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蜀學(第十二輯)
定价:45.00元
作者:潘殊闲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643536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潘殊闲编*的《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所编写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对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参考价值。本书为《蜀学》第十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
目录
司马相如通西夷及其贡献诸葛亮史事考辨——以《三国志》和《魏略》为中心诗僧可朋:其入及其诗三苏《南行集》同题作品研究论三苏赴汴应试之缘由及荐举者张方平之推荐苏轼《广成子解》发微试析宋人心目中大禹的崇高智慧元代文学家谢端考述论《读杜诗愚得》的注杜特色及其得失清代蜀中诗人许儒龙初考李调元的学术与文艺思想渊源考论南羲采《龟硐诗话》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家族文化对刘咸忻的影响成都市首任市长——黄隐将军漫谈蜀中名士林思进的另类文学成就:联语浅草社中的川籍作家们——文学地理学个案分析论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及郭沫若的翻译教育社会学者黄大洲及其学术贡献简论翰笙抗战时期活动纪实(年表)宋代四川交通与商贸活动研究宋代巴蜀书法述略晚清四川碑派书家包弼臣书法艺术特色及其影响刘沅一门与都江堰民国时期四川省图书馆发展简论轻拭尘埃看佛光——禅宗史上的彭州大随山对一条古驿道的文化勘厘——以成渝古驿道为例怀念缪绒先生激流之序曲——我的非正常的大学生活重温仁者正史,回望乐山乡愁——序罗家祥《二十五史乐山史料集》四川:百年中国新诗的“半壁江山”稿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看到《蜀學(第十二輯)》这本书名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信息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学术的厚重感。9787564353636这个ISBN号,虽然对我这个普通读者而言只是一个数字序列,但它代表着这本书拥有正式的出版身份和学术界的认可。我对于“蜀學”这个词汇本身充满了想象,它是否囊括了四川地区在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脉络?而“第十二輯”更是暗示着这是一个经过长期耕耘、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系列,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是值得期待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包含了对四川地区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的深入探讨,例如,它可能是关于四川地区古代文明的新发现与解读,或者是对近现代四川社会经济转型期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亦或是对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梳理与研究。我尤其好奇,出版方作为一所交通大学,是否会在书中融入对交通发展与四川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例如,古代蜀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或是现代交通建设对地方经济和文化格局的重塑。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术探索,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地方文化的读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方历史文化颇有兴趣的读者,拿到这本《蜀學(第十二輯)》,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9787564353636这个ISBN号码,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无不暗示着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与出版社,我就能联想到其中可能涵盖的丰富内容。我想象着,在“蜀學”这个宏大的主题下,可能会有关于四川地区古代文明的考证,比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考古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对三国蜀汉历史的深度解读,甚至是明清时期四川社会经济变迁的详尽分析。又或者,它会聚焦于近现代四川的文化名人、文学艺术、教育发展等方面,展现巴蜀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与创新。考虑到出版方是交通大学,我甚至会好奇,是否其中也会涉及四川地区在交通发展历程中,对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比如,古代的蜀道,或是近代铁路的修建,这些在地理和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是如何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蜀學”特色的?这些都是我脑海中浮现的关于本书内容可能性的猜想,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对巴蜀文化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探索。
评分乍一看“蜀學(第十二輯)”这个书名,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好奇。这本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其ISBN号9787564353636,无不传递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作为普通读者,我对“蜀學”这个概念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一些概括性的层面,但“第十二輯”这个数字,却让我意识到,这背后必然有一个庞大而持续的学术项目在运作。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聚焦于四川地区独有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甚至是地方语言、戏曲艺术等多个方面。也许它会深入探讨四川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地域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代代相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学术研究的视角,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和解读。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对古代蜀地文明的深度挖掘,对历代蜀地文人的风采描绘,甚至是对当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所起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探讨。这种对特定地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身就极具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一个地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具心思,简洁的留白与点缀的图案,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有深度的学术氛围。封面上“蜀學”二字,苍劲有力,仿佛饱含着巴蜀文化历经沧桑的厚重感。看到“第十二輯”的字样,便能猜到这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某个系列研究的延续,这意味着其中可能蕴含着长期的学术积淀和深入的探索。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虽然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高深的学术理论,但这种系列化的出版形式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专业性和系统性,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蜀學”研究能够持续地吸引学术界的关注,并得以成辑出版?是关于四川历史文化的新视角?还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分析?又或者是对西南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交融的深度挖掘?尽管我对具体的研究内容还一无所知,但仅从其作为“第十二輯”这个信息点,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图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兴趣。这种对特定地域文化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研究的出版方式,本身就值得肯定,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某个区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开启地域文化探索的钥匙。9787564353636这个序列码,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字样,都让我对其内容的学术严谨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对“蜀學”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兴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称谓,更是承载了该区域独特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的知识体系。而“第十二輯”这个标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种学术的延续性和深度。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网,将分散的巴蜀文化精髓一一串联起来。或许,其中会有对四川盆地独特地质地貌与早期人类文明的关联性研究,亦或是对历史上蜀道变迁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细致考察。我也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四川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格和发展轨迹,例如,它如何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又如何与其他区域文化发生互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深入理解四川这片土地及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一扇重要窗口,它所呈现的,将不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学术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