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
定价:600.00元
售价:384.0元,便宜216.0元,折扣64
作者:龙韶华 纂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6171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三谟章句集解》,是《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的第二册。典、谟,属于《尚书·虞书》,而《尚书·虞书》惟有典、谟二体,即二典、三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龙韶华先生的《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先贤智慧的敬仰,更是对作者严谨治学态度的赞叹。本书在注释《尚书》“三谟”部分时,其方法论堪称典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观点,而是对众多观点进行筛选、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解析《舜典》中关于“纳言”的章节时,书中详细考证了“纳言”的具体含义,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实践,阐述了舜帝是如何通过广开言路来治理国家的。作者对历史文献的掌握程度令人惊叹,几乎每一处注释都引用了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力求使解释更加准确,论证更加充分。这种“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风格,使得本书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尚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更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古籍的阅读常常伴随着障碍,尤其是像《尚书》这样古老而重要的文献。《尚书》三谟篇,更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但其晦涩的文字和深邃的意涵,常常让人望而却步。龙韶华先生的《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探索之路。本书的章句注释,语言平实易懂,但又不失深度。它没有刻意卖弄学问,而是力求将古人的思想用现代人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在解读《尧典》中的一些祭祀场景时,书中不仅仅解释了祭祀的程序,更阐述了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敬天法祖、感恩先祖的文化精神,让我深刻理解了古代社会的精神内核。书中的篇章结构也十分合理,每一章都紧扣原文,层层剥茧,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三谟》的内容。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理解《尚书》的字面意思,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尚书》三谟章句集解,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考究的注释所吸引。龙韶华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力,将《尚书》中关于“三谟”——《尧典》、《舜典》、《大禹谟》——的章句进行精细的梳理和解读。书中所采用的集解方式,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荟萃一堂,又辅以先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清晰透彻。每一次阅读,都如同走进了先贤的思想殿堂,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代政治智慧的闪光。例如,在解读《尧典》中关于“帝位禅让”的论述时,书中不仅引述了《史记》等史料,还对比了不同学派的解读差异,并旁征博 dikutip了相关的礼制文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展现出古代统治者是如何以天下苍生为重,而非个人私欲。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馈赠。书中对于字词的训诂,更是精益求精,常常会引用大量古代文献来佐证,让我对一些词语的本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尚书》之《三谟》,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思想的精髓,而龙韶华先生的《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则以一种极为精妙的方式,将这份宝贵的遗产呈现在我们面前。本书的特点在于其“集解”的精炼与“辨析”的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对前人注释的简单汇编,而是对众说纷纭之处,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甚至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辅以翔实的论据。例如,在《大禹谟》中“洪范”一章的解读上,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对“洪范”解释的演变,以及各家学说的优劣,并最终归结出作者认为最为合理的一种解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本书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此外,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尚书》“三谟”篇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对于《尚书》这样一部经典,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尤其是《三谟》这样核心的部分,一直是许多人面临的难题。龙韶华先生的《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字词句的梳理,更在于其对思想脉络的深刻挖掘。书中对《尧典》、《舜典》、《大禹谟》的连贯性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展现了从尧到舜再到禹,中国古代圣王治国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尤其是在解读《大禹谟》中关于“治水”的篇章时,先生不仅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治水策略,更从中提炼出“公而忘私”、“民惟命在”等核心思想,并将这些思想置于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进行审视。阅读此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萌芽与成长,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于“德”与“政”的深刻理解。书中的一些引述,如对《尚书》不同版本的校勘,以及对古代注疏的辨析,都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治学的门道,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