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
: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李俊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6164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并非《世界遗产公约》早的缔约国之一,然而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已成为积极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体系的国家之一,在数量上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全球第三位。“世界遗产”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保等实质效果,能创造立即而明显的多方利益,因此具有足够的动力驱策相关各界共同参与。但“世界遗产”无疑是一个完全外来的观念,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于中国各地引起热潮,让各级和各种组织团体乃至一般百姓皆趋之若鹜,无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战略观与对外政策上都逐渐发生重大演变,以“和谐”为名,期望将对外与对内政策互相连结,相辅相成,以利中国后续的多方面发展与国力成长。在此特殊的背景下,中国成功参与世界遗产建制的经验,对于期待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大陆也就格外具有意义,其间的关连与影响颇值加以探究,并作为中国在其他国际组织参与上之对照参考,进而对中国的国际参与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李俊融,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世界遗产》杂志社顾问。研究领域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两岸之国际参与。近年积极投入社会文教推广工作,多次应邀担任台北行天宫社会大学世界遗产课程专业讲师、慈济大爱电视台〈地球证词〉节目导读专家。译有《泰国国家公园》《南非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中的镜头》《为客疯狂》与《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等书。
这本书,《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解构了中国在世界遗产这一全球性议题中的定位与演变。我一直对“建制”这个词所代表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权力结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讲述中国有哪些令人惊叹的世界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国际体系中,一步步地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并为全球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的。书中对中国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外交策略、学术研究以及实践经验的梳理,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主动的中国形象。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中国在推动世界遗产的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对发展中国家遗产保护支持方面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关于遗产的物理保护,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国际友谊的构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和国际关系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世界遗产地名录的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国际“建制”中,一点点地积累经验、提升话语权,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的。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世界遗产事务的策略和理念演变的研究。从最初的谨慎观望,到积极申报,再到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这其中蕴含着中国自身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轨迹。书中对中国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全球责任,如何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世界遗产的“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和深化。
评分这本《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与其说是历史叙事,不如说是对一种宏大叙事构建过程的深度剖析。我一直对人类如何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努力,去识别、保护并传承那些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和自然瑰宝感到着迷。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此的好奇。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而是深入探讨了“建制”这个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从最初的理念萌芽,到中国如何一步步融入并影响国际世界遗产的决策与实践,这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层面的互动,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展现。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中国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等关键平台上的角色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那些看似平常的国际会议,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谈判博弈和国家利益的考量。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以及如何逐步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贡献者。这本书让我对“世界遗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几处景点,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体现,是我们在全球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窗口。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全局感”。我以往对世界遗产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某个具体遗产地本身的壮丽或神秘。但这本书,则将视角拉高,审视中国如何在全球性的“世界遗产建制”这一宏大框架下,进行自身的参与和构建。这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是如何在这个国际规则和话语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在推动世界遗产的理念发展,例如从早期侧重于“突出普遍价值”,到后来更加关注“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新类型,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强调,中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通过细致的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国内层面如何构建起一套适应世界遗产要求的管理和保护体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历史遗留,更是当下国际合作和文化对话的重要载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世界遗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建构”它的价值。这本书,名曰《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之研究》,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讲述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是如何在这个全球性的“建制”中,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读这本书,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中国从最初的“加入者”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塑造者”的过程。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中国在遗产申报、价值阐释、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的策略和实践。那些看似例行公事的国际评估和审查,背后其实是中国团队为了申遗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与国际社会沟通协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书中对中国在推动世界遗产的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对发展中国家遗产保护支持等方面的贡献,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对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责任担当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建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保护,更是文化理念的传播和价值认同的构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