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健华 著
图书标签:
  • 内衣文化
  • 中西方文化
  • 服饰史
  • 女性文化
  • 文化研究
  • 时尚史
  • 社会文化
  • 历史文化
  • 民俗文化
  • 服装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59983
商品编码:297297898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

定价:99.80元

作者:潘健华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020599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40kg

编辑推荐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由潘健华著。理清中西方内衣文化的思想脉络,梳理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各方各面。在长期收藏、整理、考析中西方内衣物件的特点与文化过程中,凭借一件件遗存的精美内衣,邂逅相悟,深度交流,勾起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品味思量与热情冲动。清代张金鉴在《考古偶编》中有云:“鉴赏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这正是道出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研究的那种情怀。每当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展示在眼前,便让我仿佛神交到了内衣文化所蕴含的灵性、情绪、睿思等种种鉴赏的通感中去,孕育了对中西方内衣文化长远的发现、鉴识、考析的研究过程。

内容提要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由潘健华著。理清中西方内衣文化的思想脉络,梳理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各方各面。在长期收藏、整理、考析中西方内衣物件的特点与文化过程中,凭借一件件遗存的精美内衣,邂逅相悟,深度交流,勾起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的品味思量与热情冲动。清代张金鉴在《考古偶编》中有云:“鉴赏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这正是道出了我对中西方内衣文化研究的那种情怀。每当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展示在眼前,便让我仿佛神交到了内衣文化所蕴含的灵性、情绪、睿思等种种鉴赏的通感中去,孕育了对中西方内衣文化长远的发现、鉴识、考析的研究过程。

目录


导言名称与形制 一、结构功能的命名 1. 紧身胸衣 2. 胸罩 3. 丁字裤 4. 抹胸 5. 肚兜 6. 主腰 二、表达特定意味的命名 1. 比基尼 2. 诃子 3. 合欢襟变革历程 一、被寓意化的中衣 二、被结构化的西方内衣隐喻式 一、祈盼良缘 二、生殖与性爱 三、秘戏图文 四、情爱寄托 五、职业装束展露式 一、理想的肉体美 二、胸乳表现 三、内裤外穿深层构建 一、哲学内涵 二、肚兜与女性社会地位 1. 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 2. 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 3. 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 三、宠姬理想 四、生活价值观 五、女德与境界 1. 天人合一的原始思维 2. 天人合一与内衣审美关系生活方式的表现 一、象征式图腾符号 二、实物式造型符号 三、叫魂的道具 四、传达生育意愿 六、胸衣与卫生造物理念 一、美学观念 1. 数的构造与造型 2. 物神合一 二、结构与范式 1. 紧身胸衣 2. 肚兜 三、寓意与图腾 1. 紧身胸衣 2. 肚兜 四、质地与色彩 1. 紧身胸衣 2. 肚兜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潘健华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核心刊物《戏剧艺术》主编
享受特殊津贴
首位中国古代内衣文化与艺术研究学者
首位服装设计研究生
主要著作:
《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2000.4 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部九五重点教材)
《演艺服装设计》2002.6 轻工业出版社
《服装人体工效学与服装设计》2001. 轻工业出版社(上海市精品课程教材)
《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2008.1东华大学出版社(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
《戏剧服装设计与手绘效果图表现》2009.6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奖)
《云缕心衣—中国古代内衣文化》2005.8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女红艺术》2009.6人民美术出版社(08年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
《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2010.1 河北美术出版社(国家教育高地研究项目)
《中西方内衣文化》2012.7人民美术出版社
主要论文:
《衣冠无语演绎大千》2004.7 载《新华文摘》
《论华服文化的深层结构》2002.12 载《新华文摘》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风情》2005. 8、9 载《国家艺术杂志》
《寻找女性逝去的霓裳》2005. 12、13载《国家艺术杂志》
《中国兜肚—一部寄情的文化史》2006.10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
《中国云肩考析》2007.12载《戏剧艺术》
《论经编面料与服装设计创新理念联姻的重要性》2008.5载《首届国际服装产业论坛》
《传塑创新 刻意内蕴》2008.1载同济大学学报《大美术》
《中西方内衣文化综论》2012年2月载《戏剧艺术》
获奖成果:
1、2005年《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2006年获教育部教育成果二等奖。
3、2008年获上海市教委成果二等奖。
4、2009年获上海市教委教育团队。
5、2010年《服装人体工程学》获“十一五”部委级教材。
6、2011年11月《戏剧服装设计与手绘效果图表现》获(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二等奖)
7、2011年10月《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奖提名奖获奖名单(2011年度)”。
8、2009年《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第十八届全国美术图书金奖
9、2011年《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新论》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创新成果一等奖
10、2010年《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十一五”部委级教材
社会成果:
首位服装研究与设计硕士生(1987年7月毕业),在服装文化与设计领域有丰富的成果,先后出版著作八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三篇论文被新华社《新华文摘》转引,一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转引。有关服饰文化研究成果的论文先后被几十家知名报刊(专版)刊登。数年来为几十余台戏剧演出进行服装设计或指导,获2004年中国第二届全国舞美大展设计奖,文化部2005年度教育成果二等奖。硕/博研究生导师。
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新民晚报、新民网、中国服饰报、申江服务导报、北京竞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均有对服饰文化研究成果和服饰艺术设计的大幅(专题)报道。
在服饰文化研究、舞台服装设计、服装人体工程学研究中,首屈一指。其中《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等原创性专著,在本领域中有深远的影响,从本人多年的肚兜收藏中提练出中国女性内衣的价值理想、生活态度以及审美特色。通过形式表像看内在灵魂,从而弘扬优势的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文化遗产服务。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原创性,努力挖掘文物的文化价值并从艺术属性上梳理归纳,有自己的文化见地与艺术评判,形式与内容力求社会所用。
论文《中国肚兜---一部寄情的文化史》等等被先后转载引用:
1、2006.10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2、2007.10载《AD》(欧洲艺术.英文版)。
3、2004.4.9载《今日早报》。
4、2004.4.13载《天天周刊》。
5、2005.12.13载《新民晚报》。
6、2004.4.30载《中国商报》。
7、2004.5.载《移居上海》。
8、2006.1.载《上海服饰》。
9、2004.4.7..载《申江服务导报》。
10、2006.8.14..载《中国日报》。
11、2004.6载《流行色》。
12、中央电视台四套等转载引用。

《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等多份教材已经被几十家高校运用。同时开设《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面料学》,《舞台服装设计与体现》等多门课程。
先后为《雷雨》,《清明上河图》,《中国佛文化艺术团》,《奥运国家代表团礼服》等几十台剧目和国家项目担任服装设计。

文摘


序言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 引言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衣物不仅仅是抵御寒冷、遮蔽身体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性别认同、宗教信仰乃至技术发展等多重维度的载体。而内衣,作为贴身而隐蔽的存在,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悄然诉说着关于人体、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故事。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深度挖掘并梳理中西方内衣文化发展脉络的著作。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内衣款式、材质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从历史、社会、艺术、心理等多个角度,解读内衣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本书旨在揭示,看似私密的内衣,实则折射出公开的社会变迁,是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的独特视角。 第一章:隐秘的开端——史前与古代的贴身之物 在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曙光初现之时,我们便能窥见先民们对“蔽体”的朴素需求。本书将追溯至史前时期,通过对早期服饰遗存的研究,探讨原始人类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树叶、兽皮)制作最基础的贴身衣物。这些早期的“内衣”可能并非为美观而生,而是以实用性为主,兼顾保暖与防护。 进入古代文明,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技术的发展,内衣的形制与功能开始显现出地域性的差异。在中国,从先秦时期的“亵衣”,到汉代的“抹胸”、“襜褕”,再到唐宋时期的“肚兜”、“抹胸”,内衣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审美情趣紧密相连。例如,汉代的“襜褕”主要起到固定下衣的作用;唐宋时期,“肚兜”则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一定装饰性的内衣形式,并融入了养生、祈福等文化寓意。书中将详细考证这些早期内衣的形制、材质、穿着场合,并分析其在社会等级、性别区分上的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西方古代的内衣发展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古埃及的亚麻裹布,古希腊罗马时期的“strophion”或“fasciola”(一种用于束胸或托胸的布带),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身体线条的塑造与遮蔽需求。本书将通过考古发现和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还原这些古老文明中内衣的样貌,并探讨其与当时宗教仪式、身体观念、服饰制度的关联。 第二章:禁锢与解放——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内衣变迁 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兴起,身体与欲望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内衣的设计与穿着。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欧洲内衣,特别是“corset”(紧身胸衣)的早期形态。最初的紧身胸衣并非今日所熟知的金属骨架,而是由厚布料或皮革制成,通过系带收紧,以塑造出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沙漏形身材。这种对身体的束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教会提倡的“朴素”与“节制”,另一方面也成为社会地位与女性气质的象征。 而在中国,宋明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内衣的设计更加精巧多样。“抹胸”和“肚兜”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面料的质感与刺绣的工艺,成为女性私密衣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分析不同阶层女性内衣的差异,以及刺绣图案所蕴含的寓意,如吉祥纹样、花鸟虫鱼等,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艺术上对人体裸露有了更多解放,但紧身胸衣的设计却变得更加复杂和极端。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紧身胸衣的结构变化,如使用鲸须或金属骨架来支撑,以达到极致的纤腰效果。这一阶段的内衣,不仅是身体的束缚,更是社会对女性外在形象严苛要求的体现。 第三章: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世纪的曙光——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内衣革新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内衣的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器化生产降低了内衣的成本,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得更为舒适和功能性的贴身衣物。本书将重点探讨19世纪欧洲内衣的发展。紧身胸衣依然是主流,但设计上开始更加注重人体工程学,材质也更加多样化,如棉、丝、蕾丝等。同时,一些针对不同身体需求的内衣也应运而生,例如用于支撑和塑形的内衣。 在中国,晚清时期,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传统内衣文化产生了冲击。旗袍的兴起,对内衣的形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将分析传统“肚兜”与新兴的“文胸”在中国社会的交融与替代过程,探讨西式内衣在中国市场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中国女性身体观念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初,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以及医学对内衣健康影响的关注,开始挑战紧身胸衣的统治地位。本书将追溯这一时期内衣的“解放”历程,如“bra”(胸罩)的发明与普及,以及运动型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内衣逐渐从束缚转向支撑与舒适。 第四章:现代社会的身体表达——20世纪中叶至今的内衣演进 20世纪中叶以来,内衣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阶段。本书将深入分析战后经济腾飞、社会思潮的解放以及时尚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深刻影响了内衣的设计与传播。 在西方,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内衣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性、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结合。从丝绸、蕾丝的性感内衣,到运动型、休闲型的功能内衣,再到无痕、零束缚的舒适内衣,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本书将探讨现代内衣设计中的科技应用,如新型面料的开发、3D打印技术的尝试,以及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定制方面的潜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内衣品牌大量涌入,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市场。同时,本土内衣品牌也在快速崛起,融合了东西方审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内衣文化。本书将分析当代中国女性对内衣的消费观念变化,从最初的“蔽体”到如今的“自我表达”,内衣逐渐成为展现个人风格、提升自信的重要元素。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现代内衣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如性别与内衣的边界模糊化(如男性内衣的多元化、中性内衣的出现),以及内衣在艺术、电影、广告中的呈现,探讨内衣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权力、欲望、身份认同等复杂信息。 第五章:文化镜像——中西方内衣文化的比较与反思 在对中西方内衣文化进行了历史梳理之后,本书将进入一个比较与反思的章节。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在内衣设计理念、审美取向、社会功能、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异同,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内衣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逻辑。 例如,在对身体的遮蔽与展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更加强调含蓄与内敛,而西方则在某些时期展现出更为直接的身体崇拜。在对女性身体的塑造上,西方紧身胸衣的极端追求与中国传统“美人标准”的微妙差异,都值得深入探讨。 同时,本书也将反思内衣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融合与冲突。西方内衣的流行如何影响了东方传统,东方元素又如何被西方设计所借鉴,这些文化交流的痕迹,都将在这一章中得到呈现。 最后,本书将就内衣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内衣作为一种私密但又无处不在的物品,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体认知?它在构建性别身份、社会规范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又如何通过对内衣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与文化的魅力? 结语 《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一书,希望通过对中西方内衣文化长河的细致描摹,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人类文明新颖而独特的窗口。从史前的粗朴到现代的精致,从单一的功用到多元的表达,内衣的故事, is a story of humanity itself. 它不仅关乎身体,更关乎心灵;它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希望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衣物背后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关于自身、关于社会、关于世界的全新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代女性的身体和她们的选择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中西方内衣文化简单地对立或平行地呈现,而是巧妙地找到了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和互动。我一直以为内衣的演变更多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书中却指出了一些跨文化的借鉴和影响,这让我对全球化的视角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西方近现代以来紧身胸衣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女性对身体形态的认知?而中国传统的内衣设计,如舒适性、解放性的考量,是否也曾为西方设计师带来过灵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如此私密的物品,也同样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水墨晕染的“荷衣蕙带”四个字,仿佛真的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又隐约可见丝绸的垂坠感。我一直对历史和服饰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反映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的细节。内衣,这个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总是承载着最多的秘密和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我走进一个从未被深入探索过的领域,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女性身体与衣着的微妙互动。从古至今,内衣的材质、剪裁、功能,乃至人们对待它的态度,都在悄然诉说着社会风俗、审美变迁,甚至是女性解放的进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温婉的引路人,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揭开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关于美、关于舒适、关于自我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衣物,更是关于人,关于身体,关于那些不曾言说的内心世界。

评分

初翻开这本《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我就被其中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考证所震撼。我之前对内衣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时尚杂志片段,大多集中在近现代的西方设计师品牌,但这本书显然要深入得多。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去挖掘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从古代的束胸、肚兜,到近代的紧身胸衣、衬裙,再到现代的各种功能型内衣,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域的内衣都仿佛有了生命。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内衣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衣可能与家庭伦理、婚姻观念有着怎样的联系,而在西方,它又如何与女性的身体解放、社会地位的变迁息息相关。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细节,例如不同材质的选择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发展,又比如内衣的流行趋势是如何受到艺术、文学甚至政治事件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荷衣蕙带”就充满了一种古典而雅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女性的柔美与含蓄。我一直很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女性生活和思想的点点滴滴。内衣,作为最贴近身体的存在,一定承载了最多的关于女性的秘密和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内衣的形制、材质、款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差异。例如,古代女性在不同场合、不同年龄段,是否会有不同的内衣选择?内衣的颜色、图案,是否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此外,书中对于“蕙带”的解读,是否也与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体美学和修身之道有所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体美学,以及她们在追求身体舒适与外在仪态之间的平衡。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史和设计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荷衣蕙带——中西方内衣文化》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的服装,如礼服、时装的廓形、面料和装饰,但内衣作为服装的内在支撑,其发展历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技术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内衣的剪裁技术、缝纫工艺,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流行面料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的裙撑和紧身胸衣,其内部结构和制作工艺必然是极其考究的;而到了20世纪,弹性面料的出现,又如何彻底改变了内衣的形态和穿着体验?这本书无疑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艺术史和设计史的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