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新时期党员的修养
定价:22.00元
作者:李君如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0100460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论党员的修养》一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司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是中国党进行思想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党必修养的教科书,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员的修养仍然是党员的必修课,当然其内涵有了新的朝代要求。本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全面而又系统地梳理了新时期党员修养的时代特征。
全书由金钊协助主编统改定稿,李君如审定。中央党校牛余庆博士为本书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目录
章 党性修养是党员的必修课
一、党性修养是党员党性不断升华的过程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新时期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呼唤
三、加强澡性修养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四、新时期党员应该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水平
第二章 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和履行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树立主义的人生观,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
三、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端正衡量是非的标准
第三章 党员的理论修养
一、重视理论学习是中国党的优良传统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三、科学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四、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党员的政治修养
一、实现主义是党人的高理想
二、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而奋斗
第五章 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党员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党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三、党员应当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养
第六章 党员的文化知识修养
第七章 党员的作风修养
第八章 党员的组织纪律修养
第九章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赏性修养
第十章 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附录
《论党员的修养》
后记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让人联想到过去那些厚重的理论书籍,但排版又透着一股现代的简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偏向哑光,对阅读体验很友好,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太累。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那种匠心,不是那种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搭建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层层递进,逻辑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比如,在讨论某些核心理念时,作者会穿插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历史小插曲或者理论演变的侧面,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说教,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阅读地图,指引读者沿着一条有组织的路径去探索深层次的含义。整体来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严肃而又尊重的态度,让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知识领域抱有一种敬畏之心。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持续性来看,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引人入胜”而不“流于肤浅”。它不是那种读完前半部分后就容易让人失去兴趣的“开头精彩、后继乏力”的类型。相反,越往后读,我感觉越发感到内容的密度和重要性在不断累积,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视野不断开阔。作者在每一部分的结尾处,都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点,这些“钩子”设计得极其高明,它不是简单地总结前文,而是巧妙地预示了下一部分将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驱使读者立刻翻到下一章去寻找答案或更进一步的阐释。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节奏感和知识的螺旋上升结构,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心甘情愿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并且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能感受到思维被持续激活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它没有过多地使用那些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的学术“黑话”,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直接、近乎于“对话”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思想框架。读起来的感觉不像是在被动接受灌输,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坦诚的交流。这种平易近人之下,蕴含的却是极其严谨的论证过程。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论点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既考虑了历史的纵深,也兼顾了现实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所下的功夫,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结论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方式,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内化,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段落。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思考的深度,使得知识的吸收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学思结合”。
评分这本书在文本的处理上,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语言的张力和精确性。它像一把高度抛光的瑞士军刀,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没有一处冗余,也没有一处含糊不清。特别是当它深入探讨那些涉及价值判断和原则坚守的部分时,文字的力量感尤为突出,读起来有一种庄重而又坚定的回响。作者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平衡性,即便是面对有争议性的议题,也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回避冲突,也不采取极端化的论调。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反而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展现了一种成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态度。细读之下,会发现许多句子结构复杂但逻辑链条清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语境转换。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野心,但同时又巧妙地将这种宏大拆解成了可消化的单元。它构建了一个从宏观背景到微观实践的完整框架,仿佛带着读者在历史长河中回溯,然后又聚焦到当下的具体行动指南上。我注意到,在处理过渡性的章节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类比,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那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比如,在阐述某个原则的必要性时,它会引入一个当代社会场景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侧面印证,这个案例的选择往往非常贴切,一针见血,让人立刻就能理解抽象概念在现实中的投射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感知度。读完某个章节后,你会有一种清晰的路径感,知道自己刚刚掌握了一个什么样的工具,以及这个工具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平面理解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