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生视阈中的治理
定价:40.00元
作者:谢庆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12194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共管理论丛:民生视阈中的治理》虽然是一部集合了22篇学术论文的文集,但经过编者和编辑的整合,俨然是一部主题鲜明、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写作规范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四章五个部分。绪论认为,由民生而民主,由民主而民生,民生与民主的相互促进与相互依赖,在欧美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亚洲一些新兴国家,民生与民主的关系却大不相同,政治企图以改善民生来消解民主要求,使民主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不能同步。这虽然能缓解于一时,但终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这种分析和论述全书。章是治理的理论思考,分别从治理的模式、与市场的逻辑、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制度化与协商民主的视角,探讨了治理的民生指向以及民主与民生的关系。第二章是民生发展与民主建设,不仅讨论了民主视阈中的民生发展和民生建设,而且比较了中国和韩国民主与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展现了民生与民主关系的不同表现。第三章是民生视阈中的治理,论述了以民主的治理来实现普惠的社会民生的途径和目标。第四章是民生发展与治理的绩效案例,以实证和经验分析来佐证理论思考,验证民生发展与民主建设的绩效。通过这些分析和验证,说明民生建设与民主发展存在着相互关系,民生视阈中的治理应该是民主的,民主视阈中的治理应该惠及民生,民主发展与民生建设应该同步。
目录
绪论:从民生到民主
章 治理的理论思考
节 变化中的中国治理
第二节 与市场的逻辑
第三节 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转型
第四节 中国的新执政战略与机制:制度化
第五节 韩国福利国家的政治制度基础
第六节 协商民主、知识利用与政策制定
第二章 民生发展与民主建设
节 “中国式民主”的另一种解释:韩国的视角
第二节 “中国式民主”的理念及实践
第三节 资本与民主的矛盾统
第四节 神话的正义观的崩溃与韩国民主主义的未来
第五节 韩国民主化运动与民主主义60年
第六节 人权视域中的民生
第三章 民生视阈中的治理
节 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中国行政信访制度解析
第二节 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
第三节 民生视阈下村民自治的定位与走向
第四节 资本市场的动力学和韩国福利资本主义的争议
第五节 中国劳动管理危机和工会改革
第四章 民生发展与治理的绩效案例
节 中国公务员的政治意识与现代行政官僚制的形成——“治理研究课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正当妥协”的宪政地方性知识——以深圳市“华强北商会”合法化为例
第三节 服务型与民生发展——2010中国民生发展指数解读
第四节 民生政治参与的一个初步经验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停留在对宏观政策的表面解读,但它却深入到了“治理”这个概念最底层的哲学含义。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其内部的资源分配与冲突解决机制?书中对地方性知识的强调尤其令我触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用一套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地方的治理绩效,但这本书通过鲜活的个案展示,说明了“地方性智慧”在应对特定挑战时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将普世理论与具体情境深度融合的写作技巧,让观点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烟火气。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看待世界的新工具,帮助我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结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那些复杂的社会议题的博弈之中。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按时间或地域划分的方式,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价值冲突点展开,比如“权力下放与责任追溯的张力”,或者“技术赋能与人情温度的平衡”。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关系时,大量引用了第一手的访谈资料和田野调查的记录,这使得书中的观点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土壤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两难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克制,他从不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立场和动机。这种深入骨髓的同理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社会生态图谱”。它让我看到了治理决策背后的艰辛权衡,也让我对那些站在前线的工作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部书的论述视角,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种老生常谈的学术著作,一上来就给你一堆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观察家,带着我们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治理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政策背后的微小细节,比如一个社区服务窗口的流程调整,或者一次基层干部的入户走访,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他的梳理下,立刻展现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或者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时,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都极具启发性。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所谓的“治理有效性”究竟该如何衡量,是冰冷的GDP数字重要,还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社会福祉更值得关注?那种将宏大叙事解构,还原到具体生活场景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思想的穿透力,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日常的茶余饭后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感”。尽管它探讨的是严肃的社会治理议题,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普通民众生活境遇的深切关怀。作者在论证理论模型时,总是不忘将聚光灯打回到那些最基础、最微小的社会单元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叙事时的那种叙事节奏感,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在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个体的命运之间进行着流畅的切换。这种切换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既有理论上的震撼,又有情感上的共鸣。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忘记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反复咀嚼的“思想佳酿”。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治理,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上,这才是衡量一切进步的最终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摆脱了学术圈内常见的晦涩术语和过度引用的习惯,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酣畅淋漓。更重要的是,它在批判性思维的维度上做得非常到位。作者并非一味地唱衰或赞美现有的治理体系,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解剖手术般冷静的目光,去剖析体制运行的内在逻辑和潜在的断裂点。例如,在分析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政策的最终落地效果时,书中对信息流动的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的描绘,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揭示了许多自上而下的报告中常常被掩盖的“黑箱”操作。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拓展,它不断地挑战我原有的认知边界,促使我反思,我们赖以运转的社会契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的,它是提供更优质问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