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论衡(2016年第2期总第2期)
定价:89.00元
作者:涂可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201031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常设栏目有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
目录
专 稿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论伏羲与《易》【谢祥皓】
生活儒学
“生活儒学”之我见【林存光】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存在观【孙铁骑】
论“纯阳形而上存在者”的设定
  ——生活儒学三级架构视域下佛教的阴阳问题与境界问题【王 硕】
《易传》形上学的双向开展——以“变易本体论”为指引【张小星】
批评·回应·丰富——关于“生活儒学”的论辩【吴越强】
生活儒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高春林】
墨家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发掘墨家学说精华
  ——论墨子及墨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朱传棨】
全球化时代墨家兼爱思想的多维解读【闫 平】
文化价值
梁漱溟先生执教北大的原原本本【梁钦元】
如何正确理解和合理处理身心关系问题
  ——关于“毗婆舍那”修行方法的理论思索【陶 清】
隐士、隐士文化与儒释道【张 伟】
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从韦伯命题出发【王善英】
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机制保障体系【汪霏霏】
提高我国文化安全防范与应对能力【徐建勇】
文学文化
金箍棒、金刚杵与橄榄棒【张同胜】
中国“俗文学”漫议【车振华】
《狂人日记》“吃人”主题的阐释与还原【张 明】
文化与文本:关于京津竹枝词的叙述方法研究【郑 艳】
文化视角下的孔孚山水诗【杜玉梅】
学术动态
儒学的意义:原理、历史与现实【黄玉顺】
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涂可国,男,1961年12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现兼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儒学、哲学和文化研究。在儒学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儒学人学、儒家哲学、社会儒学、儒家文化等进行探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多项。
文摘
序言
这期《中国文化论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刊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富有思想的气质。我尤其欣赏它在纸张的选择和印刷质量上所体现的专业性,这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舒适度。虽然我还没能深入到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议题和前沿视角。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中国文化论衡》的期刊(2016年第2期,总第2期),出版社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书号是9787520103145。虽然这期期刊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我对它所展现出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已经充满了期待。从它的装帧和出版社的背景来看,这无疑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而闻名,所以对《中国文化论衡》的学术价值我深信不疑。
评分通过短暂的翻阅,我感受到《中国文化论衡》所追求的是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入的挖掘。它不仅仅满足于对某个文化现象进行表面的描述,而是试图探究其深层的历史根源、社会机制以及跨文化的影响。这种研究范式,正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所迫切需要的。
评分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刊载了多少篇“硬核”的学术论文,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学术对话场域。从《中国文化论衡》的整体风格来看,我感受到了这种精心营造的学术氛围。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学者能够在此碰撞思想,激发新的灵感。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文化研究读物,其重要性体现在能否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深度反思。我希望《中国文化论衡》能够提供这样的视角,让我们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审视其在当代的演变与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