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衡(2016年第2期总第2期) 978752010314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文化论衡(2016年第2期总第2期) 978752010314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可国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科学
  • 哲学
  • 历史
  • 思想
  • 国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学术期刊
  • 2016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3145
商品编码:2973551405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论衡(2016年第2期总第2期)

定价:89.00元

作者:涂可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201031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常设栏目有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

目录


专 稿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论伏羲与《易》【谢祥皓】

生活儒学
“生活儒学”之我见【林存光】
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存在观【孙铁骑】
论“纯阳形而上存在者”的设定
  ——生活儒学三级架构视域下佛教的阴阳问题与境界问题【王 硕】
《易传》形上学的双向开展——以“变易本体论”为指引【张小星】
批评·回应·丰富——关于“生活儒学”的论辩【吴越强】
生活儒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高春林】

墨家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发掘墨家学说精华
  ——论墨子及墨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朱传棨】
全球化时代墨家兼爱思想的多维解读【闫 平】

文化价值
梁漱溟先生执教北大的原原本本【梁钦元】
如何正确理解和合理处理身心关系问题
  ——关于“毗婆舍那”修行方法的理论思索【陶 清】
隐士、隐士文化与儒释道【张 伟】
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从韦伯命题出发【王善英】
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机制保障体系【汪霏霏】
提高我国文化安全防范与应对能力【徐建勇】

文学文化
金箍棒、金刚杵与橄榄棒【张同胜】
中国“俗文学”漫议【车振华】
《狂人日记》“吃人”主题的阐释与还原【张 明】
文化与文本:关于京津竹枝词的叙述方法研究【郑 艳】
文化视角下的孔孚山水诗【杜玉梅】

学术动态
儒学的意义:原理、历史与现实【黄玉顺】

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涂可国,男,1961年12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现兼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儒学、哲学和文化研究。在儒学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儒学人学、儒家哲学、社会儒学、儒家文化等进行探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多项。

文摘


序言



《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中国文化的多维审视》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某一领域进行泛泛而谈,而是以一种深邃而开阔的视野,对中华文明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的演变与传承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探讨。它旨在穿透历史的迷雾,挖掘那些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基因,并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全书围绕“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文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展现”、“个体精神的塑造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等核心议题展开,力求呈现一个立体、丰富且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图景。作者们深入田野,潜心研究,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鲜活性相结合,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时代气息的文化解读空间。 第一部分:溯源与建构——探寻中华文明的根基 本部分着重于对中国文化源头的追溯与理解。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着力于剖析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深层文化力量。 哲学思想的演进与当代意义: 这一章节将深入探讨儒家、道家、法家等主流思想流派的形成及其核心概念。例如,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是如何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的?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否在现代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中仍有借鉴价值?作者们会运用翔实的史料,结合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来阐释这些古老智慧的生命力。此外,还会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叙事的逻辑与文化认同: 历史是文化的根基,但历史的叙事方式同样折射出文化的特质。本节将分析中国历史叙事中独特的因果逻辑、道德评判体系以及对“大一统”观念的强调。这些叙事模式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这些历史叙事,从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认同?作者们会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跨学科的探讨。 艺术与审美——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表达: 中国的艺术,如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是中华民族情感、思想和审美的集中体现。本章将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艺术的经典作品和发展脉络,分析其独特的笔墨韵味、意境营造、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同时,也会探讨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与宗教、哲学、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成为维系社会情感、传递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例如,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诗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书法中的气韵生动,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 第二部分:转型与碰撞——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实践与挑战 当古老的文明遭遇现代化的浪潮,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碰撞与深刻的变革。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以来的转型过程,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 城市化、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变迁带来的文化现象,例如,传统礼教的式微与新伦理的构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拉锯,以及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迁移与重塑。作者们会通过具体的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描绘出这一转型期的复杂图景。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本节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在与西方文化以及其他东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这包括中国元素在世界流行文化中的表现,中国价值观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同时,也会警惕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可能带来的文化冲击,探讨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 科技发展与文化的新形态: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本章将审视科技发展如何催生新的文化形态,例如网络文学、数字艺术、短视频文化等。这些新形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性。然而,技术发展也可能带来信息茧房、文化碎片化等问题,作者们将对此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三部分:内观与前瞻——重塑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未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是本书提出的核心问题。本部分旨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内观,并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价值观的再审视与重构: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重新审视和确立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课题。本章将探讨如何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以人为本”,如何理解和应用“和而不同”的智慧,以及如何在全球挑战面前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作用。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建构: 文化自觉是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特质的前提,而文化自信则是面向未来的根本支撑。本节将深入剖析当下中国社会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传播、创作等多种途径,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作者们会强调,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刻理解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继承不等于照搬,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本章将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理念、人文精神,通过创造性转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教育、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实现中华文化的时代性飞跃。这需要我们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具备开放的现代视野和创新的实践能力。 结语 《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中国文化的多维审视》并非一本简单堆砌史料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灵魂的深度对话。作者们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饱含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意,试图揭示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并为我们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提供一份理解民族根脉、把握时代脉搏、展望文化未来的宝贵启示。它鼓励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当下发现价值,在未来开创可能,共同书写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本书期待能与所有热爱中国文化、关注民族命运的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中国文化论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刊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富有思想的气质。我尤其欣赏它在纸张的选择和印刷质量上所体现的专业性,这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舒适度。虽然我还没能深入到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议题和前沿视角。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中国文化论衡》的期刊(2016年第2期,总第2期),出版社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书号是9787520103145。虽然这期期刊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我对它所展现出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已经充满了期待。从它的装帧和出版社的背景来看,这无疑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而闻名,所以对《中国文化论衡》的学术价值我深信不疑。

评分

通过短暂的翻阅,我感受到《中国文化论衡》所追求的是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入的挖掘。它不仅仅满足于对某个文化现象进行表面的描述,而是试图探究其深层的历史根源、社会机制以及跨文化的影响。这种研究范式,正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所迫切需要的。

评分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刊载了多少篇“硬核”的学术论文,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学术对话场域。从《中国文化论衡》的整体风格来看,我感受到了这种精心营造的学术氛围。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学者能够在此碰撞思想,激发新的灵感。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文化研究读物,其重要性体现在能否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深度反思。我希望《中国文化论衡》能够提供这样的视角,让我们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审视其在当代的演变与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