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中外民俗概论(津京)
:33.00元
售价:23.1元,便宜9.9元,折扣70
作者:金海龙,田小彪著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661014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通过对民族民俗的相关概念、民族民俗的特征与功能及其分类,以及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基本民俗的系统介绍,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中外民俗基本知识,因此它不仅适用于高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也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学和培训教材。
  本书分为民族民俗概述、中外民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民族民俗和世界民族民俗四个部分。以两章内容详细阐述了我国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上的19个民族的民俗。另外对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下的37个民族的民俗则按照我国东北、西北等行政区划进行了简略介绍。其中我国各民族人口数据,除特别标注外,主要依据我国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于世界民族民俗部分是按照各大洲和国别进行介绍,所选择介绍其民俗的国家是依据2009年海南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为标准。其中因为欧洲国家较多,所以欧洲的民俗文化介绍还根据语系划分进行了归类。
章 民族民俗概述
 节 民族民俗的相关概念
  一、种族
  二、民族的概念
  三、民俗的概念
  四、民族与民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民族民俗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精神民俗
 第三节 民族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一、民族民俗的特征
  二、民族民俗的功能
 第四节 研究民族民俗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民族民俗的目的
  二、研究民族民俗的意义
第二章 中外民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节 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发展情况
  四、斯大林、毛的民族理论思想
  五、费孝通先生关于民族理论的观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民族人口的分布及民俗特点
 ……
第三章 我国人口数量500万以上的民族民俗
第四章 我国人口数量100~500万的民族民俗
第五章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民俗
第六章 亚洲的民俗
第七章 欧洲的民俗
第八章 非洲的民俗
第九章 北美洲的民俗
第十章 南美洲的民俗
第十一章 大洋洲的民俗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这本《中外民俗概论(津京)》的装帧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我一直对各地婚俗的差异性深感着迷,尤其是那些充满仪式感和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比如,我一直对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像江南一带,关于“嫁女”的习俗很感兴趣。那里关于“陪嫁”、“回门”、“闹洞房”等环节,总觉得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伦理和家族观念。我特别想知道,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逐渐形成和演变的?它们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我也对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比如他们的订婚仪式、婚礼当天的一些特殊习俗,以及这些习俗中蕴含的独特文化含义,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具体婚俗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婚姻这一人生重要节点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一本关于民俗文化的新书,它在书架上静静地躺着,封面上没有任何华丽的图案,只是淡淡的几个字,却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对西方的一些节日文化,比如圣诞节、复活节,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演变出不同的风貌,一直缺乏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古老节日,比如凯尔特人的“万圣夜”(Samhain),我一直对它充满神秘感,想知道它最初是如何起源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万圣节。我尤其好奇,在这些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宗教、社会变迁、甚至是地理环境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它们最终的面貌。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看起来很宏大,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这些具体问题的答案,了解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类古老的智慧和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视角的大门,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庆祝活动,而是能够深入理解它们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评分这本《中外民俗概论(津京)》在我手中显得有些分量,散发着一种沉静而睿智的气息。我对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一直抱有很强的探究欲,觉得这是了解一个民族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其社会观念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关于“守孝”、“祭扫”、“冥婚”等习俗,我觉得其中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伦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习俗的详细记载和深刻解读,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对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对一些西方国家,比如爱尔兰的“亡灵节”(Day of the Dead),其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感到非常好奇。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面对和纪念逝去的亲人,以及这些习俗背后所折射出的普遍人性与文化差异。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对不同民族的节日和庆典活动非常感兴趣,觉得这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我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对这些节日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比如它们与农耕文明、天文历法、以及古代哲学思想的联系,却知之甚少。我尤其好奇,在这些节日里,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比如年夜饭的菜肴、赛龙舟的起源、赏月吃月饼的意义,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解读的?而对于一些西方的重要节日,比如圣诞节,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更详尽的资料,了解它如何在世界各地传播,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呈现出的多样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节日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古朴,泛黄的书页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珍贵知识。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探寻古老智慧的期待。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这并非我所熟悉的轻松读物,但也正是这份严谨,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深度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对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比如那些繁复的仪式、祭品种类,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一直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古代文献中读到关于“社祭”的记载,总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希望这本书能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梳理和解读这些习俗的起源、演变及其社会功能。同时,我也好奇书里会不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信仰,比如那些关于山神、河神、土地爷的传说,以及这些信仰是如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我对中原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特别有感情,总觉得那里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淳朴的文化基因,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久远的时代,去感受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