语:在华宗教报刊(罗文达)
附录 16图表
作者介绍
罗文达,原名鲁道夫·洛文塔尔(Rudolfwenthal),德国犹太学者,是上世纪30至40年代在中国从事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汉学家之一。在其十数年的中国生活中,他除了研究中国犹太人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版权法以及亚洲与俄国的关系外,还对他所处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并系统研究了中国宗教报刊。陈鸿舜(1905-1986),教授,江苏泰州人。192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秘书。194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后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研究员。1947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文摘
序言
读完《中国三大宗教报刊》,我最大的感触是,它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宏大的宗教史与微观的媒介传播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此之前,我对中国的三大宗教,也就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虽然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它们之间界限模糊,且与我的生活有些疏远。这本书通过聚焦于它们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古老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脉动。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不同报刊栏目设置、文章选取、甚至遣词造句的细致考量,这些细节之处,无不折射出不同宗教的独有智慧和传播策略。例如,书中对某个佛教刊物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其如何将深奥的佛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普通信徒,又如何通过报道社会公益活动来展现佛教的慈悲情怀。而对另一份道教报刊的解读,则让我领略了道教在养生、民俗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至于伊斯兰教报刊,更是让我看到了其在文化交流、社会融合方面的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宗教报刊的,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媒体,让古老的信仰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评分拿到《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宗教。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更应该关注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呈现、被传播。而报刊,无疑是这种传播中最直接、最广泛的媒介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这三大宗教的传播过程中,报刊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其他传播手段,将复杂的教义、仪式、历史以及当代发展,以一种更贴近大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好奇,不同宗教的报刊在内容选择、语言风格、排版设计上会有怎样的差异?它们各自侧重于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哲学思辨,还是生活实践?是历史传承,还是社会服务?通过对这些报刊的深入分析,我希望能更具体地感受到不同宗教的独特气质,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多元角色。这不仅仅是对宗教本身的了解,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一种观察。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翻开《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是,这会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报刊”加上“三大宗教”,听起来就有些政策性强、距离感十足。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展现出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所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报刊名称和创刊时间,而是通过对报刊内容的细致分析,勾勒出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传播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具体报道和评论的解读,它们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着这些宗教思想是如何被讨论、被接受,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热点相结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报刊并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思想的容器,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报刊,我看到了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感受到了它们与时代同行的努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评分《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的分量不一般。作为一个对中国宗教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系统介绍这些神秘领域入门的书籍。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宗教”这个词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这次我则期望通过这本书,能找到一条通往理解其内在逻辑和生活方式的便捷通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在中国拥有深厚根基的信仰体系之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代表性报刊,展现出这些信仰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产生实际的联系。我想要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的语境下,是如何被传播、被理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希望书中对报刊的解读,能够让我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些宗教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在思想传播上的策略和特色。这种从“报刊”这一具体载体切入,来理解抽象的宗教体系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评分《中国三大宗教报刊》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关于中国文化肌理的一次深刻透视。我一直对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精神信仰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对于宗教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或是零散的传说。而这本书,则另辟蹊径,选择了“报刊”这一极具时代印记的媒介作为切入点。我非常期待,通过对这些报刊的深入剖析,能够更生动、更具体地理解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我希望它能展现出,这些报刊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思想传播、文化凝聚,甚至社会动员的角色。我好奇它们的内容会是如何变化的?是侧重于教义的阐释,还是更关注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强调历史的传承,还是引领着信仰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这些纸质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怎样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