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定价:12.00元
售价:8.4元,便宜3.6元,折扣70
作者:杨保筠,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34720529
字数:
页码:15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它们有的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的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就与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是作者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心得的基础上写成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一,旨在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传播及影响的概貌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
内容提要
东南亚在中国旧称“南洋”,包括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据史籍载,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就开始与东南亚地区交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对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有何影响?中国的工艺科技、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的宗教习俗如何在东南亚传播?而中国又从东南亚吸取了哪些文化?在《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一书中,你将找到答案。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P54~57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举世闻名,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增加,特别是大批中国工匠前往东南亚地区,我国的土木建筑技术也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东南亚许多国家采用了中国的建筑材料及生产技
  术。
  中国的砖瓦早在汉代就已传人越南,在越南北部和中部都曾发现大批汉代砖墓。唐代李复把烧制砖瓦的方法带到交州,并在那里得到较大发展。当时,除了能够烧制普通方砖外,为了砌造拱形墙的需要,还烧制出弧形砖。此外,安南地区也已经能够生产上有黄色或绿色釉的琉璃砖,以供装饰之用。安南出产的瓦的形状与华南广泛使用的半筒状屋瓦相同。在越南的河北、清化等地还曾发现许多唐代烧制砖嚣的窑址。
  越南独立后,其砖瓦制作在采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李朝时,宫廷大兴土木。为了给各项建筑提供材料,越南各地的砖瓦窑烧制出大量各种砖瓦,其中有白瓷瓦、琉璃瓦及刻有李朝年代的镌有花纹的大型砖。此后,越南历朝统治者仍注重不断汲取中国的建材生产技术。如中国广东佛山以出产各种彩釉琉璃瓦而闻名遐迩,据《大南实录》载,阮朝建立者阮映曾于1810年“命广东邦长何达和雇广东瓦匠三人,令于库上(即今隆寿岗)煅诸琉璃瓦青黄绿各色,使工匠学制如式”。
  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大量采用中国的建筑材料或在当地利用中国技术进行生产。
  如在1409年郑和船队回国前,曾向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赠送建造王宫用的瓦。16世纪黄衷在其《海录》一书中也写道:满剌加“网居前屋用瓦,乃永乐中太监郑和所遗者”。16世纪中期,侵占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决定在马尼拉大兴土木,营建其统治中心,中国建筑工匠遂大量涌入马尼拉。他们在当地介绍制造砖瓦和用石块建筑房屋的方法.菲律宾学者认为:“许多教堂、修道院、医院和石砌的房屋是由华人劳工建造和由华人设计师设计的。这些建筑物使用的砖瓦,是华人自己制造的。华人利用在我们海岸上发现的白珊瑚和牡蛎壳烧制优质石灰。”
  在泰国历史上的华裔国王郑昭执政时期( 1767-1782年),曾大量从中国进口各种建筑材料,供在与曼谷隔河相望的吞武里建设新都,以取代于1767年被缅军破坏的旧都阿瑜陀耶城。为此,他曾于1781年亲拟国书,向清廷要求“换取建筑材料,以备兴造王宫之用”。后来,曼谷王朝诸王在营建大王宫和其他宫廷建筑时,也采用了大批中国建材,甚至连大王官内铺路的麻石都是从中国运去的。
  其次,东南亚不少国家都吸取了中国城市及王宫建设的布局和经验。
  中国的城市建筑技术传人越南的历史为久远。早在郡县时期,就有许多关于历代郡守在交趾筑城的记载。如马援平定交趾时,“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安南志原》记载“后汉马援调立城廓,今三带州有所筑茧城、望海城故址”,“汉士燮筑赢陵城,吴陆胤筑朱鸢城,陶璜筑龙编城,杜慧度筑龙城,李元嘉筑苏沥城,唐张伯仪筑大罗城,张舟、高骈继续增筑”。由此可见,在越南郡县时期,中国各朝派驻当地的官员都非常重视城镇建设。
  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惜大兴土木,营建都城官室。他们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注意吸收中国的建筑技术,参照中国城市布局。如陈英宗兴隆七年(1299年)越南使臣邓汝霖到北京时,曾密画宫苑图本,以资建城时借鉴。在越南古都河内,曾仿照中国城市布局,按专业划分手工作坊区和商业区。阮朝都城顺化和王宫,则更是模仿中国北京及故宫的模式营建,许多城门、殿名也和中国故宫的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所谓“印度化”程度很深的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其王城吴哥通的建筑布局亦留下了中国城市建筑的深刻烙印。在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首都的建设中,只要地形许可,城市一般呈方形,周围环以城墙和护城河,四面墙开有四座主要城门,连接城门的四条干道通往城市的中心。那里往往是皇宫或可以监控城市主要通道的高大门楼。而柬埔寨吴哥通的城市布局正是如此。它略呈方形,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并开有城门,正如周达观在他的《真腊风土记》中所描写的那样:“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皆巨濠,濠之上皆通衢大桥。”据学者研究,吴哥通东墙开有两座城门的原因是该城系在旧王城的基础上改建,因此保留了一座原有的城门。吴哥通城的中心是王家寺庙巴容寺的所在地。由此可见,尽管吴哥通现存的建筑物是印度式的,但其城市建设布局则完全是中国式的。
  缅甸的曼德勒都城和宫廷的建筑也都曾由中国工匠参加设计和建造。曼德勒都城的设计和督造者,就是一位名叫尹蓉的旅缅云南华侨。因此,曼德勒的王宫布局也与北京故宫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其宫廷花园也被称为“德由午阴”,即“中国式花园”。
  在泰国拉玛一世下令兴建的曼谷王宫和城墙,也是由中国工匠负责建造的。它仿效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围绕王宫建起龙城,龙城之外为城围。在泰国其他各地的城墙和各省省会的大型建筑物,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其中受中国建筑影响大的是落成于1889年的泰国大城府挽巴茵御苑。拉玛五世在进行扩建时,聘请华人李得源为总监造人,完全按照中国宫殿式样进行建造。御苑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国式王官,屋脊上镶嵌着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与琉璃瓦屋檐相映生辉。布满绘有人物山水的画栋雕梁,使整个建筑物更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风味。宫门口还竖有一块刻有凤翔龙舞的大照壁。
  在马六甲,至今还保存着“三保城”遗迹。据说,满刺加人正是在郑和船队下西洋经过满刺加时,从郑和那里学会建筑城市的本领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佐歌尔特阿贡的王府,也颇像中国建筑。
  ……
序言
前言
一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
(一)远古的传说
(二)考古证据
(三)官方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交流途径
(五)华侨——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与交流的桥梁
二 中国对东南亚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
(二)经济交往
三 中国工艺科技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生产工艺
(二)科学技术
四 中国文学艺术在东南亚
(一)语言文字
(二)音乐戏剧
五 中国对东南亚宗教和习俗的影响
(一)宗教
(二)风俗习惯
六 中国所吸收的东南亚文化因素
(一)农业
(二)工艺技术
(三)语言文字
(四)艺术
(五)宗教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用一种极其优美、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和理解东南亚文化背后深层的精神内核。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缘起”和“无常”这些佛教概念在东南亚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的阐述。他通过对一些寺庙的描写,对僧侣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对当地民众的访谈,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实践。书中关于“和谐”与“包容”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东南亚地区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多元和谐的文化景观,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不同信仰、不同族裔的天然接纳态度,这种接纳并非强制,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书中对“时间”观念的解读也别具一格,与西方线性思维的“效率至上”不同,东南亚的“慢”与“静”,蕴含着对当下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节奏的顺应,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启示。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品一杯香醇的茶,回味无穷,引人深思。它适合那些渴望在精神层面有所触动,对东方哲学和人生智慧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仿佛作者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东南亚的各个角落进行一次沉浸式的旅行。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景点,而是将历史、地理、社会、人文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勾勒出一幅幅立体的地域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城市风格差异的捕捉。例如,对于新加坡的精明与效率,对于曼谷的喧嚣与活力,对于吉隆坡的包容与多元,他都有着精准而富有洞察力的描绘。书中对食物的描写也同样精彩,各种香料的碰撞、不同烹饪手法的融合,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当地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作者还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轶事,让整个旅程更加丰富有趣。我感觉自己跟着他的笔触,走过了繁忙的集市,穿梭在古老的寺庙,甚至品尝了街边的小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地感”,作者似乎早已融入当地的生活,用最真诚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然后以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字,与读者分享。它适合那些喜欢旅行,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在阅读中体验异域风情的读者,这本书会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关于东南亚社会变迁的一部深刻史诗。它并没有像一些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对风土人情的浅层描绘,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探讨了近几十年来,这个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转变。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从殖民时期遗留下的影响,到后来的经济腾飞,再到如今面对全球化挑战的种种现象。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传统社区影响的分析感到着迷。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积极或消极的,而是呈现了其中的矛盾与张力,例如新旧观念的碰撞、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拉锯。书中引用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曾经宁静的渔村如何转型为国际旅游胜地,或者某个传统手工艺行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下挣扎求生,都极具启发性。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数据翔实,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他笔下的那些个体故事,让冰冷的统计数字变得鲜活起来,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这个概念,意识到其背后承载的复杂社会成本和伦理考量。对于那些对当代亚洲社会发展、全球化影响以及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必读书籍。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关于东南亚民间艺术的介绍,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新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狂热的热情,带领读者深入到那些隐藏在乡间小路、市井巷陌的艺术宝藏之中。我从来没有想到,一块普通的竹子,一块色彩斑斓的布料,竟然能被东南亚的艺术家们赋予如此鲜活的生命。从印尼的巴迪蜡染,到泰国的木偶戏,再到菲律宾的编织技艺,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创意和智慧。作者对这些技艺的传承者们,那些默默耕耘的老艺人,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描绘,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坚守,比那些精美的作品本身,更能打动人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仪式感”的解读,许多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为了观赏,而是与当地的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紧密相连,它们是承载民族记忆和精神信仰的载体。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他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出这些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往往隐藏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地方。对于那些热爱手工艺术、对民俗文化充满好奇,或者只是想感受人类创造力无限可能性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这真是一本令人惊叹的视觉盛宴!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插图,每一张都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从泰国的金碧辉煌的寺庙到越南的精致手工艺品,再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交融的街景,作者似乎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东南亚地区最耀眼的光芒。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传统服饰的章节,那些丝绸的质感、刺绣的精巧,以及不同民族独特的设计,都让我目不转睛。书中对建筑艺术的描绘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宫殿,都展现了东南亚地区在建筑风格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作者不仅展示了这些静态的美,还巧妙地将它们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场景中,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里人民的日常热情与活力。这本书的摄影和设计无疑是顶级的,每一页都经过精心编排,字体、留白都恰到好处,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即使是对东南亚文化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被这些图片所吸引,进而产生探索的兴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旅行、热爱摄影、或者仅仅是想放松心情、沉浸在美好视觉享受中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东南亚艺术与风情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