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劳模文化哲学论纲
定价:85.00元
作者:田鹏颖 姜耀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20125376
字数:273000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对进行阐述。围绕劳模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生成论、演化论、方法论、价值论、创新论七个方面,从哲学视角解读劳模文化的哲学思想、认识概念、当代价值;阐述劳模文化是什么,挖掘劳模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阐述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制、精神生产、东北黑土地文化等关系的理论逻辑的生成;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和探讨劳模文化的当代价值及理论创新。本书认为,劳模文化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劳模文化倡导践行“爱岗敬业、争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漠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可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目录
章 劳模文化本体论
一 劳模文化与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
二 劳模文化与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三 劳模文化与甘于奉献的行动指南
四 劳模文化与勇于创新的动力支撑
第二章 劳模文化认识论
一 劳模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 劳模文化与精神生产规律
三 劳模文化与经济制度
四 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章 劳模文化生成论
一 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
二 劳模文化与经济体制的生成
三 劳模文化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生成
四 劳模文化与劳动模范存在方式的生成
第四章 劳模文化衍化论
一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劳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劳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 21世纪新时期劳模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第五章 劳模文化方法论
一 劳模文化与马克思劳动思想
二 劳模文化与马克思劳动结构
三 劳模文化与马克思劳动逻辑
第六章 劳模文化价值论
一 劳模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新风尚
二 劳模文化是稳定社会环境的助推器
三 劳模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四 劳模文化是提升个人发展的标杆
第七章 劳模文化创新论
一 劳模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打造精神创新
二 劳模文化革故鼎新树立当代价值
三 劳模文化吸收资源促进育人发展
四 劳模文化兼容并包全面提升教育能力
后 记
作者介绍
田鹏颖,中员,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辽宁省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人民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2007年被选入辽宁省委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姜耀东、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文摘
序言
《劳模文化哲学论纲》这个书名,光听着就让人感觉分量十足,充满了知识和理论的味道。田鹏颖和姜耀东的名字,再加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无疑勾勒出了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著作的形象。我预感,这不会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翻完的书,而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思考的。 “劳模文化”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它背后蕴含的哲学意义,却可能很少有人去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哲学论纲”定位,让我猜测作者们可能会从更宏观、更抽象的层面去审视“劳模文化”。比如,他们可能会探讨“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劳模”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是如何被建构和赋予意义的。 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经典哲学家的思想,来为“劳模文化”提供理论支撑?比如,会不会引用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异化和实现价值的论述,或者借鉴一些伦理学中的观点,来分析“劳模精神”中的道德维度。又或者,作者们会尝试构建一套全新的哲学理论,来解释“劳模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我也在想,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劳模文化”与当下社会思潮之间的张力。在追求个性解放和多元价值的时代,传统的集体主义叙事和“奉献精神”的强调,是否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作者们是如何回应这些潜在的质疑,并为“劳模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寻找新的定位和意义的?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思想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劳模文化”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复杂性的社会现象,并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评分这本《劳模文化哲学论纲》的书名,初一听就让人觉得有些“硬核”,但同时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田鹏颖和姜耀东这二位的名字放在一起,我总会联想到一种学术上的严谨和思想上的碰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个名号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深度和权威性,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我预感不会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会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根源。 我个人对“劳模文化”这个概念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劳模是光荣的、是榜样的;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宣传的模式和价值取向,似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质疑。这本书的“哲学论纲”定位,让我觉得作者们可能不是简单地去歌颂,而是会尝试着用一种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劳模文化”的本质。 想象一下,作者们可能会从劳动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以及“劳模”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劳动价值的集中体现,究竟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符号。会不会涉及到对“奉献”、“牺牲”等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解读?又或者,书中会尝试将“劳模文化”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比如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进程,来分析其生成、发展和演变的原因。 我对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对“公平”、“效率”、“个体权利”等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感到好奇。在追求效率和个性解放的时代,传统的集体主义叙事和“奉献精神”的表达方式,是否还能被普遍接受?作者们是否会探讨如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重新定义和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劳模精神”,使其不再仅仅是某种陈旧的宣传口号,而是真正能够触及人心、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力量。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信息,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学术性强、思想深刻的阅读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剖析“劳模文化”的肌理,让我们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并从中获得对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更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劳模文化哲学论纲”,加上作者的名字,田鹏颖和姜耀东,还有出版社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首先,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深入探讨“劳模文化”背后的哲学意涵。我猜想,作者们可能不仅仅是在罗列劳模的先进事迹,而是试图去挖掘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乃至集体意识形成等层面的深层逻辑。 “哲学论纲”这个词组,暗示了这本书可能采取的是一种理论建构的视角,用哲学的方法论来审视劳模文化。这让我联想到,作者们可能会对“劳模”这个概念进行概念辨析,剖析其历史演变,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哲学流派,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劳动、价值、阶级等概念的阐释,亦或是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个体意义和集体责任的讨论。我很好奇,作者们将如何把这些宏大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劳模”形象联系起来,找到其中的共鸣点和张力。 此外,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劳模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个人主义思潮普遍存在的今天,歌颂“劳模”的价值是否还有市场?作者们是否会反思,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劳模”的定义和内涵是否需要更新?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价“劳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挑战传统观念的思考,或者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论点,能让我看到“劳模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背书,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研究深度有了一定的信心。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经过了比较严格的评审,内容上应该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论证。我猜测,书中可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社会调查、哲学著作等等,来支撑作者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走进他们构建的“劳模文化哲学”体系,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充实感和智识的提升。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部试图从哲学层面深入理解和解读“劳模文化”的学术著作。我期待它能够引发我对于劳动价值、个体贡献、集体主义以及社会进步等诸多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赞美或批判。希望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视角,让我对“劳模文化”这个我们可能熟悉却又未必深入理解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劳模文化哲学论纲》这四个字,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作者是田鹏颖和姜耀东,他们的名字给我一种沉稳而有力量的感觉,再加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三者叠加,无疑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思想价值抱有了极高的期望。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探险,一次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 “劳模文化”这个概念,在我的脑海里总会与一些熟悉的画面联系在一起: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敬业和奉献精神。但是,这本书的“哲学论纲”的定位,让我觉得作者们不会止步于此,而是会深入探究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哲学根基。 我想象中,这本书可能会从“劳动”的本源意义出发,探讨劳动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劳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劳动价值和社会意义。会不会涉及到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劳模文化中的体现?又或者,作者们会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劳模文化是如何形成、传播,并在不同群体中产生影响的。 我特别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在“哲学”的框架下,阐释“劳模”这一具体的社会角色的。是会引用康德的“人是目的”来反思个体价值的实现?还是会借鉴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来探讨劳模如何超越异化,实现自我价值?亦或是,会从更现代的视角,比如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来审视“劳模”叙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知识的“开胃菜”,它激起了我想要去了解“劳模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逻辑的欲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用更批判、更深刻的眼光去审视这一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
评分听到《劳模文化哲学论纲》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读的书。田鹏颖和姜耀东这组合,加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仿佛已经为这本书披上了一层严谨的学术光环。我立刻就联想到,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图文并茂的书,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作者们用心血和智慧打磨出的学术成果。 “劳模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时代印记,仿佛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但“哲学论纲”这个修饰语,又给它注入了现代的思辨色彩。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们究竟会以怎样的哲学视角,来解读“劳模文化”?是会从本体论的角度,去探究“劳模”存在的本体意义?还是会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分析我们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劳模”的? 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对“价值”的深入探讨,比如,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理解和衡量“非货币化”的价值,即“劳模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会不会对“奉献”与“回报”的关系进行哲学层面的剖析?又或者,作者们会站在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劳模”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期望和政治功能。 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在个体主义日益凸显的当下,如何看待和传承“劳模精神”?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劳模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责任以及集体认同的深刻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和背景信息,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够像一本思想的指南针,指引我深入探索“劳模文化”的哲学奥秘,并从中获得一些对现实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