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史仲文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8008705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这是一本专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对中国文化的重要领域,如中国的人格文化、艺术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均有许多新知新见。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大家庭,独特的民族,自然有其独特的文化。本书对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经济特征、信念特征、认识特征、组织特征、价值特征、行为特征、习俗特征、市井特征、心理特征中的许多问题作了中肯的评价。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把头发看得比脑袋还重要?为什么古代中国女人不穿高跟鞋而缠小脚?为什么中国人把吃看得高于一切?为什么中国有神佛而没有上帝?为什么一部《易经》使中国人迷糊了三千年?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发生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国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可以和平相处?为什么西方宗教重视“死后怎样”而中国道教却重视“怎样不死”?……中国人曾经走进死胡同!但中国人正在走出死胡同!    全书内容丰富,论析精辟,充满卓见,妙语迭出,读后令人深思,是难得的一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引言
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一、文化眼镜与眼镜文化
 规律说
  创造说
  主客体说
  结构说
  共鸣说
 二、一个规律,几种模式,多样选择
 三、老鼠既可与老鼠比,也可以同大象比
 四、水在动,河没动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典籍与世俗
  阶段与整体
  主观意见与客观实际的差距
  特异与常规
  值与相对值
 五、首要的还是人和多数人
第二章 封闭下的开放,开放中的封闭
 一、地域特征大陆文化
  对外封闭
  对内统一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
  重乡土情谊
  民族姿态上,以自我为中心
 二、经济特征小农文化
   从要求统一到要求一统
  从以商补农到重农抑商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
  从实用道德到抱残守缺
  从各扫门前雪到合伙吃大户
 三、信念特征道德文化
 四、人格特征等级文化
  人分十等,贵贱不同
  缺乏争论
  对上负责
  喜搞清君侧,愿为尊者讳,
  忌讳拍马屁
  权力崇拜,身份崇拜,
  财富崇拜和名誉崇
  性格缺限
  寄厚望于清官,常人亡而政息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五、法律特征人治文化
 六、认识特征道、运文化
 七、组织特征亲缘文化
  男人高于女人夫为妻纲
  父亲高于儿子父为子纲
  父子重于夫妻,意在传宗接代
  上下等级森严,家长统治一切
 八、价值特征生存文化
 九、习俗特征消费文化
 十、市井特征游民文化
 十一、心理特征老年文化
  惯向后看,崇拜祖宗
  死爱面子,怕批评
  希求安定,不善变革
  思维定势,缺少创造
第三章 独特的组合,致命的缺陷
 一、官、土、家、德以官为本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结构的
  四个重要因素
  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官本位作用:混凝土统治马铃薯
  抗拒割据与边患的法宝:
  五种模式的重合效应
  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官本位的双重膨胀
  结果:混凝土压碎了马铃薯
  斗与斗也有不同
  “魔圈”是由工业国家的大炮打破的
 二、士、农、工、商以农为本
 三、儒、道、佛以儒为本
 四、礼、刑、利以礼为本
 五、汉夷一体以土为本
  以土地为依据
  以天子为中心
  以和亲为主旨
  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六、士俗分合以经为本
  两个文化圈
  士、俗文化圈的社会效应
  中国士、俗文化的结构类型
  士文化的社会与历史影响
  中国士、俗文化结构的三个致命缺陷
 七、家、族、男、女以家为本
 八、德、智、体、美以德为本
  重德轻智,德本智末
  修身养性,脱离实际
  畏天顺天,远离功利
  德强体弱,灵肉分裂
  德大美小,小的可怜
  性分三品,人有贵贱
 九、中国文化结构的八大缺陷
第四章 太阳与它的影子
 一、幽默鬼神、敬畏权贵中国的神祗与迷信
 二、道德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奇异
  结合与异化中国性文化
 三、讲攻心,厌侵略中国古代
  兵学与军事
  少空谈
  多智慧
 四、早慧而晚成的畸形儿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科技历史发展的类型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中途衰落的基本原因
 五、宜真宜善宜美,且真且善且美的
  组合式中国文学艺术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形象思维,人物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千般妙法,意在传情
  温柔敦厚,唯在一雅
  主、客、受体,三重意识
  计黑当白,至法无法
  虽有忧患意识,缺少独立人格
  多有经验总结,少有实验科学
  闲适懒散,超身物外
  艺术环境不良,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
 六、追求天然,相信天命,强调伦理的
  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
  相信天命,循膺天命
  尊卑有序,各自封闭
  崇尚自然,师化自然
 七、理论独特,功能全面的国粹:
  中医学、武术学
  (一)中医学
  阴阳五行说
  整体辩证说
  顺乎自然说
  实践经验说
  (二)武术学
  讲究实用,推崇武德
  顺乎自然,超乎自然
  神、形、气、意,全面发展
  多姿多采,韵律优美
 八、曾称还要的饮食
  艺术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
  (一)食文化
  中国饮食堪称艺术
  中国饮食的几个特点
  传统礼仪在中国饮食
  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贵族化与平民化
  因物寻性,因性求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继续前进,需要变革
  (二)酒文化
  (三)茶文化
第五章 凤凰涅槃
 一、历史回顾
 二、未来目标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民族与人类的统一
  真、善、美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统一
 三、中西关系
 四、古今关系
  继承
  引进
  发掘
  反思
  创造
史仲文,中国男性公民,1951年4月2日出生,现供职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自称:生平别无所好,只是读书;别无所成,只是写书;别无所得,只是买书;别无所乐,只是谈书论书。且读书如痴,写书如醉,买书如狂,谈书论书如命,自己都收束不住。虽已过知天命之年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充满了哲学意味。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他/她可能在探讨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普遍心理模式,以及中国人在这种模式下可能出现的特殊反应。书里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来解释我们为何会陷入某种思维定式?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不想看到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能够指导我实际行动的智慧。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束缚,做什么都不得要领,感觉就像是在原地打转,这种感觉非常糟糕。这本书的名字,正好戳中了这种情绪。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找到打破这种循环的钥匙。
评分一本令人振聋发聩的书,它直击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令人不安的症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者的笔触非常尖锐,丝毫不回避那些敏感的话题。他/她可能是在揭示一些被普遍忽视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暗礁,潜藏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时不时地让我们陷入困境。我猜想,作者可能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观点所震撼,甚至有些地方让我感到一丝绝望,因为问题的根源似乎比我想象的更复杂、更深远。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努力,他/她并没有满足于仅仅指出问题,而是试图去探寻解决之道,尽管这条路可能充满荆棘。这本书无疑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它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正视那些我们可能宁愿视而不见的现实,并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观察和思考的书,虽然书名我记不太清了,但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似乎在探讨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那种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个体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他/她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描述了人们在面对一些难以理解或改变的现象时,那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集体情绪和个体反应的部分很感兴趣,觉得非常贴合我自己的感受。有时候,我们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走,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身处其中。书里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去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反思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有收获,因为它激发了我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陷入沉思的书,它没有提供激昂的口号,也没有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非常平缓、内省的姿态,引导读者去审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细腻的观察者,他/她关注的不是宏观的经济数字或政治格局,而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和选择。我记得其中有些章节,描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维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思考,如何在看似无法抗拒的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她不给你答案,而是通过提问,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喜欢这种慢节奏、重思考的阅读体验,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渴望,也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微小但重要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力量,让人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很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常常思考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书名中的“死胡同”三个字,精准地抓住了许多人心中的那种无力感和迷茫感,仿佛在指出一个我们都心知肚明却又不知如何破解的局面。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他/她可能从历史、经济、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去剖析“死胡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我们个体和集体造成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甚至是切实可行的出路。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被眼前的迷雾所笼罩,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甚至找到一条真正走出困境的路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召唤,仿佛在对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说:是时候一起寻找出路了。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看看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