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學(第十二輯) 9787564353636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蜀學(第十二輯) 9787564353636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殊闲 著
图书标签:
  • 蜀学
  • 地域文化
  • 四川历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地方文献
  • 历史文化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353636
商品编码:2973589238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蜀學(第十二輯)

定价:45.00元

作者:潘殊闲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643536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潘殊闲编*的《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所编写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对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参考价值。本书为《蜀学》第十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

目录


司马相如通西夷及其贡献诸葛亮史事考辨——以《三国志》和《魏略》为中心诗僧可朋:其入及其诗三苏《南行集》同题作品研究论三苏赴汴应试之缘由及荐举者张方平之推荐苏轼《广成子解》发微试析宋人心目中大禹的崇高智慧元代文学家谢端考述论《读杜诗愚得》的注杜特色及其得失清代蜀中诗人许儒龙初考李调元的学术与文艺思想渊源考论南羲采《龟硐诗话》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家族文化对刘咸忻的影响成都市首任市长——黄隐将军漫谈蜀中名士林思进的另类文学成就:联语浅草社中的川籍作家们——文学地理学个案分析论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及郭沫若的翻译教育社会学者黄大洲及其学术贡献简论翰笙抗战时期活动纪实(年表)宋代四川交通与商贸活动研究宋代巴蜀书法述略晚清四川碑派书家包弼臣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影响刘沅一门与都江堰民国时期四川省图书馆发展简论轻拭尘埃看佛光——禅宗史上的彭州大随山对一条古驿道的文化勘厘——以成渝古驿道为例怀念缪绒先生激流之序曲——我的非正常的大学生活重温仁者正史,回望乐山乡愁——序罗家祥《二十五史乐山史料集》四川:百年中国新诗的“半壁江山”稿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蜀学(第十二辑)》 导论:探寻巴蜀文化的深邃与传承 《蜀学(第十二辑)》秉承着对巴蜀文化深邃而持久的探究精神,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视野,汇集了一批具有高度原创性和思想深度的研究成果。本辑内容聚焦于巴蜀地区丰富而多元的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等多个维度,对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与解读。我们致力于在传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力求展现巴蜀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历史印记:追溯古蜀的辉煌与演变 历史学界的研究在本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深入挖掘了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所揭示的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古蜀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以及与中原文明的互动关系。研究者们运用最新的考古学理论与技术,对出土文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力求还原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同时,本辑也关注了巴蜀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区域变迁。从秦灭巴蜀到蜀汉政权的兴衰,再到宋代“四川之战”的惨烈,历史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整理,描绘了巴蜀地区作为中国版图上一个重要节点,其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军事格局的细致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巴蜀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贡献。 文学回响:诗歌、小说与戏剧的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是《蜀学(第十二辑)》的另一大亮点。本辑的文学作品研究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蜀王本纪》到唐宋的巴蜀文坛,再到近现代的巴蜀文学创作。对于李白、杜甫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巴蜀籍诗人,本辑的研究者们不仅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更关注了他们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坛产生的深远影响。 小说研究方面,我们关注了传统评书、小说以及近现代巴蜀小说创作中的地域特色与审美旨趣。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巴蜀故事,到晚清民国时期反映巴蜀社会风貌的小说,再到当代作家笔下的巴蜀叙事,都展现了巴蜀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人物性格。研究者们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主题意蕴等多个层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巴蜀文学的独特性与艺术价值。 戏剧研究则聚焦于川剧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从川剧的形成历史、声腔剧种、表演程式,到其在现代舞台上的发展与突破,本辑的研究者们展现了川剧作为一种活态的艺术形式,如何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对经典剧目、优秀演员的艺术成就的梳理,以及对川剧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探索,为我们呈现了川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艺术瑰宝:绘画、雕塑与工艺的千年传承 艺术领域的研究在《蜀学(第十二辑)》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辑的艺术研究,从巴蜀地区的古代绘画、雕塑、书法,到近现代的艺术创作,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绘画方面,我们关注了从汉代画像石、墓室壁画,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民间绘画,再到近现代的油画、国画等各类绘画形式在巴蜀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绘画中表现出的独特审美情趣、题材选择、技法运用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对《说唱俑》等艺术品的解读,揭示了古蜀先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时,对近现代巴蜀画家的创作风格、艺术理念以及他们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也进行了探讨。 雕塑研究则聚焦于佛教造像、摩崖造像以及民间雕塑。本辑的研究者们通过对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地的佛教造像进行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宗教内涵以及历史价值。对民间雕塑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工艺技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对民间木雕、泥塑等的研究,展现了巴蜀地区淳朴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创造力。 书法艺术方面,本辑关注了巴蜀地区历代书法家的创作实践与艺术成就。从东晋的王羲之在蜀的踪迹,到宋代的黄庭坚在四川留下的墨迹,再到近现代的巴蜀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书法技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对这些书法作品的风格流变、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工艺美术方面,本辑关注了巴蜀地区在陶瓷、漆器、蜀锦、蜀绣等方面的传统工艺。对这些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艺术风格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对蜀锦的起源、织造技艺、图案纹样以及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蜀绣的针法、色彩、题材以及其作为一种精致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哲学思辨:儒释道与巴蜀思想的交融 哲学研究是《蜀学(第十二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辑的哲学研究,主要关注巴蜀地区儒、释、道等思想流派的传播、演变及其与巴蜀本土文化的融合。 儒学方面,我们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巴蜀地区的传播历史、接受情况及其本土化过程。研究者们通过对巴蜀地区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阐发,以及对儒家伦理道德在巴蜀社会中的实践情况,展现了儒学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巴蜀特色的儒学思想。 佛教研究则聚焦于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四川,到唐宋时期佛教的鼎盛,再到近现代佛教的传承与演变,本辑的研究者们考察了巴蜀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高僧大德的贡献,以及佛教经典在巴蜀地区的翻译、传播与研究。对巴蜀佛教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独特贡献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道家道教研究则关注了巴蜀地区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的重要性。本辑的研究者们对巴教、张道陵、祖天师等道教创始人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考察了巴蜀地区道教宫观的分布、道教科仪的传承,以及道教思想对巴蜀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的影响。对道教在养生、伦理、哲学等方面的贡献也进行了探讨。 此外,本辑还关注了巴蜀地区其他具有独特性思想流派的探讨,例如对巴蜀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等观念的解读,以及对巴蜀民间哲学思想的挖掘。 社会风貌:民俗、语言与生活的传承 社会学与民俗学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巴蜀地区鲜活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图景。《蜀学(第十二辑)》中的社会研究,关注了巴蜀地区的民俗习惯、社会组织、家庭结构、节日庆典等。 民俗研究方面,本辑深入挖掘了巴蜀地区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服饰习俗等。研究者们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理等多种方式,力求还原巴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对巴蜀地区独有的年俗、庙会、戏曲表演等民间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展现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情趣与精神寄托。 语言研究则关注了巴蜀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辑的研究者们通过对巴蜀方言的田野调查、方言普查,以及对巴蜀地区古籍文献中语言现象的考察,揭示了巴蜀方言作为汉语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对巴蜀地区与其他方言区的语言接触与影响,以及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也进行了探讨。 社会生活研究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巴蜀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对巴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生存策略以及他们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结语:展望未来,传承与创新并进 《蜀学(第十二辑)》所呈现的丰富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巴蜀文化宝库的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性与地域性特征的一次生动展示。本辑的出版,旨在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学者关注巴蜀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巴蜀文化必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乍一看“蜀學(第十二輯)”这个书名,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好奇。这本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其ISBN号9787564353636,无不传递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作为普通读者,我对“蜀學”这个概念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一些概括性的层面,但“第十二輯”这个数字,却让我意识到,这背后必然有一个庞大而持续的学术项目在运作。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聚焦于四川地区独有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甚至是地方语言、戏曲艺术等多个方面。也许它会深入探讨四川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地域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代代相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学术研究的视角,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和解读。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对古代蜀地文明的深度挖掘,对历代蜀地文人的风采描绘,甚至是对当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所起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探讨。这种对特定地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身就极具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一个地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具心思,简洁的留白与点缀的图案,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有深度的学术氛围。封面上“蜀學”二字,苍劲有力,仿佛饱含着巴蜀文化历经沧桑的厚重感。看到“第十二輯”的字样,便能猜到这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某个系列研究的延续,这意味着其中可能蕴含着长期的学术积淀和深入的探索。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虽然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高深的学术理论,但这种系列化的出版形式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专业性和系统性,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蜀學”研究能够持续地吸引学术界的关注,并得以成辑出版?是关于四川历史文化的新视角?还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分析?又或者是对西南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交融的深度挖掘?尽管我对具体的研究内容还一无所知,但仅从其作为“第十二輯”这个信息点,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图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兴趣。这种对特定地域文化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研究的出版方式,本身就值得肯定,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某个区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开启地域文化探索的钥匙。9787564353636这个序列码,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字样,都让我对其内容的学术严谨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对“蜀學”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兴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称谓,更是承载了该区域独特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的知识体系。而“第十二輯”这个标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种学术的延续性和深度。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网,将分散的巴蜀文化精髓一一串联起来。或许,其中会有对四川盆地独特地质地貌与早期人类文明的关联性研究,亦或是对历史上蜀道变迁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细致考察。我也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四川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格和发展轨迹,例如,它如何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又如何与其他区域文化发生互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深入理解四川这片土地及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一扇重要窗口,它所呈现的,将不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学术视角。

评分

当看到《蜀學(第十二輯)》这本书名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信息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学术的厚重感。9787564353636这个ISBN号,虽然对我这个普通读者而言只是一个数字序列,但它代表着这本书拥有正式的出版身份和学术界的认可。我对于“蜀學”这个词汇本身充满了想象,它是否囊括了四川地区在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脉络?而“第十二輯”更是暗示着这是一个经过长期耕耘、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系列,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是值得期待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包含了对四川地区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的深入探讨,例如,它可能是关于四川地区古代文明的新发现与解读,或者是对近现代四川社会经济转型期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亦或是对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梳理与研究。我尤其好奇,出版方作为一所交通大学,是否会在书中融入对交通发展与四川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例如,古代蜀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或是现代交通建设对地方经济和文化格局的重塑。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术探索,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地方文化的读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历史文化颇有兴趣的读者,拿到这本《蜀學(第十二輯)》,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9787564353636这个ISBN号码,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无不暗示着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与出版社,我就能联想到其中可能涵盖的丰富内容。我想象着,在“蜀學”这个宏大的主题下,可能会有关于四川地区古代文明的考证,比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考古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对三国蜀汉历史的深度解读,甚至是明清时期四川社会经济变迁的详尽分析。又或者,它会聚焦于近现代四川的文化名人、文学艺术、教育发展等方面,展现巴蜀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与创新。考虑到出版方是交通大学,我甚至会好奇,是否其中也会涉及四川地区在交通发展历程中,对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比如,古代的蜀道,或是近代铁路的修建,这些在地理和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是如何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蜀學”特色的?这些都是我脑海中浮现的关于本书内容可能性的猜想,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对巴蜀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