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观境确义”训诂方法论
定价:38.00元
作者:邱洪瑞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17337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目前对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和今译已经成为一项弘扬传统文化的急迫的使命,诠释古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就更加有必要阐明“观境确义”所体现出的正确的文献训诂观念和方法。
内容提要
 作为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观境确义”是指通过审察语境以确定语义及文本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方法,至今缺乏系统论述它的著作。目前,对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和今译已经成为一项弘扬传统文化的急迫的使命,诠释古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就更加有必要阐明“观境确义”所体现出的正确的文献训诂观念和方法。 
本书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并分析了蕴含在典籍和故训材料中的对于“观境确义”原则的探讨与实践,重点考察了先秦典籍以及汉代故训,讨论了唐宋时期的“观境确义”思想以及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观境确义”思想,并指出,相对于前人,他们在理论的深度及精度上都有很大拓展,在他们的训诂学著作当中,对“观境确义”训诂方法的运用已经常态化,他们偏重于名物训诂,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往往能据语境以得古籍之原貌原义。*后针对“观境确义”展开的一些理论探讨。
目录
1 前 言
1.1 何谓“观境确义”
1.2 研究“观境确义”的意义
1.2.1 确立正确的文献训诂观念
1.2.2 彰显“观境确义”在理论上的价值和地位
1.3 “观境确义”的研究概况
2 先秦典籍及汉代故训中蕴含的“观境确义”精神
2.1 引言
2.2 《孟子》体现的“观境确义”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参与原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历史性原则——“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约定性原则——“知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大压小原则——“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 具体性原则——“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汉代经师的语境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唐宋“观境确义”的理论自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五经正义》的“文势”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五经正义》中的“文势”“义势”等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文势”说的内容——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1 对上下文语义联系的体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2 对体例、文例的揭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3 对句法制约关系的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4 对写作视角、写作对象的把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5 对篇章旨意及史实背景制约作用的重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6 对文化、义理材料的征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 “文势”说的理论价值及拘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朱熹对“文势”说的继承发展
——以对《晦庵朱文公文集》中的“语脉”分析为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尊重而不迷信文本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义理文意并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 剖析篇章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4 寻绎语义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5 分析语法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清代高邮王氏“观境确义”理论、方法的成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王氏对“观境确义”理论的拓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王氏“观境确义”的类型
——以《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中、下》为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 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词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1 利用前呼后应的语义线索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2 根据语法制约关系取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3 从语用修辞方面考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4 立足于篇章旨意的制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 根据广义语境确定词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1 融贯全书以至博考群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2 联系背景材料、史实及事理进行推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3 考虑礼法制度、风俗惯例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王氏“观境确义”方法的成功与微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成功之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微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有关“观境确义”的理论探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名物训诂与义理训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词义与语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义理与语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语境与理解障碍及误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 语境的构成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 “观境确义”的综合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观境确义”在现代的具体运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古籍整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阅读教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文字校勘
6.4 语言事实分析
7 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按文中参考引用的顺序排列)
附录:《使琉球杂录今注》
作者介绍
邱洪瑞(1972—),男,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学者许嘉璐先生。2006年7月—2011年6月曾任教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在《江海学刊》、《当代修辞学》、《语文建设》、《语言与翻译》、《新疆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华夏文化》、《阅读与写作》等期刊发表论文32篇(其中载于核心期刊15篇,《新华文摘》摘录1篇)。
文摘
序言
《观境确义》这本书,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切入训诂学。作者似乎想突破传统的训诂框架,将文本解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认知层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观境”这个概念,它似乎不仅仅是观察文本所处的环境,更是一种深入到文本内在的、多层次的“观照”。它要求我们不仅仅看到字词的表层含义,更要去体会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情感色彩、甚至作者潜意识的表达。而“确义”,也并非是静态的定论,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分析,展现了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境”中,去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理解。书中对一些历史文献中“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意义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训诂的严谨性和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我们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基石。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训诂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往经典文本深层意义的有效途径。
评分《观境确义》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训诂学研究的创新性视角。我原以为训诂学只是简单地考证字词的本义、引申义,但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作者提出的“观境”概念,将研究对象从孤立的字词,拓展到了更广阔的语境之中,包括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甚至哲学层面的“境”。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训诂不再是机械的字词辨析,而是一种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探索。而“确义”的论述,也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某个字词的唯一解释,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协商式的确证过程。作者引导我们认识到,文本的意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在不同的“境”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寻常的词语,通过“观境”的分析,竟然挖掘出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历史演变,着实令人惊叹。例如,书中对于某个常用动词在不同朝代的使用差异的分析,就揭示了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人们认知方式的演变,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考证,更是历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渐入佳境”来形容。初读时,可能有些许的晦涩,因为作者在其中引入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训诂学术语。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以及对这些术语的耐心解释,我逐渐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训诂流派的梳理和比较,这让我对训诂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之处。作者并没有偏袒任何一家,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贡献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博采众长的学术态度,令人信服。书中对一些古代文献中争议性词语的解读,更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的解释,分析其合理性,并最终提出自己更倾向的观点,且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这种“疑者,可辨也”的学术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训诂并非是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学问。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学术读物。在阅读《观境确义》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方法论融于实践,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训诂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境”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指文本本身,更包含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甚至阅读者自身的文化体验。这种多维度的“观境”视角,让文本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与动态性。书中对于“确义”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给出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多方考证、逻辑推理,以及对语言演变的敏感把握,来逐步逼近文本的原意。这种鼓励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的学术态度,对于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某个古代典籍中某个词语的解读过程,作者层层递进,旁征博引,从词源、词义演变,到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原本模糊不清的文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于训诂学领域的一次重要贡献,至少从书名《观境确义》所传递出的学术野心来看,是这样的。我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文献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常常被古籍中晦涩的词句所困扰,也曾尝试过一些基础的训诂书籍,但总觉得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难以真正掌握其精髓。因此,当看到“训诂方法论”这个副标题时,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此书的力量,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领略古人思想的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背景也给我一种可靠的保证,相信这会是一本严谨而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究竟是如何“观境”的?是宏观地考察文献产生的历史语境、社会文化背景,还是微观地分析字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应用,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又如何才能做到“确义”?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框架,还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我非常好奇作者会提供怎样的研究路径和方法,来引导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步走向训诂的殿堂。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厚重的质感传递出学术的庄重,却又不失现代出版社的精致。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都让人赏心悦目,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