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赫哲鱼文化
定价:70.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2.4元,折扣68
作者:王世卿 ,王积信, 吕品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316566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东北三江流域,即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经的广阔区域。冠有“东极新天府”之誉的佳木斯正处于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在此汇流,不仅有富饶壮阔的沃野山川,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有7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至今瓦里霍吞古城等大批古文化遗址仍保留完整。本书致力于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东北三江流域文化。提高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推动三江地区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书编著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用网罗采集的方法,得历代楹联万副,又优中选优,精选八类,分时事世态联、风物名胜联、五行八作联、情恋合卺联、悼亡吊缅联、警戒馈题联、谐趣机巧联、春联,成为一章,题为《楹联精选》,与另外三章组成一部书。阅读这些入选的楹联作品,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气息。“哈达洞穴,五国城墙,慈云古寺,使路人流连忘返;丹青盛事,三江碧波,长堤阁亭,引墨客纷至沓来。”这是一副风光名胜楹联作品,家乡美景当仁不让跃然纸上。“不用山珍海味,却可强身健体;谢绝琼浆,也能益寿延年。”这是一副为便民小吃店撰写的楹联作品,为广告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店小人豪,当仁不让。悠远的家园故土吟唱,体现了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操。《赫哲族传统图案集锦》、《赫哲族民歌情感蕴涵》、《赫哲鱼文化》,这是三部研究赫哲族文化的专著,他们集中反映了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炽热情怀。《赫哲族传统图案集锦》研究赫哲族的传统美术,寻找赫哲族传统美术风骨。《赫哲族民歌情感蕴涵》研究赫哲族民歌情感,寻找赫哲族传统音乐精神。《赫哲鱼文化》研究赫哲族图腾文化意识,寻找赫哲族传统文化胎记。研究鱼类和赫哲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追索赫哲人的文化精髓。三部著作整合考量,大致可以勾勒出赫哲族同胞的文化风貌,具有天人合一的初始宇宙观,崇尚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珍重情谊。古老的宇宙观中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令人称道的科学价值,比如他们崇尚自然就和今天的生态文明观念取得了共识,朴素的感恩情感由于吻合了先进意识,使赫哲族古老文化获得了新生。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却没有停止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图案、民歌、鱼文化,三位一体,让我们倾听了远古回声,为我们展望了未来前景,使这三部著作给我们许多启示。无疑这三部专著都有新的斩获。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个地域不能没有文化。东北三江流域文化源于民众生活,是三江人民劳动智慧的浓缩,承载着广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八部专著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多学科和多视角,深刻剖析和阐释了东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脉,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创见性、实用性和资料性。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扬东北三江流域文化,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之一,具体展现鱼皮、兽皮、等宝贵的赫哲文化遗产,以其为纬线,勾织远古迄今,赫哲族在渔猎方面的文化成就,包括尊重和开发的自然状况,赫哲族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古老神秘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揭示、发掘、总结其原始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前言 水韵渔风播千古
辑 恩都力造人
第二辑 说鱼解名
第三辑 鳇鱼:身份揭秘
第四辑 大马哈鱼三题
第五辑 水上神叉
第六辑 说钓钩
第七辑 消失的和尚未消失的
第八辑 浪尖子舟似燕羽
第九辑 渔亮子的开创者
第十辑 渔俗一桩桩
第十一辑 说不尽的鱼皮
第十二辑 天留文锦映日华
第十三辑 生冷食鱼谈
第十四辑吃鱼趣话
第十五辑 “独角龙”真相
第十六辑 巨鱼崇拜种种
第十七辑 鲲鹏之变
第十八辑 会游动的药物
第十九辑 白四爷庙信仰现象
第二十辑 银浪托举“莫日根”
……
后记
吕品:佳木斯日报副刊编辑,主任编辑。佳木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从事地方史、赫哲民族、东北民俗研究。专著《赫哲美术探寻录》(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赫哲族美术研究空白,获佳木斯市社科成果一等奖。高卉民主编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一书,列出专门章节,对“吕品”以及“《赫哲美术探寻录》”一书,予以评价。专著《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传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被列为依兰县旅游推荐书目。专著《报纸副刊学》(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是部专门探讨研究报纸副刊的理论专著。参与商务印书馆“文史笔记丛书”写作,《赫哲渔谚》等收入《黑水金沙录》一书,并获全国图书奖。参与搜集、编辑《抚远民间文学集成》;担任《同江民间文学集成》顾问;参与搜集、编辑《三江风物》(上、下卷)。采写的《徽宗谜》、《徽宗画》、《徽宗汤》等民间传说,在《佳木斯民间文学集成》刊出后,载入《黑龙江文学通史》。此次参与本丛书中的《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东北书店书刊收藏与鉴赏》、《赫哲族传统图案集锦》、《赫哲鱼文化》、《三江楹联撷萃》五部书的统筹与部分写作。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作者的叙述,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仿佛置身于赫哲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书中对赫哲族历史变迁的梳理,虽然有些章节可能略显抽象,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命运和生存斗争,却让我心潮澎湃。我看到了这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努力地守护自己的文化。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赫哲族人民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的描述。他们既保留了自身的传统,又能够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展现出一种开放而包容的精神。这种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能力,是很多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的课题。这本书让我对赫哲族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智慧的生存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当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伴随着水波的涟漪和鱼儿的跃动。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赫哲族人与江河密不可分的生活。书中对于赫哲族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讲述,尤其引人入胜。我仿佛听到了祖先们对着滔滔江水诉说心声,听到了他们在祭祀的篝火旁吟唱古老的歌谣。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更是赫哲族人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对生命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对“鱼”在赫哲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图腾,是精神的寄托,承载着民族的信仰和历史的记忆。读到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日常的生活细节之中,体现在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仪式里。这种对文化根源的探索,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独特性的文化。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冬日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窗外飘雪的江面。作者的文字沉静而有力,娓娓道来,将赫哲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赫哲族语言和文字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窥见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我惊叹于他们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那些承载着丰富含义的词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赫哲族传统服饰的描写。那一件件用鱼皮精心缝制的衣服,不仅是保暖的工具,更是艺术品,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用勤劳双手缝制衣服的赫哲族妇女,她们的巧手和智慧,将冰冷的鱼皮变成了温暖而美丽的衣裳。这种对物质文化的细致描摹,让我对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更加钦佩他们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尝一道醇厚而悠长的佳肴,每一口都带来不同的风味和回味。作者对赫哲族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阐述,让我对这个民族的社会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于长幼尊卑的描写,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都展现了一个紧密而充满温情的社群。让我特别触动的是,书中提到在过去,赫哲族人如何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应对自然的挑战,分享劳动成果。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还对书中关于赫哲族音乐和舞蹈的描述非常感兴趣。那些伴随着江涛声而起的歌谣,那些模仿鱼类游动姿态的舞蹈,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原始的张力。我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歌声在江面上回荡,看到那充满力量的舞蹈在篝火旁跳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用艺术来表达情感,如何用集体力量来支撑生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原始而神秘的气息,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条缓缓流淌的江河之中,感受着那古老而鲜活的生命脉搏。序言里,作者娓娓道来,勾勒出赫哲族人依水而生的生活图景,那不仅仅是生存的讲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智慧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从江河中汲取养分,孕育出独特的文化。书中对赫哲族人渔猎生活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无论是搭建鱼皮衣的工艺,还是冬日里在冰封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场景,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那些关于捕鱼工具的介绍,也让我对古老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工具背后,都蕴含着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深入挖掘了赫哲族人与江河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贯穿始终,让人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正在渐渐遗失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