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民俗体裁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201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跨文化民俗体裁学——新疆史诗故事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由北师大跨文化领域的教授董晓萍完成。民俗体裁在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俗体裁是特质的,也是包容的;是自我的,也是利他的;是亲民的,也是对话的。本书就是这样一种活态的历史遗产,它不仅通过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还对新疆史诗故事类型所涉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研究,开辟了跨文化民俗学的新研究分支。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当今国际前沿民俗体裁学理论和方法,使用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搜集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的完整资料,在跨文化学的视野下,从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新疆史诗《玛纳斯》切入,研究这部史诗如何既有跨文化的历史元素,又保持本民族主体文化的鲜明特质;如何在内地历史文献中长期记载,又在新疆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如何为柯尔克孜族所珍爱守护,又在新疆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中融汇发展。
目录
绪 论
一、背景与问题
二、对象与限定
三、学术小史
四、视角与原则
节 地下世界
一、《玛纳斯》的“地下世界”叙事
二、AT与AT的“地下世界”研究
三、新疆史诗故事群中的“地下世界”
四、钟敬文与普罗普对话“地下世界”
五、佛典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地下世界”
小结:二分与三分
第二节 会唱歌的心
一、研究的问题与延伸
二、非西方中心的研究
三、钟敬文与普罗普对话“会唱歌的心”
小结:代神与代人
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重要性
一、史诗成为跨文化文本的价值
二、本民族讲述人的重要价值
三、利用民俗信仰构建社会变迁合理性的价值
四、史诗故事参与塑造国家民族文化形象的价值
小结: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
附录一 资料系统、编制原则与结构体例
附录二 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新疆史诗
故事类型(样本)
一、柯尔克孜族故事类型
二、新疆突厥语系其他民族故事类型(样本)
三、新疆非突厥语系其他民族故事类型(样本)
附录三 柯尔克孜族与新疆各民族共享
70母题统计统计表
附录四 柯尔克孜族史诗故事主要传承人信息表
后记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文摘
序言
这本《跨文化民俗体裁学》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歌谣、神话传说等民俗体裁充满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一一展现。作者在梳理不同民族民俗体裁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展现了深厚的学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叙事模式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借鉴和创新的分析,比如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母题,如何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被赋予截然不同的解读和意义,这种对比简直太精彩了!同时,书中对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对民俗体裁的传承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世界各地的古老智慧进行对话,每翻开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共享的文化基因,以及由此衍生的无限多样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灵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们的民俗文化。而《跨文化民俗体裁学》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不同地域的民俗故事,而是深入挖掘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思维方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仪式性”在民俗体裁形成中的作用的论述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许多民俗体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特定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呈现。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发现它们远比我之前理解的要丰富和深刻。此外,书中对不同民俗体裁(如神话、传说、童话、谚语、谜语等)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形和适应性也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的共同情感和文化心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跨文化民俗体裁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故事、歌谣和仪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能够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的理论框架。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了民俗体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图景,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原型”和“变体”的讨论,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看似不同的民俗故事,在核心情节和象征意义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让我明白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本,更是在触摸不同民族的历史、情感和智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尽管人类文明形式各异,但在 deepest level,我们共享着许多共通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思辨性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体裁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体裁”这一概念的独特界定和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延展。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意义上的体裁划分,而是将民俗体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比如对不同文化中“英雄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就非常富有洞察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某种叙事模式视为普适性的,而是详细分析了在特定文化土壤中,这种叙事模式如何被赋予独特的内涵、象征意义以及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功能。这种精细化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相似的民俗文本,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发生意义的断裂、重塑甚至颠覆。书中对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十分有价值,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避免简单的形式套用和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谚语和歌谣有着莫名的情感,总觉得它们蕴藏着生活的智慧和历史的温度。《跨文化民俗体裁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让我对这些我原本以为只是“朴素”的民间表达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民俗体裁的发生机制、结构特征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功能”的讨论所吸引,作者不仅仅关注民俗体裁的形式,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一种社会凝聚力的象征,或者是一种对现实的隐喻和反抗。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民俗体裁的生命力,它们并非静止的遗存,而是与社会变迁、文化发展同频共振的活态文化。此外,书中对跨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在理解异域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