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
定价:45.00元
作者:靳佳萍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5133268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是一个编译文集,专门收录1840年至1949年间日本出版的各类游记中有关北京的地理、历史、风景名胜、民俗民情等各种记录,由此来展示日本旅游者作为他者对北京的观察。日本游记中的这类记录是研究近代北京历史的珍贵资料。
目录
前言
印象(一)
通州北京间的道路
民国的首都
商人北京行
北京旅行指南
初夏和风下的北京之行
印象(二)
天空蔚蓝,王宫屋脊瓦砾金光灿灿
游览北京城
北京印象记
北京漫步记
旧京花木
名胜(一)
战后的紫禁城
紫禁城和社稷坛
紫禁城古物
故宫
正阳门
中华门
景山
天坛和历史博物馆
孔庙
雍和宫
北海
万寿山
名胜(二)
明十三陵
八达岭之行
长城
生活
北京的车马
北京的僧侣
北京的冬天
北京的赶时髦之风
城墙
东安市场
鞋店之行
北京女子教育
设施
京师图书馆
中山公园
日本公使馆
北平协和医院
商店
电灯
电车
停车场和汽车
宣传标语
十字路口的广告
娱乐
观名角梅兰芳
四海升平
城南演艺场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靳佳萍,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致力于近代日本史、文学翻译的研究。
文摘
《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
  从通州西门到北京城外的东直门按日本里程来算大约有四里。到北京城内交民巷的日本公使馆约有五里。其间的道路大都是石路。由长约六尺,宽三尺,厚度七八寸的巨石铺成,路宽约九米。石块和石块之间由铁楔相连,坚固无比。从白河下游运到通州的货物,若再运往北京,除了运河,就靠这条石路了。平时这里车马络绎不绝,车轮马蹄之下,磐石铺砌的道路也禁不住摧残而变得坑坑洼洼,愈发难以通行。这里平时有一种带篷马车,车篷是半圆筒形,高四尺,前后三尺,左右二尺五,乘客坐在其中,车夫坐在车篷前面,左手拿缰绳,右手执马鞭,一匹马在前面牵引。这种车和日本的牛车类似。车轮和车轴都很大。无论道路怎么颠簸,也不用担心破损。以前的马车,减震性能很弱,人坐在里面跟着马车的颠簸而晃动,甚至有时让人头昏脑涨。
  联军进入北京城后,石路的损坏大大影响通行,俄军沿着石路在南面的田间开辟了一条新路,出兵多的日本军队,也要依靠俄军修建的这条道路。此外,日军的工兵队伍还在石路的北面,从通州城的北门,沿着大和庄、长劳口、塔连坡、亮马厂、石州堂、六军屯、二里庄的各个村落,过东直门,又沿着城外向北到安定门外的日本军团北部修建了一条宽约四米的道路。日本道和俄国道都和以前的旧道丝毫没有连接,都是在田地里开辟出的新路,并且尽可能地修成了一条直线,这样一来,比起旧道距离就大幅度缩短了。
  我们一行人向通州守备队本部申请,各自骑了一匹马,但是我生来不爱骑马,这次又带着容易受损的相机,于是就选择了马车。车里铺着丝绸的坐垫,车棚左右是木雕小窗户,再加上纹饰多样的窗帘,看上去十分豪华。平日里,在北京到通州的路上,这种马车有上百辆,虽说是旅客用车,但如今除了外国军队以及马夫外几乎看不到旅客的影子了。马车也尽都被各国军队占用,并插上了各国国旗,还有护兵相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很可能会被。我们一行人的行李也都堆在了车里,税所上校的骑兵以及负责马匹的勤务兵们为我们保驾护航。首先,我们要经过俄国修建的道路,道路比较低洼,还好近降水少并不担心水流成河。但连日干旱,路上满是沙尘,马蹄踩过,尘土迎面扑来,特别是遇到各国军队同时赶路,更是沙尘漫天,难以睁眼。我努力往车外望去,路边杨柳繁茂,松树成荫。进入北清以来,还是次见到松树。松树林间还能隐约看到一些砖墙,走近一看,原来尽是坟墓。清朝人的坟墓经过装饰,远远胜过一些园林。这些坟墓紧邻人来人往的石路,有时可以看到路旁高约四米、宽四尺的石碑。石碑立在石头底座上,想来上面也许还会记录下这条石路建造时的轶事吧。
  ……
序言
读完《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北京。作者并非以一个“游客”的心态来审视这座城市,而是带着一种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去挖掘北京的灵魂。 他笔下的北京,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些市井细节的迷恋,无论是早市的喧嚣,还是午后茶馆里的闲谈,亦或是夜晚胡同里的灯火。他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听到街头巷尾的声音。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但他也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去呈现。他看到了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和乐观,也看到了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这种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人品都倍感钦佩。 书中关于北京人社交方式的描绘,尤其让我觉得深刻。他捕捉到了中国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充满暗示性的交流,以及那些隐藏在礼貌背后的真实情感。这种“意会”的文化,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作者却能用极其精妙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奥秘。 总而言之,《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读物。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深沉、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北京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文化的认知。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生活、乐于探索不同文化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场跨越文化的意外邂逅。我原本抱着一种“看看日本人怎么写北京”的好奇心来阅读,没想到却被作者细腻而真诚的笔触深深吸引。他笔下的北京,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宏伟的建筑,而是一个充满生机、有温度的城市,一个有着复杂而迷人灵魂的地方。 作者对北京的观察,是那种带着好奇和尊重的审视。他没有强行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套在中国人身上,而是努力去理解和描绘。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市井生活场景的描绘,那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院落,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店,那些在阳光下悠闲散步的老人,都仿佛跃然纸上。他能够捕捉到那种北京特有的慢节奏和生活气息,让人读来身心舒畅。 书中关于北京人性格的描绘,也让我觉得十分到位。他看到了北京人的爽朗和热情,也看到了他们的狡黠和圆滑,但他并没有简单地去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特质背后的文化根源。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微妙的情感表达的捕捉,例如中国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种不直接点破的含蓄,这些在他笔下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个“观察者”,跟着作者的眼睛,去重新发现北京。他让我看到了许多我曾经习以为常,却从未仔细思考过的东西。例如,他对北京人对于“面子”的看重,对人情往来的微妙处理,以及那种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生活智慧。这些,都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而言之,《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是一本非常棒的书。它不仅是一次对于北京的文化解读,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共通情感的探索。这本书以一种温和而有力量的方式,拉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对北京这座城市充满好奇的读者。
评分这是一次极为独特的文化体验。我一直对那些从外部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作者并非带着审判的眼光,而是以一种近乎学者的严谨和游子的深情,去描绘他眼中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 书中对于北京的细节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关注那些著名的地标建筑,更着迷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生活气息。从胡同里清晨的叫卖声,到傍晚时分的家长里短,再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宅,他都用一种近乎“慢镜头”的方式,将这些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笔下那些北京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热情,以及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幽默感。 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展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并非是那种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够触及到一些深层的东西。他观察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重视,对于人情往来的微妙平衡,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传统价值观。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身处其中时,反而会忽略掉的。他以一种“旁观者清”的智慧,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我们可能并未曾深入思考过的文化密码。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他不仅带你参观了北京的“景点”,更让你深入到这座城市的“骨髓”之中。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讲述北京的故事,讲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例如他对北京人对于“吃”的讲究,对于“喝茶”的仪式感,以及那些在特定场合下,人们之间微妙的交流方式。这些,都让我对北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而言之,《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我们所熟悉的北京。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对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对北京这座城市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这本《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人笔下的北京”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清晰的预期,甚至有点担心会是那种带着刻板印象或者片面观察的视角。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他拥有着一台高倍显微镜,能够捕捉到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常常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细节。他对于北京的城市肌理、生活节奏、以及人际交往模式的观察,都精准且富有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般的细节的关注,比如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饮食文化中的讲究,甚至是他们表达情感时的一些微妙方式。这些在他眼里,不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构成北京独特魅力的核心要素。 我特别被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场景的描绘所打动。他并没有刻意去寻找那些“大新闻”或者“大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街角默默经营的小店,那些在午后阳光下闲谈的老人,那些穿梭于胡同里的孩子。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仿佛能够听到北京的脉搏,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呼吸。他用一种非常平和、温和的方式,勾勒出北京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习惯于从“我们”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文化,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作者的记录,不是一种评判,而是一种好奇和理解的尝试。他用一种近乎“考古”般的耐心,去挖掘北京的文化基因,去解读那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总而言之,《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是一本极其值得细细品味的读物。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更促使我们反思我们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理解。这本书是文化交流的典范,它证明了,用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记录,能够跨越国界,触及人心的共鸣。我非常享受这次阅读体验,它为我打开了认识北京的一扇新窗户。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着实让我惊喜。一直以来,我对京城的印象,多半来自于国内作者的笔触,他们的文字里有历史的厚重、时代的变迁、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透过日本人敏锐细腻的观察,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作者对于北京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那些宏伟的古迹,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他更着重的是那些生活化的场景,胡同里飘散的烟火气,老街巷里摩挲的岁月痕迹,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日常习惯,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他用一种近乎“外星人”的审视,去捕捉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比如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对于人情往来的微妙平衡,以及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哲学。这种抽离出来的观察,反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从小到大所处的世界,发现了许多从未留意过的细节。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者批判,而是以一种平和、尊重的态度去记录。他笔下的北京人,有他们的固执,有他们的热情,有他们的狡黠,也有他们的善良。他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被我们视为“缺点”的部分,但他也没有恶意解读,而是试图去理解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土壤。读到他描述的一些对话场景,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那种欲言又止的言外之意,这些都是在日本人细腻的文字里才得以如此清晰地呈现。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土地,有时候是太过熟悉以至于忽略了它本身的光芒。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些我们不曾察觉的侧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北京的市井生活描写,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店,那些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大爷大妈,那些早点摊上热气腾腾的包子和豆浆,都仿佛触手可及。作者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他不是在“研究”北京,而是在“体验”北京,并将这份体验真诚地分享出来。 总的来说,《春明物语:日本人笔下的北京》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是一次关于北京的文化扫描,更是一次跨文化对话的生动展现。它让我们有机会从他人的眼中,重新认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北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从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