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袁新敏,高长春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9654941
字数: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1)对我国创意人才的“集聚态势”(Situation)展开分析,采用修正的人才规模区位熵指标(LQ)进行省际层面的集聚比较与原因剖析。结果显示,我国创意人才集聚于东部地区的不均衡特征表现明显,但近年来出现了“中部城市明显改善”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层次分异、节点明显,折射出在空间结构上有向好的萌芽态势。在城市内部,创意人才主要聚集于新兴创意园区、城市衰败区以及文教区周边,表现为政策引导型、空间迁移型、空间极化型三种类型。
  (2)为探讨创意人才在上述空间的集聚演化(Evolution),《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依循“案例一理论”的归纳法逻辑,对北京宋庄、深圳大芬村展开案例探讨与评述分析,以此为基础,将创意人才集聚演化的过程概括为“萌芽起步一吸引提升一根植与成熟一自增强一衰退或更新”五个阶段,与此相对应,创意人才在上述阶段的流动特征依次表现为“初始人才创业活动一外部人才吸引流入一本地嵌入与根植一群内流动与成长一人才更新或流出”。
  (3)创意人才在集聚演化中具有怎样的行为表现(Performance)?这涉及“人企关系”和“人际关系”。其中,“人企关系”包括人才对不同企业的流动选择以及组织内保留两个方面。《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通过纳什均衡模型的博弈分析,发现组织激励在创意人才企业选择中影响显著,但组织激励对创意动力的激发将因创意人才自身能力的限制而遭遇多个停滞期,从而导致当企业知识平均增长率低于创意人才的学习能力时,人才的成长受限,组织激励对创意激发失效,人才的流出意愿相应增强。
  创意人才在集聚中表现出寄生、双赢、共济三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运用创意生态理论,通过Logistic增长模型和Lotka-Volterr模型,对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均衡展开数值分析,从而证实:双赢型创意人才人际关系的稳定在于合作互利、达人达已,而寄生型人才的稳定性条件则为此消彼长、相互牵制。
  (4)集聚效应(Effects)是人才集聚量变与质变的结果。《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采用CAS理论的四个通用特征和三个主导机制,对集聚效应产生的内在逻辑予以梳理和明晰,并将其概括为“完成初始集聚一信息共享形成一知识溢出、知识协同产生一创意人才与企业非线性改变一区域效应形成”五个关键环节。沿“创意人才一创意企业一集聚地”三个尺度,《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同时对创意人才集聚的学习成长效应、创新效应、区域效应展开剖析,认为职业发展的正反馈与突跃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是学习成长效应形成的两大关键;而创新效应依赖于集群内的知识协同,区域效应主要通过品牌效应、马太效应和羊群效应得以实现。
  (5)以上海为样本,对创意人才的集聚行为与效应展开实证研究。人才层面,基于对园区内创意人才的问卷调查,从“群体特征、影响因素、行为表现、集聚效应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对“集聚行为”的实证分析。城市层面,对上海创意人才过去十年的“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社会网络缔结、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使知识溢出效应受限。产业层面,采用24个创新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创意人才集聚规模、集聚强度、集聚均衡度三个维度,探讨创意人才集聚的空间演化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一产出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创意人才的集聚均衡度对产业的生产效率造成损失,但集聚规模、集聚强度则对其产生正向推动。
目录
作者介绍
高长春,男,汉族,1964年8月生,出生于吉林桦甸市(祖籍山东临沂)。1999-2004年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四、五届理论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东华大学“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智库研究基地主任,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中心首席专家、“海派时尚产业发展战略研发平台”负责人。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国际贸易学科组圆桌会议常务理事。受聘于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创意委员会”主席,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务部贸易经济研究院合作教授。入选一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4),上海市曙光学者(2004),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人选(2005),宝钢全国教师(2006),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2001),黑龙江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03),黑龙江省三育人标兵(2001),哈尔滨工业大学SMC教师奖(2002)等。曾合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一子项目主持人2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1项。长期从事时尚创意产业研究,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系列专著12部,主持纵向项目(含)17项,横向项目40余项。
  
  袁新敏,上海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奠纳什大学访问学者。从事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展经济与管理教学工作多年,在学术科研方面,曾主要聚焦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体化研究,近年来开始转向对资本、创意人才等要素的空间行为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期刊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2部,参与著作2部。
文摘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视角阐释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相关说明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2 创意与创意人才相关研究
2.3 创意产业研究简述
2.4 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研究动态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态势与一般分布规律
3.1 我国创意人才规模变化与空间分布
3.2 我国创意人才集聚态势原因探究与剖析
3.3 创意人才集聚的一般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演化的案例探讨与理论阐述
4.1 创意人才集聚演化的案例探讨与评述
4.2 创意人才集聚演化过程的理论阐述
4.3 本章小结
5 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关系探究
5.1 创意人才空间流动与集聚的普遍动因
5.2 创意人才企业选择与组织内保留分析
5.3 创意人才人际竞合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效应探讨
6.1 创意人才集聚效应生成的总体逻辑概括
6.2 创意人才集聚的学习成长效应分析
6.3 创意人才集聚的创新效应分析
6.4 创意人才集聚的区域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7.1 针对创意人才“集聚行为”的实证
7.2 针对创意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
7.3 创意人才集聚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实证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全书观点总体概括
8.2 延展性理论启示
8.3 启示与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观察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及时的“理论强心针”。在当今社会,创意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又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袁新敏、高长春教授的这项研究,以CAS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试图解构创意人才集聚背后的逻辑,这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科学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创意集聚地”的形成机理。CAS模型,我理解它可能是一种模拟系统动态演化的方法,将创意人才的集聚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CAS模型在创意人才集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它如何捕捉人才的流动、知识的传播、以及政策的影响? 而“效应”的研究,则更是触及了问题的核心。集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集中,更重要的是一种“化学反应”。书中是否会探讨,集聚对创新生态的塑造、对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对人才个体发展的长期影响? 例如,在高度集聚的创意园区,是否会形成独特的“群体智慧”? 这种智慧又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 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和深入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CAS视角下的创意人才集聚,究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裂变”效应。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周围的创意产业。作为一名在创意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创意人才能够如此集中,并且在这种集聚中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活力?过往的理解多停留在对“热闹”和“机会”的直观感受上,但《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却试图从更深层次、更具学术性的角度来剖析这一现象。CAS这个模型,我之前有所耳闻,它在分析复杂系统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将其引入创意人才的集聚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前瞻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CAS模型是如何解释人才迁移、知识溢出、创新网络形成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书中对“集聚行为”的细致描绘,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哪些因素是吸引和留住创意人才的关键?是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创新环境?还是独特的文化氛围?而“效应”部分,则更是我关注的焦点。集聚之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优化。书中是否会探讨集聚对个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效率、甚至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可能伴随负面效应?比如,过度集聚是否会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扼杀真正的原创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发,也许能为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的创意园区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
评分老实说,拿到这本《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时,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标题所吸引。作为一个对经济学和地理学交叉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空间”和“集聚”这两个概念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满好奇。而“CAS视角”,更是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它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可能借鉴了某种复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解读现象。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CAS这一分析工具应用于创意人才的集聚研究的。CAS模型通常用于模拟宏观层面的涌现行为,而创意人才的集聚,本身就是一种微观个体互动最终形成的宏观现象。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CAS模型的具体构成,以及如何将人才的个体选择、知识的传播、资源的配置等要素映射到CAS模型的各个层面?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型分析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不同地理空间条件下,创意人才的集聚路径是怎样的? 是线性演化,还是非线性跳跃? 而集聚带来的“效应”,在我看来,更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是否会量化集聚对创新产出、技术扩散、以及人才职业发展的影响? 比如,在人才高度集聚的区域,个体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合作机会是否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动态平衡?书中对这些“效应”的深入剖析,是否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精准的干预依据,为创业者提供更明智的选址参考,甚至为教育机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集聚”与“创新”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内在联系的独特见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看到了创意人才如何在空间中“生长”和“流动”。袁新敏和高长春教授以CAS这一颇具深意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人才在哪里”、“人才如何聚集”以及“聚集后会发生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行为”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人才的流动方向,而是试图去解释人才在做出空间选择时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影响因素。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创意人才愿意聚集在特定的区域?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创新生态?抑或是某种难以言说的“磁场”?而“效应”的研究,更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人才的集聚,绝非简单的物理堆积,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集聚是如何改变区域的创新格局,提升整体的创意产出效率,甚至对城市的功能和形象产生深远影响。它是否会讨论,当大量创意人才汇聚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知识溢出效应? 这种效应是促进个体创新,还是可能带来同质化竞争?书中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梳理,对我理解创意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创意人才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CAS视角下创意人才空间集聚行为与效应研究》这本书,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提出的“CAS视角”非常吸引人。我之前对CAS模型了解不多,但听起来就很有深度,似乎能解释很多宏观现象是如何由微观互动产生的。把这样一个模型应用到研究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上,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城市或区域能成为创意人才的“磁场”,吸引大量有才华的人聚集在那里,并且让他们在此地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CAS模型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才的“迁徙”和“聚集”的过程? 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是工作机会? 生活成本? 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吸引力? 同时,我对书中所探讨的“效应”部分也充满了期待。人才的集聚,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改变。它会不会促进新的想法和技术的产生? 会不会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甚至,它会不会改变一个城市的文化面貌和经济结构?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印证这些理论。比如,某个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是如何通过人才集聚而崛起,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集聚能够带来何种积极或消极的后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