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兵以立:我读《孙子》(花间一壶酒作者李零力作)
:39.00元
售价:27.3元,便宜11.7元,折扣70
作者:李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01051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这是一本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讨论《孙子兵法》的书。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凭借20余年积累的古文献和历史文化知识,在讲解《孙子》各篇时,插入大量的背景知识,涉及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方面,令人目不暇接,为我们理解这一经典文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读书报
《孙子》是一部兵学经典,是一部讲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之妙的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史有有很高的地位。本书作者对这部兵书重新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这部小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为此,作者在书中加进了有关的军事知识,还有思想史的讨论,内容比以前丰富,结构比以前清晰,讲法也轻松愉快。
这本小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为此,我在书中加进了有关的军事知识,还有思想史的讨论,内容比以前丰富,结构比以前清晰,讲法也轻松愉快。希望读者喜欢它。
这是一本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讨论《孙子兵法》的书。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凭借20余年积累的古文献和历史文化知识,在讲解《孙子》各篇时,插入大量的背景知识,涉及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方面,令人目不暇接,为我们理解这一经典文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子兵法》在兵法类的作品中出现早,但其闳阔深远,却迄无者。此书真可谓集运用之妙的大成。在以往所有的军事思想家中,只有克劳塞维茨可与之相比,但就连他,也比孙子要“过时”,显然有点古老陈旧,尽管他著书立说,比孙子晩了两千多年。孙子有更清晰的眼光,更深刻的见解,和可以垂之的魅力。
自序
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一)《孙子》是一部兵学经典
(二)《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
(三)低限度参考书
第二讲 怎样读《孙子》
(一)传统军人的读法
(二)传统文人的读法
(三)《孙子兵法》和应用研究
(四)《孙子兵法》和哲学研究
(五)用世界眼光读《孙子》
(六)向鬼子学习
(七)《孙子兵法》和全盘西化
(八)《孙子兵法》与现代中国
(九)毛与《孙子兵法》
(十)郭化若与《孙子兵法》
第三讲 (始)计
附录:《战争论》笔记之一:全书结构和警句名言--与《孙子》比较
第四讲 作战第二
附录:春秋战国的武器
第五讲 谋攻第三
附录:《墨子》“十二攻”
第六讲 (军)形第四
附录:《孙子》中的形势家言
第七讲 (兵)势第五
第八讲 虚实第六
附录:古书中的势
第九讲 军争第七
第十讲 行军第九
附录: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著作
第十一讲 地形第十
附录:《战争论》笔记之二:克劳塞维茨论行军、宿营、给养和地形--与《孙子》比较
第十二讲 九地第十一
第十三讲 九变第八
附录:毛论军事--与《孙子》比较
第十四讲 火攻第十二
附录一:火攻的遗产
附录二:《六韬》论五首、火攻和候风
附录三:《太白阴经》论风角
第十五讲 用间第十三
写在后面的话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徒张政烺先作周铜器研究。1982年华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队徒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封面设计很有味道,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深沉的历史氛围里。我本来对古代兵法了解不多,总觉得那都是些行军打仗的套路,枯燥又遥远。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而是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冰冷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读”兵法,更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对于文字背后意蕴的挖掘,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他对某些关键词的反复推敲,那种对“道”的追寻,让我开始思考,原来兵法并不仅仅是关于“胜”,更是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哲学智慧。这种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口号,也没有故作深奥的晦涩,却在每一个不经意的转折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洞察力。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喧嚣时代所缺失的那份沉静和内敛。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解读一部古代经典,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洽的东方智慧体系。对于那些真正想沉下心来做点学问、或者只是想提升自己底层思维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的价值在于“启迪”,而非简单的“告知”,这种细微的差别,决定了它在众多解读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阅读的涉猎范围比较广,尤其偏爱那种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学术著作。但这本书,却能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它的行文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像乐曲的起承转合,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当你以为作者要开始进行纯粹的考据时,他笔锋一转,又会抛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复现,让你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古代的沙场或决策大厅。这种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代篇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张力。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都很考究,每一次翻页都是一种愉悦的触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历史解读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总喜欢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古人,总觉得他们迂腐或者手段不够高明。但这位作者的解读,却充满了对古代智慧的敬畏和理解。他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紧扣原文,用非常接地气但又极富洞察力的语言,将那些经典章节的深层逻辑剖析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他对“知己知彼”的阐释,就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心理学和信息不对称的层面,让我对现代的竞争策略都有了新的启发。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合上书本,静静地消化一会儿,生怕错漏了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远超出了军事策略的范畴,更多地触及到了为人处世的哲学层面。作者在梳理古人思想脉络的过程中,不时会穿插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非常精辟,直击人性的弱点与优点。比如,书中对于“虚实”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模式。我们是不是常常因为急于求成,而暴露了自己的“实”,反而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这种深入骨髓的反思,是通过对古籍的现代性解读达成的,而不是生硬的灌输。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我们日常面对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挑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沉稳了许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立体和全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