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凉山彝族祭祖大典的过程。书稿的资料都是作者亲自参加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主峰“尼渣古伙”山下申果庄阿侯氏在在1995年祭祖大典的全过程收集整理而成。是新编《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其中之一。主要介绍了凉山彝族少数民族婚嫁的风俗习惯。
沙马阿青,女,彝族,1969年5月出生。1990年毕业干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研究生班。 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工作,助理研究员。对少数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婚姻等文化习俗的研究,尤其专长于彝族文化的研究。 《我家的诺苏亲人》、《谁支配着我的婚姻》、《拉祜包的困惑》等数篇文章曾发表在省级公开刊物上,并受到好评,而被多次转载到其他报刊上。
引言 我的沙马石乙家支
一 漂泊的家支
沙马石乙家支的源流
沙马石乙家支的变迁
逃婚
*初一次渡金沙江
*后一次渡金沙江
*后一次决战
回老家去
二 父亲
因祸得福
愿望破灭
预备会计
读书生涯
舅舅家的女儿
诺苏媳妇之谜
三 家支婚姻
沙马石乙的婚姻
“姑家女儿生来就是舅家的儿媳”(姑舅表婚)
“以族是山羊,彝族是绵羊”(内婚制)
“黑彝必配黑彝子女,白彝必配白彝子女”(等级婚)
“早结婚,早接宗”(早婚多育)
四 妈妈的女儿
假婚
三次婚装
哭嫁歌
婚前节食
“来三年,回三年”(坐家)
“牛死圈在”(转房)
五 婚姻角色
媒人
伴娘
抢亲人
假公公、假婆婆
六 结婚
定亲
背亲
迎亲
礼钱
回门
嫁妆
七 婚姻称谓
亲属称谓
“种了荞子的地,再也不能种荞子”(家支外婚)
“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为夫妻”(姨表不婚)
“姑舅表优先通婚不一定就是近亲通婚”
八 婚姻禁忌
弟媳避兄
解除回避仪式
九 婚姻纠纷
因妻子上吊身亡
一辈子不嫁娶
三次嫁人
堂姐的婚姻
十 谁支配他们的婚姻
择婚
家支根源
发展
附录1 沙马石乙家支的婚姻习惯法条例
附录2 沙马石乙家谱
附录3 沙马石乙家支的姓氏演变
附录4 沙马石乙家支各支系分布及姓氏变化表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特别是沙马石乙家支婚姻文化的独特窗口。作者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他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都做得非常扎实,同时又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丧偶再婚”和“离婚习俗”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彝族社会在处理情感和婚姻关系方面的开放和务实。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姑舅婚”等较为特殊的婚姻形式,这让我对彝族社会内部的亲属关系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族文化研究报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方式来维系家庭、传承文化,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婚姻”主题,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信息。作者在书中对沙马石乙家支的婚姻习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从婚前互访、定亲仪式,到婚宴的安排、婚后的家庭伦理,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传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嫁娶”的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男女结合,更是一种家族间的联姻,涉及彩礼、嫁妆、以及新娘在新家庭中的地位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议题。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和访谈,让那些传统的仪式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故事。我仿佛看到了新郎新娘在鼓乐喧嚣中喜结连理,看到了长辈们满脸的祝福和期盼。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习俗神圣化,而是探讨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比如年轻人婚姻观念的转变、经济因素的影响等,这使得这本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置身于彩云之南的某个彝族村落,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书中对沙马石乙家支婚姻习俗的描绘,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充满了情感的投入。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和这群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切关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定亲”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双方家族如何通过媒人进行沟通,如何就彩礼、嫁妆等细节进行协商,以及双方家族成员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了解到,婚姻在彝族社会中,远不止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甚至是两个村落之间关系的体现。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彝族婚姻的禁忌和习俗,这些看似“古老”的规定,背后却蕴含着祖先们对繁衍后代、维护家族和谐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充满了民族风情,一看就知道是关于某个特定文化群体的研究。封面上那些繁复的图腾和鲜艳的色彩,立刻勾起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历史悠久、保留着独特习俗的少数民族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喜欢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来认识他们。这本书的书名《沙马石乙家支的婚姻/彝族文化研究丛书》虽然稍微有些学术化,但“婚姻”和“彝族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还是让我对内容有了初步的期待。婚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读沙马石乙家支这个特定彝族支系在婚姻习俗方面的独特之处,比如他们的求婚方式、婚礼流程、家庭观念,以及这些习俗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婚姻的层面,而是能将其作为切入点,更广泛地探讨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的服饰、饮食、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等,让我能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个神秘而迷人的民族。
评分这本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令我惊叹。作者不仅仅关注了沙马石乙家支的婚姻习俗,更将其置于整个彝族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婚姻习俗是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甚至是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书中关于“婚后财产继承”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彝族社会在家庭经济组织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我还发现,一些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陈规陋习的婚姻习俗,在彝族文化中却有着其独特的合理性和社会功能。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现代文明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冲击,以及彝族人民在保留传统与接受现代之间的艰难抉择。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研究更加客观和深入,也让我对彝族文化的复杂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