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洋画报
  • 图说乐人事
  • 中国近现代音乐
  • 音乐图像史
  • 历史
  • 文化
  • 图像
  • 民国
  • 老照片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
ISBN:9787556601899
商品编码:2973408276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 作者:编者:张静蔚|总主编:洛秦
  • 定价:88
  •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55660189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7

内容提要

张静蔚编注的《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是以《 北洋画报》上发表的图片为素材,选取与音乐有关的 500多幅图片编辑而成的。《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 7日在天津创刊,至1937年7月29日停止出版,先后出 版了1587期。本书所选其中所刊登的音乐图片,交织 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音乐画卷。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的音乐活动,提供了丰富而真实 材料,有充分的史料价值。
    

目录

代序:音乐图像研究作为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个新视角
前言
**辑 音乐教育与艺术活动(中、小、幼)
第二辑 音乐教育与艺术活动(大、专)
第三辑 “明月”
第四辑 音乐歌舞表演
第五辑 民族音乐
第六辑 音乐家
第七辑 其他图片和音乐短论
参考文献


历史的褶皱: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图景探微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约1840年至1949年)社会风貌的变迁,通过对大量罕见的历史图像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力求还原一个立体而多维的时代侧影。我们关注的视角并非宏大叙事下的政治风云,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肌理中的文化脉动与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 第一部分:都市的诞生与生活的异化 近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是本世纪最深刻的社会重构之一。本书首先将笔触投向上海、天津、广州等新兴都会的街头巷尾。我们不再仅仅描绘“洋货进口”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新事物如何被本土文化吸收、改造,并最终重塑了市民的日常体验。 1. 摩登的建构与模特的诞生: 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服饰、妆容、家居陈设成为区分“新”与“旧”、“开明”与“保守”的重要视觉符号。我们细致考察了月份牌广告、时装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从早期模仿西式礼服的谨慎尝试,到后期旗袍成为民族身份的审美结晶,每一种剪裁的背后都蕴含着关于性别角色、身体解放与民族自信的复杂对话。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摩登小姐”(Modern Girl)的图像记录,分析她们如何利用消费主义和视觉媒介,在父权社会结构中开辟出新的公共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图像往往带有强烈的商业驱动色彩,我们探讨了资本如何介入并定义“时尚”的权力机制。 2. 娱乐的工业化与公共空间的重塑: 随着照相馆的普及和电影的传入,娱乐活动开始从家庭私密空间走向半公开的剧场、茶楼乃至新建的公园。本书通过对老戏园子的立面照片、新式游艺场的平面图以及早期电影放映场景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娱乐活动如何从传统的“听觉艺术”转向强调“视觉奇观”。例如,京剧舞台美术在灯光、布景上受西方舞台技术的影响,以及“新剧”对西式话剧形式的借鉴,这些都反映了文化生产者在保持本土认同与拥抱外部技术间的挣扎与权衡。此外,公共园林的改造,如对西式喷泉、雕塑的引入,标志着市民阶层对休闲权利的集体诉求。 第二部分:知识的传播与观念的冲突 近代社会的动荡,根本上是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本书通过考察教育、出版和信息传播的图像载体,审视新的知识形态是如何植入传统社会的。 3. 印刷术的革命与知识的下沉: 虽然本书并非专门研究出版史,但我们无法绕开印刷媒介在塑造公众舆论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析旧式书局的招贴、新式教科书的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传播的加速。与传统手抄本的权威感不同,这些批量生产的图像和文字,使得“新知”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乡镇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我们特别关注了科学普及读物中对西方科学发现的描绘,这些图像往往采用拟人化或极度简化的手法,试图在不彻底颠覆传统世界观的前提下,植入现代科学的种子。 4. 身体的政治:医疗、卫生与社会规训: 近代思想家们深信“救国必先救人”,而“救人”的起点往往指向对身体的改造与管理。本书辑录了关于西医诊所、公共卫生运动(如戒烟、禁缠足)的宣传画和新闻照片。这些图像直观地展示了官方或知识分子精英如何试图通过视觉语言,将身体健康、个人卫生与国家强盛联系起来。对“科学体格”的推崇,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规训,它规范了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那些展示手术场景或解剖图的图像,虽属小众,却深刻揭示了传统医学观念受到冲击的力度。 第三部分:民间信仰的流变与物质的焦虑 在社会结构剧烈松动的时代,人们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往往诉诸于传统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消费崇拜。 5. 庙宇的衰微与世俗化: 本书对比了同一地区的传统庙宇在不同时期的影像记录。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权力的渗透和现代世俗教育的推行,部分宗教活动的空间和影响力受到了压缩。然而,信仰并未消失,而是发生“世俗化”的迁移。例如,一些民间神祇的形象开始与民族英雄或历史人物的画像并置,或出现在民间小说、年画中,以适应新的叙事需求。我们分析了反映在地方志和民间艺术中的图像,它们揭示了社会变动对地方社群认同感的影响。 6. 物质的欲望与工业品的拟人化: 近代的物质输入,催生了一种新的“拜物教”。火车、轮船、电灯这些工业奇迹,常常在当时的宣传品中被赋予了近乎神力的形象。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铁路通车、工厂开幕的盛大庆典图像,分析了这些技术符号如何被构建为国家进步的象征。同时,对于进口商品如香烟、洋布的描绘,也反映了民众对物质丰裕的向往,以及这种向往背后隐藏的经济地位焦虑。 结论:凝视的权力与历史的复现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无声的证言”的解读,探讨近代图像是如何构建、传播和固化社会观念的。谁有权制作图像?图像面向谁?图像所呈现的“真实”又为谁服务?这些问题引导我们超越单纯的“看图说话”,而是深入到历史现场,理解一个旧世界崩塌与新世界艰难孕育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视觉细节所承载的重量。它是一次对近代中国文化心理的深度考古,试图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之外,真实发生过的、微小而关键的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接下来的阅读保持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毕竟“图说”类书籍很容易陷入图文分离、互相印证不足的窠臼。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却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流畅性。它巧妙地将视觉证据与文本分析融为一体,图像不再是枯燥的插图,而是驱动叙事前进的核心动力。每当一个主题展开时,作者会先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人物群像,然后层层剥茧地解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我最赞赏的是其对“乐事”这一主题的拓宽处理。它不仅仅关注那些上层社会的雅集和宴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街头巷尾、茶馆酒肆,甚至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消遣方式。这种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近代社会娱乐生活的理解,让我们看到,即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人性的基本需求——对愉悦和放松的渴望——是如何以各种形式被满足和表达的。读完某一章节,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跟随着作者的导览,刚刚领略完一场精彩的“历史漫游”,迫不及待想翻到下一站去探索新的奇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特别提及。在如今这个追求轻薄化、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能够看到这样一本如此重视实体工艺的书籍,实属难得。纸张的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图像的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清晰度,又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具有足够的“分量感”。更值得称赞的是版式的设计。作者深谙视觉传达的艺术,无论是图文的留白处理,还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有些跨页的大图展示,其冲击力和信息密度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比拟的。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像品鉴艺术品一样,细细摩挲那些模糊的、带着年代痕迹的原始图像。这种物理上的接触和视觉上的沉浸感,是纯粹的数字阅读体验无法替代的,它让历史的“在场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得那些遥远的故事变得鲜活可触。

评分

我个人对于历史研究中“细节的权力”深信不疑,而这套书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它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聚焦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却正是这些片段,拼凑出了一个时代的真实肌理。例如,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娱乐场所的着装差异、使用的器物细节的比较分析,都极其精妙。这不像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注脚”精心编织而成的“正文”。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会带来新的发现——也许是注意到某个背景人物的微妙表情,也许是理解了某种当时流行的俚语的字面含义。这种由点及面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究欲。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历史洞察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大众忽视的角落里,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和解读。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厚重而扎实的质感,封面设计沉稳又不失雅致,让我立刻感受到它蕴含的学术分量。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快节奏的现代叙事所忽略的、琐碎却又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图景。这本书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窗口”。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去束缚,反而像是一个精心整理过的档案库,里面的每一张图、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型故事,共同构建起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他们对待每一张图像的考据都一丝不苟,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图像背后的社会心态、审美趣味和传播逻辑。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喧嚣与宁静,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靠堆砌史料堆出来的,而是通过这些日常的、被时间打磨过的视觉元素自然渗透出来的。这种体验,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历史著作的预期,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参观。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或许是它对于“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的微妙呈现。通过对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域的图像并置对比,我清晰地看到了某种传统娱乐形式是如何在西方思潮和新技术冲击下,经历痛苦的变形、适应、乃至最终被取代的过程。但与此同时,那些根植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娱乐内核,又是何等顽固地以新的面貌延续了下来。这种辩证的观察视角,避免了将近代史简单地描绘成“全盘西化”或“墨守成规”的二元对立。它展示了一个充满张力、复杂多变的文化场域,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拉扯、协商,努力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读罢全书,我不仅获得了关于特定时期文化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用更具层次感和包容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文化变迁。这是一次思想上的拓宽,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知识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