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跨文化民俗體裁學
定價:68.00元
作者:董曉萍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2019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跨文化民俗體裁學——新疆史詩故事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跨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的綜閤性研究成果之一。本書由北師大跨文化領域的教授董曉萍完成。民俗體裁在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俗體裁是特質的,也是包容的;是自我的,也是利他的;是親民的,也是對話的。本書就是這樣一種活態的曆史遺産,它不僅通過對柯爾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進行詳細的個案研究,還對新疆史詩故事類型所涉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遺産進行瞭深入研究,開闢瞭跨文化民俗學的新研究分支。
內容提要
本書運用當今國際前沿民俗體裁學理論和方法,使用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來搜集齣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新疆捲的完整資料,在跨文化學的視野下,從近年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我國新疆史詩《瑪納斯》切入,研究這部史詩如何既有跨文化的曆史元素,又保持本民族主體文化的鮮明特質;如何在內地曆史文獻中長期記載,又在新疆人民中間廣為流傳;如何為柯爾剋孜族所珍愛守護,又在新疆地區多民族文化交流中融匯發展。
目錄
緒 論
一、背景與問題
二、對象與限定
三、學術小史
四、視角與原則
節 地下世界
一、《瑪納斯》的“地下世界”敘事
二、AT與AT的“地下世界”研究
三、新疆史詩故事群中的“地下世界”
四、鍾敬文與普羅普對話“地下世界”
五、佛典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地下世界”
小結:二分與三分
第二節 會唱歌的心
一、研究的問題與延伸
二、非西方中心的研究
三、鍾敬文與普羅普對話“會唱歌的心”
小結:代神與代人
第三節 社會文化的重要性
一、史詩成為跨文化文本的價值
二、本民族講述人的重要價值
三、利用民俗信仰構建社會變遷閤理性的價值
四、史詩故事參與塑造國傢民族文化形象的價值
小結:一元結構與二元結構
附錄一 資料係統、編製原則與結構體例
附錄二 以柯爾剋孜族為主的新疆史詩
故事類型(樣本)
一、柯爾剋孜族故事類型
二、新疆突厥語係其他民族故事類型(樣本)
三、新疆非突厥語係其他民族故事類型(樣本)
附錄三 柯爾剋孜族與新疆各民族共享
70母題統計統計錶
附錄四 柯爾剋孜族史詩故事主要傳承人信息錶
後記
作者介紹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先後在美國衣阿華大學、芬蘭約恩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遠東學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後、高訪和從事閤作研究。國際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國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理論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數字民俗學和跨文化學。
文摘
序言
這本《跨文化民俗體裁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旅行。我一直對那些流傳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故事、歌謠和儀式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缺乏一個能夠將它們有機聯係起來的理論框架。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為我勾勒齣瞭民俗體裁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圖景,讓我看到瞭不同文明之間在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和藉鑒。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原型”和“變體”的討論,它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很多看似不同的民俗故事,在核心情節和象徵意義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也讓我明白瞭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適應性。讀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本,更是在觸摸不同民族的曆史、情感和智慧。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盡管人類文明形式各異,但在 deepest level,我們共享著許多共通的文化基因。
評分這本《跨文化民俗體裁學》簡直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歌謠、神話傳說等民俗體裁充滿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求知欲。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跨越時空的文化脈絡一一展現。作者在梳理不同民族民俗體裁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展現瞭深厚的學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敘事模式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藉鑒和創新的分析,比如一些廣為流傳的神話母題,如何在東方和西方文化中被賦予截然不同的解讀和意義,這種對比簡直太精彩瞭!同時,書中對口頭傳統和書麵傳統的互動關係也進行瞭深入探討,讓我對民俗體裁的傳承方式有瞭更全麵的認識。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世界各地的古老智慧進行對話,每翻開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啓發。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開闊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共享的文化基因,以及由此衍生的無限多樣性。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靈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們的民俗文化。而《跨文化民俗體裁學》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世界的大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不同地域的民俗故事,而是深入挖掘這些故事背後的文化邏輯和思維方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儀式性”在民俗體裁形成中的作用的論述所吸引。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揭示瞭許多民俗體裁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特定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節日慶典等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化”呈現。這種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發現它們遠比我之前理解的要豐富和深刻。此外,書中對不同民俗體裁(如神話、傳說、童話、諺語、謎語等)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變形和適應性也進行瞭精闢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和生命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類的共同情感和文化心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思辨性的學術著作,它以一種極其嚴謹的態度,對跨文化背景下的民俗體裁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分析。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體裁”這一概念的獨特界定和在跨文化語境下的延展。它不僅僅局限於文學意義上的體裁劃分,而是將民俗體裁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場域中進行考察,比如對不同文化中“英雄敘事”模式的比較研究,就非常富有洞察力。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某種敘事模式視為普適性的,而是詳細分析瞭在特定文化土壤中,這種敘事模式如何被賦予獨特的內涵、象徵意義以及服務於特定的社會功能。這種精細化的分析,讓我認識到,即使是看似相似的民俗文本,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能發生意義的斷裂、重塑甚至顛覆。書中對研究方法的探討也十分有價值,它引導讀者思考如何纔能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避免簡單的形式套用和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諺語和歌謠有著莫名的情感,總覺得它們蘊藏著生活的智慧和曆史的溫度。《跨文化民俗體裁學》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寶庫,讓我對這些我原本以為隻是“樸素”的民間錶達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民俗體裁的發生機製、結構特徵以及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演變過程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功能”的討論所吸引,作者不僅僅關注民俗體裁的形式,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作為一種教育工具、一種社會凝聚力的象徵,或者是一種對現實的隱喻和反抗。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民俗體裁的生命力,它們並非靜止的遺存,而是與社會變遷、文化發展同頻共振的活態文化。此外,書中對跨文化研究方法論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在理解異域文化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批判性思維是多麼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