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觀境確義”訓詁方法論
定價:38.00元
作者:邱洪瑞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17337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目前對古代典籍進行整理和今譯已經成為一項弘揚傳統文化的急迫的使命,詮釋古籍的範圍也越來越廣,這就更加有必要闡明“觀境確義”所體現齣的正確的文獻訓詁觀念和方法。
內容提要
作為重要的訓詁方法之一,“觀境確義”是指通過審察語境以確定語義及文本所蘊涵的精神、價值。對於這樣一種重要的理念和方法,至今缺乏係統論述它的著作。目前,對古代典籍進行整理和今譯已經成為一項弘揚傳統文化的急迫的使命,詮釋古籍的範圍也越來越廣,這就更加有必要闡明“觀境確義”所體現齣的正確的文獻訓詁觀念和方法。
本書從曆時的角度梳理並分析瞭蘊含在典籍和故訓材料中的對於“觀境確義”原則的探討與實踐,重點考察瞭先秦典籍以及漢代故訓,討論瞭唐宋時期的“觀境確義”思想以及清代高郵王氏父子的“觀境確義”思想,並指齣,相對於前人,他們在理論的深度及精度上都有很大拓展,在他們的訓詁學著作當中,對“觀境確義”訓詁方法的運用已經常態化,他們偏重於名物訓詁,思路周密、邏輯嚴謹,往往能據語境以得古籍之原貌原義。*後針對“觀境確義”展開的一些理論探討。
目錄
1 前 言
1.1 何謂“觀境確義”
1.2 研究“觀境確義”的意義
1.2.1 確立正確的文獻訓詁觀念
1.2.2 彰顯“觀境確義”在理論上的價值和地位
1.3 “觀境確義”的研究概況
2 先秦典籍及漢代故訓中蘊含的“觀境確義”精神
2.1 引言
2.2 《孟子》體現的“觀境確義”思想 錯誤!未定義書簽。
2.2.1 參與原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錯誤!未定義書簽。
2.2.2 曆史性原則——“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錯誤!未定義書簽。
2.2.3 約定性原則——“知言” 錯誤!未定義書簽。
2.2.4 大壓小原則——“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 錯誤!未定義書簽。
2.2.5 具體性原則——“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錯誤!未定義書簽。
2.3 漢代經師的語境觀念 錯誤!未定義書簽。
3 唐宋“觀境確義”的理論自覺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 《五經正義》的“文勢”說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1 《五經正義》中的“文勢”“義勢”等術語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 “文勢”說的內容——以《春鞦左傳正義》為例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1 對上下文語義聯係的體認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2 對體例、文例的揭示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3 對句法製約關係的利用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4 對寫作視角、寫作對象的把握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5 對篇章旨意及史實背景製約作用的重視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2.6 對文化、義理材料的徵引 錯誤!未定義書簽。
3.1.3 “文勢”說的理論價值及拘囿 錯誤!未定義書簽。
3.2 硃熹對“文勢”說的繼承發展
——以對《晦庵硃文公文集》中的“語脈”分析為例 錯誤!未定義書簽。
3.2.1 尊重而不迷信文本 錯誤!未定義書簽。
3.2.2 義理文意並重 錯誤!未定義書簽。
3.2.3 剖析篇章結構 錯誤!未定義書簽。
3.2.4 尋繹語義關係 錯誤!未定義書簽。
3.2.5 分析語法意義 錯誤!未定義書簽。
4 清代高郵王氏“觀境確義”理論、方法的成熟 錯誤!未定義書簽。
4.1 王氏對“觀境確義”理論的拓展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 王氏“觀境確義”的類型
——以《經義述聞·春鞦左傳上、中、下》為例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1 根據上下文語境確定詞義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1.1 利用前呼後應的語義綫索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1.2 根據語法製約關係取捨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1.3 從語用修辭方麵考量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1.4 立足於篇章旨意的製約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2 根據廣義語境確定詞義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2.1 融貫全書以至博考群經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2.2 聯係背景材料、史實及事理進行推斷 錯誤!未定義書簽。
4.2.2.3 考慮禮法製度、風俗慣例的影響 錯誤!未定義書簽。
4.3 王氏“觀境確義”方法的成功與微憾 錯誤!未定義書簽。
4.3.1 成功之處 錯誤!未定義書簽。
4.3.2 微憾 錯誤!未定義書簽。
5 有關“觀境確義”的理論探討 錯誤!未定義書簽。
5.1 名物訓詁與義理訓詁 錯誤!未定義書簽。
5.2 詞義與語境 錯誤!未定義書簽。
5.3 義理與語境 錯誤!未定義書簽。
5.4 語境與理解障礙及誤解 錯誤!未定義書簽。
5.5 語境的構成問題 錯誤!未定義書簽。
5.6 “觀境確義”的綜閤性 錯誤!未定義書簽。
6 “觀境確義”在現代的具體運用 錯誤!未定義書簽。
6.1 古籍整理 錯誤!未定義書簽。
6.2 閱讀教學 錯誤!未定義書簽。
6.3 文字校勘
6.4 語言事實分析
7 結束語 錯誤!未定義書簽。
參考文獻(按文中參考引用的順序排列)
附錄:《使琉球雜錄今注》
作者介紹
邱洪瑞(1972—),男,鄭州輕工業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師從學者許嘉璐先生。2006年7月—2011年6月曾任教於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主持完成省級科研課題2項、廳級科研課題2項,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在《江海學刊》、《當代修辭學》、《語文建設》、《語言與翻譯》、《新疆大學學報》、《鄭州大學學報》、《河南師範大學學報》、《中華讀書報》、《博覽群書》、《華夏文化》、《閱讀與寫作》等期刊發錶論文32篇(其中載於核心期刊15篇,《新華文摘》摘錄1篇)。
文摘
序言
《觀境確義》這本書,從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切入訓詁學。作者似乎想突破傳統的訓詁框架,將文本解讀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認知層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觀境”這個概念,它似乎不僅僅是觀察文本所處的環境,更是一種深入到文本內在的、多層次的“觀照”。它要求我們不僅僅看到字詞的錶層含義,更要去體會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情感色彩、甚至作者潛意識的錶達。而“確義”,也並非是靜態的定論,而是一種動態的、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作者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細緻分析,展現瞭如何在一個復雜的“境”中,去辨析字詞的細微差彆,從而獲得更準確的理解。書中對一些曆史文獻中“一字之差”所帶來的意義的巨大變化,進行瞭精彩的論述,讓我深刻體會到訓詁的嚴謹性和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需要,更是我們理解曆史、傳承文化的基石。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訓詁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也為我們普通讀者提供瞭一條通往經典文本深層意義的有效途徑。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於訓詁學領域的一次重要貢獻,至少從書名《觀境確義》所傳遞齣的學術野心來看,是這樣的。我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文獻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常常被古籍中晦澀的詞句所睏擾,也曾嘗試過一些基礎的訓詁書籍,但總覺得理論性太強,實踐性不足,難以真正掌握其精髓。因此,當看到“訓詁方法論”這個副標題時,我充滿瞭期待,希望能藉此書的力量,能夠更深入、更準確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領略古人思想的智慧。中央編譯齣版社的背景也給我一種可靠的保證,相信這會是一本嚴謹而高質量的學術著作。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究竟是如何“觀境”的?是宏觀地考察文獻産生的曆史語境、社會文化背景,還是微觀地分析字詞在具體文句中的應用,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又如何纔能做到“確義”?是通過係統的理論框架,還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我非常好奇作者會提供怎樣的研究路徑和方法,來引導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逐步走嚮訓詁的殿堂。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厚重的質感傳遞齣學術的莊重,卻又不失現代齣版社的精緻。翻開扉頁,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都讓人賞心悅目,為接下來的閱讀旅程奠定瞭良好的基礎。
評分《觀境確義》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訓詁學研究的創新性視角。我原以為訓詁學隻是簡單地考證字詞的本義、引申義,但這本書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作者提齣的“觀境”概念,將研究對象從孤立的字詞,拓展到瞭更廣闊的語境之中,包括曆史的、文化的、文學的,甚至哲學層麵的“境”。這種宏觀的視角,使得訓詁不再是機械的字詞辨析,而是一種對文本深層意義的探索。而“確義”的論述,也並非是簡單地給齣某個字詞的唯一解釋,而是強調一種動態的、協商式的確證過程。作者引導我們認識到,文本的意義並非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在不同的“境”中呈現齣不同的麵貌。書中對於一些看似尋常的詞語,通過“觀境”的分析,竟然挖掘齣瞭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復雜的曆史演變,著實令人驚嘆。例如,書中對於某個常用動詞在不同朝代的使用差異的分析,就揭示瞭社會思潮的變遷和人們認知方式的演變,這不僅僅是語言學上的考證,更是曆史學、社會學意義上的洞察。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學術讀物。在閱讀《觀境確義》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將方法論融於實踐,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現瞭訓詁的魅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境”的深入探討,它不僅僅是指文本本身,更包含瞭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曆,甚至閱讀者自身的文化體驗。這種多維度的“觀境”視角,讓文本的解讀不再是孤立的、靜態的,而是充滿瞭生命力與動態性。書中對於“確義”的論述也極具啓發性,作者並沒有給齣絕對的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通過多方考證、邏輯推理,以及對語言演變的敏感把握,來逐步逼近文本的原意。這種鼓勵獨立思考、批判性閱讀的學術態度,對於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某個古代典籍中某個詞語的解讀過程,作者層層遞進,旁徵博引,從詞源、詞義演變,到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用法,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最終得齣瞭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讓我深感敬佩,也讓我對原本模糊不清的文本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漸入佳境”來形容。初讀時,可能有些許的晦澀,因為作者在其中引入瞭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訓詁學術語。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以及對這些術語的耐心解釋,我逐漸能夠理解其核心思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訓詁流派的梳理和比較,這讓我對訓詁學的發展曆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理解瞭不同方法之間的優劣之處。作者並沒有偏袒任何一傢,而是客觀地分析瞭各種方法的貢獻與局限,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自己的見解。這種博采眾長的學術態度,令人信服。書中對一些古代文獻中爭議性詞語的解讀,更是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底。他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不同的解釋,分析其閤理性,並最終提齣自己更傾嚮的觀點,且論證嚴密,邏輯清晰。這種“疑者,可辨也”的學術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訓詁並非是枯燥的文字遊戲,而是一門充滿智慧和樂趣的學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