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 | 作者 | 李瑛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007354 | 出版日期 | 2012-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00Kg |
| 内容简介 | |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在收集和整理大量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基础上,勾勒出在民国38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学开展农业推广的办学行为与社会实践的历史画卷,揭示了民国时期大学服务“三农”的办学职能。全书探究了民国时期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以及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实践活动的深层动因,梳理了其发展脉络,总结了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从几个不同侧面探究了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的目的与意义、实施路径与策略、困难与不足;揭示了大学农业推广作为一种大学办学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分析了农业推广实践对大学自身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意义;运用教育学、经济学、农业推广学等多学科理论客观评析了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实践活动的成就、特点、经验、不足以及现代价值。将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时代主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对我国新时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三农”服务,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拓展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的视野,旨在引起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大学功能演变的关注。 |
| 作者简介 | |
| 李瑛,安徽巢湖人,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获得教育学学士、教育原理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高校师范专业的《教育学》、《教学论》、《中国教育史》等专业与公共课程,以及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史、民办基础教育等。先后在《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高教探索》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教材4部。曾获巢湖学院首届教案评比二等奖(2007年),巢湖学院第二届科研成果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指导二等奖(2011年)。 |
| 目录 | |
| 序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和学术气息。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国家百废待兴,知识分子们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带入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是如何通过“推广”这个概念,让它落地生根,惠及广大农民,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查阅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文献,去挖掘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想想那些当年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科学救国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现代农业的理念播撒出去的?他们是如何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碰撞,又如何寻求融合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他们的实践智慧,更可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农业推广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和传播的深刻意义。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近代史和农业发展都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充满吸引力的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大学里的教授们,是如何走出象牙塔,走进田间地头,去改变中国的农业面貌的。
评分说实话,看到《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这个书名,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学以致用”的情怀。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单纯的学术研究似乎难以满足他们的救国热情,于是,将科学知识,尤其是关乎民生的农业科学,推广到实践中,便成了他们重要的使命。我想,这本书定会深入探究民国时期,我国各大高校在农业推广方面的历史轨迹。它是否会详细梳理不同高校的具体推广模式,是学术研究的延伸,还是独立的社会服务?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默默无闻的教授和学生,他们是如何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示范新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的?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交通不便、观念差异等种种困难,将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农民的。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们看到,学术研究如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以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的。
评分《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命运和选择的好奇心。我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农业推广技术的介绍,而更会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学作为思想的孵化器,如何将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中国广袤的乡村,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一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讲述那些在战火纷飞中仍坚持科教救国的学者们,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先进的农业知识带给饱受贫困和落后的农民。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大学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桥梁”角色,它们是如何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又是如何试图通过教育和推广,来提升国家的农业生产力,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这些思考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书写不应只是冰冷的年代事件堆砌,而应是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深刻的思想碰撞。《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充满理想和热情的民国学者,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默默耕耘,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我设想,书中会描绘出一些生动的场景:或许是大学教授们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与农民促膝长谈;或许是他们翻译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书籍,并将其本土化;又或许是他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向公众普及科学种田的知识。这些“推广”的背后,一定充满了智慧、艰辛和执着。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当时中国的大学在农业推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与政府、民间组织协同合作的,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和阻碍。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学术研究如何在现实问题中找到价值和意义?我想,它一定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这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
评分当我看到《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以振兴实业为己任,尤其是他们对农业这个基础产业的深切关注。我想,这本书定然会深入探讨当时国内外农业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国本土农业所面临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它将聚焦于“大学”这个知识的摇篮,是如何将现代农业科学的种子播撒出去的。我好奇的是,那些民国时期的大学,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它们在农业推广方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是通过设立推广机构、开展培训班,还是通过示范田、技术指导?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展现当时学者们如何将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何克服语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障碍,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普及到广大农民手中。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探索与创新,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及其贡献有了更深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