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 上海三联书店

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 上海三联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小春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产业
  • 创意经济
  • 上海
  • 三联书店
  • 产业发展
  • 文化产业
  • 设计
  • 艺术
  • 经济学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8777
商品编码:2972979472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

定价:38.00元

作者:范小春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26587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范小春主编的《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是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师通力合作的成果,共收集论文22篇,参与写作的教师有二十余名。本书力图把握和图绘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所收集的论文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是针对浙江省及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所做的调查报告,在总结当前产业发展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文创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二是对于当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关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揭示和分析当前较为突出的认识误区和体制缺陷,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相应对策;第三是对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互联网+”、“IP热”、“全媒体”等热门现象和作品进行回应,重新思考在新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语境下,文化创意作品和产品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目录


1.杭州“十三五”文创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5—2020)
2.2014年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览
3.2014年浙江省影视产业生态研究报告
4.浙江省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报告
5.高校动漫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6.杭州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与研究
7.动画片的特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8.肖像漫画艺术创作探索研究
9.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
——华语网络文学的新视界和新使命
10.全媒体时代的新摄影教育
11.动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12.浅析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动画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3.对杭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深层思考及对策建议
14.关于动漫专业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思考
15.以史为鉴——观照懵懂期的当今动漫
16.互联网思维渗透下的产品创新设计思维研究
17.互动教育类木制玩具开发现状及设计方法研究
——为中国木制玩具行业注入新活力
18.《漫画行》出版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19.“跨界·无界”——基于新媒体视野下的动态影像(Motion Graphic)设计研究
20.主流插画绘本市场调研和分析
21.一个艺术生的自我修养
22.产业“互联网 ”化,“互联网 ”产业化——以杭州文创产业为例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 前言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社会、经济乃至生活方式。它不再是边缘的、非主流的行业,而是成为驱动创新、促进就业、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引擎。从艺术展览、数字媒体到文化旅游、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的触角无处不在,其发展趋势更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书《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洞察未来发展趋势,并着重探讨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为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所有对文化创意产业充满热情的人们,点燃探索未知的灵感火花。 第一章: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内涵与演进 1.1 何谓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顾名思义,是基于创意、知识产权、文化资源等无形资产,通过创新性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产品、服务或体验的产业集合。它融合了文化、艺术、科技、设计、媒体等多个领域,其核心在于“创意”——一种能够产生新想法、新模式、新价值的能力。 1.2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创意资本: 指人才的智力、技能、想象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这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宝贵的财富。 文化资源: 包括历史遗迹、传统工艺、民族文化、艺术表演、文学作品等,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灵感库。 科技创新: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和表现形式。 市场导向: 创意成果需要转化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1.3 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历程 从最初的艺术品、出版物等传统文化产业,到广告、设计、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再到如今以数字技术为驱动、融合多业态的泛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早期萌芽(工业革命后): 伴随印刷术、大众媒体的发展,文化产品开始走向大众。 黄金时代(20世纪中后期): 电影、音乐、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催生了大规模的文化产业。 数字化转型(21世纪初):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生态化融合(当前):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科技、零售)深度融合,形成更为复杂的产业生态。 第二章: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 2.1 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数字内容爆炸: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内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人工智能赋能: AI在内容创作(如AI绘画、AI音乐)、内容推荐、用户体验优化、版权保护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虚拟与增强现实(VR/AR): VR/AR技术为文化体验带来了沉浸式的全新维度,从虚拟博物馆到沉浸式戏剧,都在重塑消费场景。 大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内容生产和营销策略。 2.2 跨界融合与IP价值最大化 产业边界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不再孤立发展,而是与科技、旅游、教育、体育、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例如,文化旅游、科技艺术展、文创衍生品。 IP为王: 优质IP(知识产权)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授权、改编、再开发等方式,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从一部小说到一部电影、一个游戏、一系列文创产品,IP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拓展。 用户共创: 鼓励用户参与到内容创作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增强用户粘性,形成社群效应。 2.3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绿色创意: 关注环保理念,推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如环保材料的文创产品,低碳的文化活动。 文化包容与多元化: 尊重和弘扬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表达。 社会价值的实现: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其在传承文化、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4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全球市场竞争: 文化创意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更加便捷,但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本土文化自信: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特色,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 “中国故事”的讲述: 如何用国际化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三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与特色 3.1 上海: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与引领者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始终走在前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放的城市精神、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持续的政策支持,共同塑造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独特的地位。 3.2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与优势领域 影视传媒: 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基地,上海拥有众多知名电影公司、电视剧制作公司和媒体机构。 出版发行: 拥有国家级的出版集团和众多的出版社,在图书、期刊、数字出版等领域具有强大实力。 设计创意: 在工业设计、城市设计、时尚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上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意设计机构和人才。 艺术展览与博览: 上海拥有众多高水平的艺术画廊、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国际化的艺术品交易博览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数字创意与游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上海在数字内容、动漫游戏、新媒体等领域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文化旅游与休闲: 充分利用其历史建筑、海派文化、滨江风光等资源,发展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和创意休闲业态。 品牌经济与时尚产业: 上海作为国际时尚之都,在品牌孵化、时尚发布、高端零售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3.3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驱动与平台支撑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同时,上海也积极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下的上海机遇与挑战 4.1 拥抱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 机遇: 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领域拥有先发优势,可以有力驱动文化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传播和个性化消费。例如,利用AI技术创作个性化剧本,通过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版权。 挑战: 如何在高科技浪潮中保持文化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内容本身;如何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体系,应对盗版侵权问题。 4.2 深耕IP价值,拓展多元生态 机遇: 上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创新活力,可以孕育出大量优质IP。通过加强IP孵化、保护和运营,可以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从内容创作到产品衍生、从线上到线下的全产业链条。例如,将经典文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打造主题文化旅游线路。 挑战: 如何识别和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IP;如何避免IP的同质化竞争;如何建立有效的IP运营和授权机制。 4.3 推动跨界融合,重塑消费体验 机遇: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消费需求多元化、高端化。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零售、科技、教育等产业的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例如,打造集艺术、设计、餐饮、零售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开发个性化的文化体验课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挑战: 如何打破传统产业壁垒,实现真正的跨界协同;如何平衡文化属性和商业利益;如何提升用户体验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4.4 提升国际能级,讲好中国故事 机遇: 上海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窗口,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本土文化“走出去”,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并以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挑战: 如何理解和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如何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何有效应对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差异。 4.5 关注可持续发展,践行社会责任 机遇: 随着社会对文化价值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将更受欢迎。上海可以引领绿色创意、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发展。 挑战: 如何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何衡量和传播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未来展望 文化创意产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其发展潜力无限。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引擎,将继续引领风潮,探索创新。我们相信,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在跨界融合的浪潮中,在对文化价值的深刻挖掘与创造中,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书的创作,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向的宏观视角,并结合上海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期待与您一起,共同见证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而《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这本书,则以非常专业的视角,展示了上海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蓝图。作者并没有回避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生态构建”的论述,让我意识到,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协同合作的生态系统。上海在吸引国际文化人才、扶持初创企业、以及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的努力,都是构建良好生态的关键。我从中学习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个体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资本的助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上海这座城市在文化创新方面所展现出的雄心和实力的高度认可。它让我相信,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对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和前瞻性指导。书中关于“数字原生代”的文化消费习惯,以及他们对个性化、互动性内容的追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分析了短视频、直播、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并呼吁文化从业者要积极拥抱这些变化,而不是固守陈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感连接”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重要性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才最有生命力。上海在发展剧本杀、沉浸式戏剧等体验式文化产品方面的经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些产品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更是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社交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可能,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它让我对未来的文化消费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这样的趋势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读完《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这本书,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文化产业大门的窗户。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阵地的活力与潜力,特别是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对于新兴的数字内容创作、沉浸式体验、以及文化IP的开发与运营,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了许多上海本土的成功案例。比如,书中对一些博物馆如何利用VR/AR技术提升参观体验,以及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思路和建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场景化消费”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未来文化消费不再仅仅是购买一件产品,而是融入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体验。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作为消费者,以及作为潜在的文化创造者,如何去拥抱和参与到这种变革之中。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地宣扬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分析趋势,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这对于任何想了解或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它让我看到,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触及、体验、甚至参与其中的鲜活生命力,而上海,正在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文化与经济的交织之处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这本书则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的脉搏。书中的视角非常宏观,但又不失细腻的观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创意”二字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内容生产、技术赋能,到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探讨跨界融合方面,作者给出了一些非常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将游戏设计理念应用于非遗的传承与推广,或者如何通过时尚设计来重塑传统建筑的形象。这些例子都充满了想象力,也极具实践意义。我从中也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怀,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规划、跨领域的合作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个产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让我明白,未来的文化创意,一定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创新。上海的案例研究,更是让这些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这些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参与。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更感受到了它“趋向”的强大动能。作者对“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结合了上海在品牌孵化、IP运营等方面的实践,让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内容为王”与“技术赋能”如何有机结合的论述。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优秀的内容依然是吸引用户、形成品牌黏性的核心,而新兴技术的应用,则为内容的呈现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上海在数字出版、网络文学、以及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等方面的探索,都体现了这种趋势。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一定是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创意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创造,更是关于价值的实现。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头羊,所展现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我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