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实现论
定价:36.00元
作者:潘云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403129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民主权既存在实体上的价值多元性,也存有程序上的复杂性。本书侧重以平衡方法,分析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理论。既主张从实体上平衡地看待人民主权的各价值追求,又强调以实体与程序交互影响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实践运行。人民主极在运行中追求目的固然重要,但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正义;换言之,人民主权的价值实体不能消弭程序正义,人民主权的程序正义也不能完全抹掉实体正义。为此,本书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理论的直接来源及其内涵后,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合理性之维—-实体合理性与程序合理.性,并以此为假设检视人民主权在社会主义实践演变中所表现的现象,分析其曾经或正在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目录
章 导论
节 人民主权实现之难
一、初识人民主权
二、民主之难
三、在理想的民主与“权宜”民主之间
第二节 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实现的研究概况
一、海外研究状况
二、研究概况
第三节 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实现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人民主权理论的直接来源与内容
节 卢梭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及其逻辑困惑
一、人民主权思想的人性预设
二、人民主权的基本规定
三、人民主权的运行
四、卢梭思想的困惑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卢梭思想的扬弃
一、以唯物主义人性理论代替唯心主义人性论
二、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代替个人主义方法论
三、以无产阶级人民主权代替资产阶级人民主权
第三节 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
一、人民主权的内涵
二、民主概念的厘定
三、人民主权、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章 人民主权的价值逻辑
节 个人与社会的耦合一
一、个人与社会:一个需要猜透的斯芬克斯之谜
二、不同的解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两条平行线
三、相互借鉴:实现的公共理性
第二节 人民主权的利益基础
一、社会分工是利益分析的切入点
二、社会分工对利益结构的型塑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衡的利益结构
第三节 人民主权的价值追求
一、人民主权的价值统帅:人性尊严
二、人民主权的重要价值及其协调
第四章 人民主权的合理性
节 合理性的法哲学之维
一、理性与合理性
二、实体与形式
三、实体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
第二节 人民主权的实体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
一、人民主权的实体合理性
二、人民主权的形式合理性
第五章 人民主权的实践运行
节 从巴黎公社原则到社会主义人民主权运行模式
一、巴黎公社原则
二、苏维埃人民主权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议行合一”体制的梳理
一、“议行合一”体制的内涵
二、“议行合一”体制的传统弊端与成因
第三节 “议行合一”体制的完善
一、目标模式的选择
二、指导原则的确定
三、运行环节 的完善
结语——人民主权与公民政治权利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挑战性是比较大的。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特有的叙事节奏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它不像一些通俗政治读物那样,用生动的案例或鲜明的对比来吸引读者,而是更偏向于概念的辨析和逻辑的铺陈。读到中间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维迷宫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确认前文的论点是否完全支撑了当前正在展开的论述。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一些具有特定内涵的术语,这些术语的精确定义,构成了全书理论大厦的基石。我推测,如果脱离了引言中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后续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行动指南,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解构现有政治现象的独特分析框架,这种框架的建立本身,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其构建过程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定位上判断,这本书似乎试图在既有的意识形态光谱中开辟一个中间地带,或者说,它想为某种特定的政治实践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主体性”这个概念的反复强调,他似乎在试图拨开层层复杂的社会结构外衣,去探寻最底层、最本真的“人民”的能动性究竟在何处体现。这种关注点,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关切性。书中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梳理,也显得十分扎实,看得出作者在文献综述上下了大力气,绝非泛泛而谈。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贯穿其中,作者并非仅仅是在做学术游戏,而是带着一种改造或完善某种现实秩序的理想主义冲动在写作。对于那些习惯了简单二元对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绕”,但对于追求理论深度和复杂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可能在于其内在的辩证张力。它似乎一直在试图调和一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宏观的制度设计与微观的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普遍性的原则与特殊情境的适应性之间的平衡。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两难”问题的。它没有给出廉价的、一刀切的答案,而是呈现了理论推演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读完之后,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简单感,反而会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惑和反思,即“理论上的完美逻辑”与“现实中的模糊地带”之间,究竟该如何架设桥梁。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高明的理论向导,它为你指明了探索的路径和思考的维度,至于最终的结论,则留给了读者自己去不断地验证和修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给我一种非常稳重、略带严肃的感觉,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硬朗的字体排版,似乎在暗示着内容的深度与厚重。我是在一家老牌书店的哲学社科区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对这个书名有些好奇,尤其是“人民主权实现”这个关键词,让人联想到许多宏大的政治理论和历史叙事。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它似乎聚焦于某种特定的理论建构,那些章节标题虽然晦涩,却也透露出一种严谨的逻辑推演痕迹。我猜想,作者必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构建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可能涉及对传统政治哲学概念的重新阐释,并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具时代特征的语境下进行论证。这种研究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对现实的政治生态有敏锐的洞察力。从装帧的质感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追求商业爆款的轻阅读读物,更像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或对政治学有深度兴趣的读者的学术专著,期待它能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理论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质量,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非常令人满意。纸张的选择偏向于哑光质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这在动辄几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中是极其重要的细节。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的设计感。虽然内容严肃,但版边留白得当,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词和关键句都有微妙的加粗或斜体处理,这在潜意识中起到了引导阅读重点的作用。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其脚注和参考文献的格式,但从视觉效果上看,整体的专业度极高,显示出出版方对这类严肃著作的尊重。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一个被精心制作的知识产品,值得被郑重对待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