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学术文库: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研究
定价:15.00元
作者:张友国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65606373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校学术文库: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研究》在政治思想史的视野内研究后冷战时期的民族分离主义,将民族分离主义的零散研究进行整合并系统化、逻辑化、理论化。这是对以往民族分离主义研究领域缺系统和深度的一个突破,也是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同时,对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系统研究对解决中国面临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前言
章 民族主义的一般理论
一、民族的概念与民族的形成
(一)民族的概念
(二)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主义的定义、发展与类型
(一)民族主义的定义
(二)民族主义的发展
第二章 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缘起
一、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二)解体下的失控
(三)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二、国内因素的诱发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与心理因素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内涵
一、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民族自决”理论
(二)“一族一国”理论
二、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策略
(一)进行文化疏离
(二)强化民族认同
(三)策划民族动员
三、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目标
(一)“国家权力”概念
(二)民族分离主义的目标:高国家权力
第四章 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手段选择及其表现模式
一、政治运动一魁北克模式
二、暴力恐怖一北爱尔兰模式
三、军事对抗一泰米尔模式
第五章 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特点
一、暴力手段恐怖化
二、分离主义宗教化
三、民族主义化
四、外部干涉模式化
五、分离组织联合化
第六章 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一、民族分离主义对新疆的影响
(一)“”的理论
(二)“”分裂活动的历史发展
(三)后冷战时期“”的策略
二、民族分离主义对西藏的影响
(一)历史的回顾
(二)手段与趋势
三、启示
(一)国际层面的协调合作
(二)国内层面的综合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一、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战后长期存在的国际政治旧秩序,是在美苏两极对峙争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组织“大家庭”、“卫星国”或“联盟关系”;(2)在联合国,通过安理会中的大国否决权,垄断国际事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成为超级大国追求霸权的工具;(3)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干涉他国内政。两极格局终结后,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政治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反而得到加强。这种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就是以追求世界霸权为目的,以热衷干涉为主要内容,组织“大家庭”和“联盟体系”,划分势力范围,在国际社会中建立国与国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
这种国际政治旧秩序是造成当今世界分离主义兴起的深刻历史根源。在近现代时期,西方列强出于维护殖民统治的需要,有意识地在殖民地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其严重恶果就是今天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怨甚深的民族矛盾和教派隔阂。例如,苏丹内战、印巴冲突、斯里兰卡内战等等。原苏东各国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不少也是源于二战前后苏、美、德等大国政治所造成的遗留问题。而在苏东剧变前后,西方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极力诱导这些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加剧其民族危机和国家分裂。在原来的亲苏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反民族武装在西方的支持下向挑战夺权,造成许多带有民族冲突与部族纷争色彩的战乱。因此,历史上的“分而治之”殖民政策、大国政治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有意识支持,成为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采用了一种“网状叙事”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轴推进。作者巧妙地在不同地区的案例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参照和对比,比如将东欧的族群冲突与亚洲某个新兴经济体的内部矛盾进行交叉分析,这种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以前总是习惯于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民族冲突事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全球性的“同构性”——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认同的重塑往往遵循着相似的心理和社会动因。这种宏大的视野,加上扎实的个案支撑,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强大的穿透力。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全球政治变迁的力作,简直让人醍醐灌顶。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过程,尤其关注了那些长期被压抑的民族诉求是如何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爆发出来的。作者的叙事非常有张力,从宏观的地缘政治演变,到微观的社会文化冲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特别欣赏他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一手资料,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充满了血肉和温度。读完后,我对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各种分裂主义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表面,而是能洞察到其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这本书的观点犀利,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框架,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一部重要参考。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论证深度上略显保守,尤其是在探讨新兴技术对分离主义组织动员能力的影响时,笔墨略嫌单薄。不过,瑕不掩瑜,它的优势在于对“后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界定和聚焦。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旧有意识形态的真空如何为地方性民族主义的抬头提供了空间。书中的一些理论模型——关于“边缘化精英”如何利用“历史创伤”来重构集体叙事——对我理解当代政治动员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箱。它成功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分析框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并不高,但收获却非常可观。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毋庸置疑,但它真正打动我的是其叙事的温度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它没有将民族分离主义仅仅视为一种政治现象或地缘博弈的筹码,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人类情感和社会心理背景下去考察。作者笔下的分离主义者,不再是刻板的“麻烦制造者”,而是拥有自己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生存焦虑的鲜活个体。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在争取身份认同过程中的挣扎与坚持,那种对“我们是谁”的追问,是如此的沉重而又充满力量。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全书的论述避免了纯粹的冷冰冰的学术化,读起来既有智识上的满足感,更有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阅读体验非常畅快,文字流畅,逻辑清晰,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的张力,它将国际政治的宏大叙事与民族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完美融合。作者叙事时常使用排比句式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划分,使得原本严肃的议题读起来也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它在总结部分对未来趋势的审慎展望,没有给出简单的乐观或悲观的预言,而是强调了多重力量的持续博弈。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认知边界的佳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当代世界格局变动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的视角是独一无二且极具启发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