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
定价:38.00元
作者:范小春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26587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范小春主编的《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是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师通力合作的成果,共收集论文22篇,参与写作的教师有二十余名。本书力图把握和图绘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所收集的论文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是针对浙江省及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所做的调查报告,在总结当前产业发展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文创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二是对于当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关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揭示和分析当前较为突出的认识误区和体制缺陷,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相应对策;第三是对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互联网+”、“IP热”、“全媒体”等热门现象和作品进行回应,重新思考在新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语境下,文化创意作品和产品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目录
1.杭州“十三五”文创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5—2020)
2.2014年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览
3.2014年浙江省影视产业生态研究报告
4.浙江省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报告
5.高校动漫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6.杭州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与研究
7.动画片的特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8.肖像漫画艺术创作探索研究
9.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
——华语网络文学的新视界和新使命
10.全媒体时代的新摄影教育
11.动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12.浅析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动画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3.对杭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深层思考及对策建议
14.关于动漫专业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思考
15.以史为鉴——观照懵懂期的当今动漫
16.互联网思维渗透下的产品创新设计思维研究
17.互动教育类木制玩具开发现状及设计方法研究
——为中国木制玩具行业注入新活力
18.《漫画行》出版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19.“跨界·无界”——基于新媒体视野下的动态影像(Motion Graphic)设计研究
20.主流插画绘本市场调研和分析
21.一个艺术生的自我修养
22.产业“互联网 ”化,“互联网 ”产业化——以杭州文创产业为例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而《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这本书,则以非常专业的视角,展示了上海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蓝图。作者并没有回避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生态构建”的论述,让我意识到,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协同合作的生态系统。上海在吸引国际文化人才、扶持初创企业、以及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的努力,都是构建良好生态的关键。我从中学习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个体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资本的助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上海这座城市在文化创新方面所展现出的雄心和实力的高度认可。它让我相信,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对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和前瞻性指导。书中关于“数字原生代”的文化消费习惯,以及他们对个性化、互动性内容的追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分析了短视频、直播、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并呼吁文化从业者要积极拥抱这些变化,而不是固守陈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感连接”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重要性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才最有生命力。上海在发展剧本杀、沉浸式戏剧等体验式文化产品方面的经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些产品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更是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社交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可能,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它让我对未来的文化消费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这样的趋势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读完《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这本书,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文化产业大门的窗户。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阵地的活力与潜力,特别是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对于新兴的数字内容创作、沉浸式体验、以及文化IP的开发与运营,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了许多上海本土的成功案例。比如,书中对一些博物馆如何利用VR/AR技术提升参观体验,以及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思路和建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场景化消费”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未来文化消费不再仅仅是购买一件产品,而是融入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体验。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作为消费者,以及作为潜在的文化创造者,如何去拥抱和参与到这种变革之中。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地宣扬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分析趋势,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这对于任何想了解或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它让我看到,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触及、体验、甚至参与其中的鲜活生命力,而上海,正在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角色。
评分我一直对文化与经济的交织之处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文化创意产业新趋向》这本书则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的脉搏。书中的视角非常宏观,但又不失细腻的观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创意”二字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内容生产、技术赋能,到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探讨跨界融合方面,作者给出了一些非常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将游戏设计理念应用于非遗的传承与推广,或者如何通过时尚设计来重塑传统建筑的形象。这些例子都充满了想象力,也极具实践意义。我从中也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怀,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规划、跨领域的合作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个产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让我明白,未来的文化创意,一定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创新。上海的案例研究,更是让这些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这些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参与。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更感受到了它“趋向”的强大动能。作者对“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结合了上海在品牌孵化、IP运营等方面的实践,让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内容为王”与“技术赋能”如何有机结合的论述。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优秀的内容依然是吸引用户、形成品牌黏性的核心,而新兴技术的应用,则为内容的呈现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上海在数字出版、网络文学、以及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等方面的探索,都体现了这种趋势。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一定是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创意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创造,更是关于价值的实现。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头羊,所展现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我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