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
定价:99.80元
作者:潘健华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020599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40kg
编辑推荐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由潘健华著。理清中西方内衣文化的思想脉络,梳理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各方各面。在长期收藏、整理、考析中西方内衣物件的特点与文化过程中,凭借一件件遗存的精美内衣,邂逅相悟,深度交流,勾起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品味思量与热情冲动。清代张金鉴在《考古偶编》中有云:“鉴赏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这正是道出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研究的那种情怀。每当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展示在眼前,便让我仿佛神交到了内衣文化所蕴含的灵性、情绪、睿思等种种鉴赏的通感中去,孕育了对中西方内衣文化长远的发现、鉴识、考析的研究过程。
内容提要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由潘健华著。理清中西方内衣文化的思想脉络,梳理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各方各面。在长期收藏、整理、考析中西方内衣物件的特点与文化过程中,凭借一件件遗存的精美内衣,邂逅相悟,深度交流,勾起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品味思量与热情冲动。清代张金鉴在《考古偶编》中有云:“鉴赏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这正是道出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研究的那种情怀。每当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展示在眼前,便让我仿佛神交到了内衣文化所蕴含的灵性、情绪、睿思等种种鉴赏的通感中去,孕育了对中西方内衣文化长远的发现、鉴识、考析的研究过程。
目录
导言名称与形制 一、结构功能的命名 1. 紧身胸衣 2. 胸罩 3. 丁字裤 4. 抹胸 5. 肚兜 6. 主腰 二、表达特定意味的命名 1. 比基尼 2. 诃子 3. 合欢襟变革历程 一、被寓意化的中衣 二、被结构化的西方内衣隐喻式 一、祈盼良缘 二、生殖与性爱 三、秘戏图文 四、情爱寄托 五、职业装束展露式 一、理想的肉体美 二、胸乳表现 三、内裤外穿深层构建 一、哲学内涵 二、肚兜与女性社会地位 1. 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 2. 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 3. 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 三、宠姬理想 四、生活价值观 五、女德与境界 1. 天人合一的原始思维 2. 天人合一与内衣审美关系生活方式的表现 一、象征式图腾符号 二、实物式造型符号 三、叫魂的道具 四、传达生育意愿 六、胸衣与卫生造物理念 一、美学观念 1. 数的构造与造型 2. 物神合一 二、结构与范式 1. 紧身胸衣 2. 肚兜 三、寓意与图腾 1. 紧身胸衣 2. 肚兜 四、质地与色彩 1. 紧身胸衣 2. 肚兜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潘健华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核心刊物《戏剧艺术》主编
享受特殊津贴
首位中国古代内衣文化与艺术研究学者
首位服装设计研究生
主要著作:
《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2000.4 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部九五重点教材)
《演艺服装设计》2002.6 轻工业出版社
《服装人体工效学与服装设计》2001. 轻工业出版社(上海市精品课程教材)
《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2008.1东华大学出版社(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
《戏剧服装设计与手绘效果图表现》2009.6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奖)
《云缕心衣—中国古代内衣文化》2005.8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女红艺术》2009.6人民美术出版社(08年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
《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2010.1 河北美术出版社(国家教育高地研究项目)
《中西方内衣文化》2012.7人民美术出版社
主要论文:
《衣冠无语演绎大千》2004.7 载《新华文摘》
《论华服文化的深层结构》2002.12 载《新华文摘》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风情》2005. 8、9 载《国家艺术杂志》
《寻找女性逝去的霓裳》2005. 12、13载《国家艺术杂志》
《中国兜肚—一部寄情的文化史》2006.10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
《中国云肩考析》2007.12载《戏剧艺术》
《论经编面料与服装设计创新理念联姻的重要性》2008.5载《首届国际服装产业论坛》
《传塑创新 刻意内蕴》2008.1载同济大学学报《大美术》
《中西方内衣文化综论》2012年2月载《戏剧艺术》
获奖成果:
1、2005年《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2006年获教育部教育成果二等奖。
3、2008年获上海市教委成果二等奖。
4、2009年获上海市教委教育团队。
5、2010年《服装人体工程学》获“十一五”部委级教材。
6、2011年11月《戏剧服装设计与手绘效果图表现》获(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二等奖)
7、2011年10月《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奖提名奖获奖名单(2011年度)”。
8、2009年《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第十八届全国美术图书金奖
9、2011年《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新论》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创新成果一等奖
10、2010年《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十一五”部委级教材
社会成果:
首位服装研究与设计硕士生(1987年7月毕业),在服装文化与设计领域有丰富的成果,先后出版著作八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三篇论文被新华社《新华文摘》转引,一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转引。有关服饰文化研究成果的论文先后被几十家知名报刊(专版)刊登。数年来为几十余台戏剧演出进行服装设计或指导,获2004年中国第二届全国舞美大展设计奖,文化部2005年度教育成果二等奖。硕/博研究生导师。
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新民晚报、新民网、中国服饰报、申江服务导报、北京竞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均有对服饰文化研究成果和服饰艺术设计的大幅(专题)报道。
在服饰文化研究、舞台服装设计、服装人体工程学研究中,首屈一指。其中《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等原创性专著,在本领域中有深远的影响,从本人多年的肚兜收藏中提练出中国女性内衣的价值理想、生活态度以及审美特色。通过形式表像看内在灵魂,从而弘扬优势的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文化遗产服务。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原创性,努力挖掘文物的文化价值并从艺术属性上梳理归纳,有自己的文化见地与艺术评判,形式与内容力求社会所用。
论文《中国肚兜---一部寄情的文化史》等等被先后转载引用:
1、2006.10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2、2007.10载《AD》(欧洲艺术.英文版)。
3、2004.4.9载《今日早报》。
4、2004.4.13载《天天周刊》。
5、2005.12.13载《新民晚报》。
6、2004.4.30载《中国商报》。
7、2004.5.载《移居上海》。
8、2006.1.载《上海服饰》。
9、2004.4.7..载《申江服务导报》。
10、2006.8.14..载《中国日报》。
11、2004.6载《流行色》。
12、中央电视台四套等转载引用。
《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等多份教材已经被几十家高校运用。同时开设《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面料学》,《舞台服装设计与体现》等多门课程。
先后为《雷雨》,《清明上河图》,《中国佛文化艺术团》,《奥运国家代表团礼服》等几十台剧目和国家项目担任服装设计。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代女性的身体和她们的选择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中西方内衣文化简单地对立或平行地呈现,而是巧妙地找到了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和互动。我一直以为内衣的演变更多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书中却指出了一些跨文化的借鉴和影响,这让我对全球化的视角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西方近现代以来紧身胸衣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女性对身体形态的认知?而中国传统的内衣设计,如舒适性、解放性的考量,是否也曾为西方设计师带来过灵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如此私密的物品,也同样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水墨晕染的“荷衣蕙带”四个字,仿佛真的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又隐约可见丝绸的垂坠感。我一直对历史和服饰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反映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的细节。内衣,这个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总是承载着最多的秘密和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我走进一个从未被深入探索过的领域,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女性身体与衣着的微妙互动。从古至今,内衣的材质、剪裁、功能,乃至人们对待它的态度,都在悄然诉说着社会风俗、审美变迁,甚至是女性解放的进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温婉的引路人,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揭开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关于美、关于舒适、关于自我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衣物,更是关于人,关于身体,关于那些不曾言说的内心世界。
评分初翻开这本《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我就被其中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考证所震撼。我之前对内衣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时尚杂志片段,大多集中在近现代的西方设计师品牌,但这本书显然要深入得多。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去挖掘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从古代的束胸、肚兜,到近代的紧身胸衣、衬裙,再到现代的各种功能型内衣,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域的内衣都仿佛有了生命。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内衣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衣可能与家庭伦理、婚姻观念有着怎样的联系,而在西方,它又如何与女性的身体解放、社会地位的变迁息息相关。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细节,例如不同材质的选择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发展,又比如内衣的流行趋势是如何受到艺术、文学甚至政治事件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荷衣蕙带”就充满了一种古典而雅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女性的柔美与含蓄。我一直很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女性生活和思想的点点滴滴。内衣,作为最贴近身体的存在,一定承载了最多的关于女性的秘密和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内衣的形制、材质、款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差异。例如,古代女性在不同场合、不同年龄段,是否会有不同的内衣选择?内衣的颜色、图案,是否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此外,书中对于“蕙带”的解读,是否也与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体美学和修身之道有所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体美学,以及她们在追求身体舒适与外在仪态之间的平衡。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史和设计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的服装,如礼服、时装的廓形、面料和装饰,但内衣作为服装的内在支撑,其发展历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技术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内衣的剪裁技术、缝纫工艺,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流行面料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的裙撑和紧身胸衣,其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必然是极其考究的;而到了20世纪,弹性面料的出现,又如何彻底改变了内衣的形态和穿着体验?这本书无疑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艺术史和设计史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