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见证中国核潜艇
定价:88.00元
作者:杨连新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2784355
字数:40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某些核大国的咄咄相逼,*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信念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攻坚克难、默默奋斗,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杨连新编著的《见证中国核潜艇》向您披露大量珍贵史料,讲述见证者的亲身经历,揭示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秘密。
内容提要
杨连新编著的《见证中国核潜艇》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纪实性史料,书中的内容都是当事人的直接经历,没有夸大其词的美化,没有道听途说的传抄;提供的都是准确的时间和地点,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节和感受,重要内容都经过当事人核实,很多历史细节都是披露,意在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记住历史!《见证中国核潜艇》所说的“见证”有三层含义,一是通过对核潜艇经历者的采访,由历史的当事人作见证;二是通过本人从事中国核潜艇工作30来年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直接见证中国核潜艇的发展过程;三是通过展示与中国核潜艇有关的物件来见证某一个事件或某一种精神。由于大多是个人之见或引用他人之言,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所以不宜作为依据评断。
目录
作者介绍
杨连新,高级工程师,中国核学会会员。中国科普怍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青少年志愿科普顾问团顾问;曾担任中国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8月生,祖籍陕西省米脂县,毕业于清华大学、海军工程学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央党校;著有《核潜艇使用与管理》、《国外核潜艇事故》、《核潜艇纵横谈》、《世界核潜艇图集》、《人身保险100问》等书籍;发表文章50余篇;5次荣获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传略被收入《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外名入辞典》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名字里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海上航行。它并非那种轻描淡写的历史回顾,而是深入到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和决策者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我特别佩服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那种对技术发展轨迹的梳理,既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又不乏微观的工程实践中的困境与突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描绘,那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培养起一支掌握尖端技术的队伍的艰辛,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充满了对前辈们的敬意。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严肃中带着一股子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钢铁洪流在深海中默默前行的坚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线性时间推进的方式,而是如同一个巨大的编年史,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展望之间穿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感。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反而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见,每一次时间维度的切换,都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去审视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相互关联、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动力的。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细腻处理,那种从北国严寒到江南湿热,从简陋的试验场到深海的巨大反差,都通过环境衬托出了人物的坚韧。它像是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可感、可触的场景,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片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呼吸着那份属于时代的紧张与兴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有力,简直就像是未经雕琢的矿石,散发着原始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没有用太多花哨的辞藻去渲染场面,而是直接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那种“万事开头难”的真实情境之中。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讲述,是很难捕捉到那种既要保证绝对安全,又要追求世界先进水平的矛盾心理的。书里穿插了一些当事人的口述片段,那些朴素的语言,反而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穿透力,直接击中了人心中最柔软又最坚韧的部分。读后感是什么呢?更像是一种对“中国制造”精神的重新认知,那份不计成本、排除万难也要把事情做成的劲头,是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历史记录本身,它更像是一部精神图谱。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去翻阅这本书的,总觉得这种题材的作品容易陷入空泛的赞美,缺乏真正的深度剖析。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成功地在技术迭代与政治博弈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非常老辣,他没有回避过程中的挫折和弯路,那些关于设计方案的争论、材料引进的困境,甚至是内部管理上的摩擦,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坦诚,反而让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倍增。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思考当时的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裁决的。这本书不光是关于一艘“船”,更是关于那个时代整体的工业和决策智慧的集中展现,让人读得非常过瘾,同时也深感知识的重量。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品味的力作。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技术名词或者某个时代背景的解释,而不得不停下来查阅资料,因为它拒绝向任何一位“走马观花”的读者妥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极其硬核的工程学内容,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语言娓娓道来,确保了专业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罕见的统一。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极具韧性的“工匠精神”,这份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图纸的精确执行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安全这一终极目标的绝对忠诚上。合上书本时,心中涌现的不是廉价的民族自豪感,而是一种对“实干兴邦”的深刻理解,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建立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不懈的钻研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